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无创心排血量和热稀释有创心排血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重庆地区健康雄性杂种犬6只,麻醉后气管切开气管导管置入.呼吸机控制通气下,采用美国NICO心输出量监测仪用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连续监测无创心排血量(RBco);经右颈内静脉插入5F Swan-Gans漂浮导管至肺动脉,采用热稀释法测定有创心排血量(TDco).用正、负性肌力药物干预心排血量,在不同条件下对两种方法所测心排血量进行自体配对相关性研究.结果:配对t检验示未用药物干预前(基础状态)两种方法测定的心排血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ORB和COTD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相关回归分析示:相关系数r=0.89,回归方程为CORB=0.78COTD 0.25;注射影响心肌收缩力药物后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仍呈明显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回归方程为CORB=0.91COTD 0.61.结论: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无创心排血量与热稀释有创心排血量间有良好的相关性,此无创心排血量监测方法为危重病人循环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O2 部分重吸入法监测心排血量的准确性。方法 对 2 0例择期神经外科患者同时应用CO2 部分重吸入法与温度稀释法监测心排血量 ,每隔 10min采集数据 (10对数据 )。结果 二者间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关系数r =0 .882 (P <0 .0 1)。结论 CO2 部分重吸入法监测心排血量无创伤 ,费用低 ,操作简单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建心阻抗图测定心排血量的正常值。方法检测180例正常成人的重建心阻抗微分图,用重建非线性公式计算心搏出量,分性别和年龄组统计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VI)、每分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结果重建阻抗法的心排血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同年龄组内男性的SV、CO高于女性,但SVI、CI男女基本一致;心排血指数CI的正常值>2.7 L/(min.m2)。结论重建心阻抗法的心排血量能够反映人体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部分CO2重吸入法和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测定的连续心排血量相关性.方法ASA II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9例,全麻插管后同时用两种方法连续测量每例患者心排量并每3min同步记录.部分CO2重吸入法使用NICO2监护仪,将重吸入环接于气管导管和螺纹管Y接口之间,其引起CO2部分重吸入,每3min为一测量周期,通过示踪测量周期内正常呼吸期与重吸入期呼吸末CO2浓度和CO2产量变化,推算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毛细血管血流量,补偿肺内分流得总心排量;经食管超声法用HemosonicTM100血液动力学监测仪,将超声探头经口放入食管内,探头位置相当于第三、四肋骨间隙,调节探头柄使探头刚好面向后方的降主动脉中心血流,连续监测心排量.应用偏差和相关分析,重吸入法与经食管超声心排量的差值称之偏差.结果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偏差是-0.27±0.46L/min,重吸入法测出的心排量略小于经食管超声心排量,偏差的95.9%区间是0.65~-1.19L/min;两种测量方法高度相关(r=0.76,P<0.01,n=278),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重吸入法心排量=0.76×经食管超声心排量+0.95.结论部分CO2重吸入法与经食管超声测定的连续心排血量相关性很好,其操作简单、无创伤,无风险,患者适应症宽,在临床麻醉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心阻抗微分波测定心排血量国内外已有报导,通过与创伤性方法的对照认为其测定的结果是可信的。本文对68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心阻抗测定,并与100例正常人进行了对比,旨在观察阻抗法在高血压病的应用中其心排血量影响的有关因素。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用无创伤性心阻抗图(ICG)检测了经临床确诊和手术证实的12例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因例数少年龄差大,从已完成的247例健康小儿心阻抗图检测的资料及120名正常人ICG检测资料中,选12例条件相似的健康者作配对比较,并对其中9例PDA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功能各参数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与讨论: PDA组,所测各指标,SV(每搏排血量),CO(每分排血量),CI(心脏指数)明显高于配对组,与配对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波(室缩波)12例中有8例呈高速波),显示出心肌收缩力强,心排血量高,因动脉导管未闭时左室射出的血液在大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超声心排血量监护仪(USCOM)监测正常人左心和右心的心排血量(CO)、心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USCOM分别经过主动脉瓣(AV)区和肺动脉瓣(PV)区监测46例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左、右心的CO、CI,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USCOM测得左、右心的CO和CI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心的CO相关(P=0.000),左、右心的CI亦相关(P=0.000).结论 左、右心的CO及CI有相关性,利用USCOM监测CO时,如果一侧心CO结果不满意可用监测的另一侧CO替代.  相似文献   

8.
TTD测定犬心排血量的相关性研究季方兵邱承忠周本瑜(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210009)心排血量(CO)是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温度稀释法(TD)是常用的测定心排血量的方法,但创伤大,费用贵,很难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来经气管多普勒无创...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评价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应用于危重病人七氟醚麻醉诱导监测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方法:择期Ⅲ级以上危重病人手术病人100例,于麻醉前连接Solar 8000M无创心排监测仪(美国GE公司生产)。在吸入6%七氟醚麻醉诱导下置入喉罩,分别于诱导前、置喉罩前、置喉罩时、置喉罩后1分钟及置喉罩后3分钟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血量(CO)、心排指数(CI)、外周阻力(SVR)等指标。并比较CO、CI、SVR、和HR的变化。结果:诱导前后MAP、HR、CO、CI、SVR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适用监测危重病人七氟醚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心排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 USCOM)与胸阻抗法(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TEB)测定心功能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4~10月入院的39例重度心功能不全(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患者,分别用USCOM与TEB检测患者心功能?结果:USCOM与TEB法测定的心功能指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分别为(3.85 ± 1.64)?(4.45 ± 1.65)L/min,心排指数(cardiac index, CI)分别为(2.44 ± 0.85)?(2.61 ± 0.76)L/(min·m2),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分别为(44.77 ± 20.98)?(51.72 ± 19.53)ml,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 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法测得的CO?CI?SV值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 = 0.688?r = 0.797?r = 0.414,P均< 0.01)?结论:USCOM与TEB法测定的心功能指数CO?CI及SV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71年Willen等应用导管技术进行温度稀释法测定心排量以后,由于可以反复而迅速准确地测定心排血量,遂被广泛采用。为进一步评定它与经典的Fick氏法,心阻抗法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用心阻抗非线性法与染料稀释法进行对照研究,同时测定40例患者心输出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心输出量测定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2(P<0.01)。心阻抗非线性法优于Kubicek法,使心输出量的测定值准确性得到提高,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体阻抗法测定心输出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7例多发性外伤患者,经床边应用热稀释法和整体阻抗法同步测定心输出量,每次每种方法均测定3次后取均值,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果热稀释法与整体阻抗法测定心输出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线性相关,相关性良好;热稀释法与整体阻抗法所测心输出量数值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整体阻抗法检测心输出量稳定、可靠且无创伤性,可作为临床重危病人长期连续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整体阻抗法测定心输出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7例多发性外伤患者,经床边应用热稀释法和整体阻抗法同步测定心输出量,每次每种方法均测定3次后取均值,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果热稀释法与整体阻抗法测定心输出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线性相关,相关性良好;热稀释法与整体阻抗法所测心输出量数值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整体阻抗法检测心输出量稳定、可靠且无创伤性,可作为临床重危病人长期连续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核听诊器、收缩时间间期(STI)及心阻抗图测定左心功能;并以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核听诊器与心阻抗图测定心排血量二者相关性良好(r=0.48,p<0.05),核听诊器与 STI 也有一定相关性(r=0.43,p<0.05)。(2)50例冠心病患者,STI 异常者15例,占30%;心阻抗图异常者39例,占78%;核听诊器异常者49例,占98%。临床心功能Ⅱ级以上者,核听诊器异常者100%,而 STI 仅29.4%。三种测定方法中以核听诊器最敏感,且可作为判断早期心衰的客观指标之一。(3)冠心病患者左心舒张功能受损可能早于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重建心阻抗图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改变.方法 检测患者组及对照组的重建心阻抗微分图,用重建非线性公式测定心功能,分别统计两组的心搏出量(SV)、每分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左室心功指数(CW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收缩力指数(LHI)、总外周阻力(TPR)、主动脉顺应性(AC)、左室舒张指数(LDI)、左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 心功能不全患者组的SV、CO、CI、CWI、LVEF、LHI、A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TPR、LDI 、LVEDP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上述改变符合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重建心阻抗图可以用于监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核听诊器、收缩时间间期(STI)及心阻抗法测定左心功能,并以20例健康人的检测结果确定观察指标及其各项检测的相关性。结果提示:①核听诊器与心阻抗法测定心排血量二者相关性良好(r=0.48,P<0.05),核听诊器与STI也有一定相关性(r=0.43,P<0.05)。②50例冠心病患者,STI异常者15例占30%;心阻抗法异常者39例占78%;核听诊器异常者49例占98%。临床心功能Ⅱ级以上者,核听诊器异常者100%,而STI仅29.4%。由此可见三种测量方法中以核听诊器最敏感,同时可作为早期心表的客观指标之一,STI测定在临床上评价左心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③冠心病患者可能左心舒张功能受损的出现早于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与有创心排血量监测(Swan Ganz导管)测定的心指数(cI)和心排血量(CO)结果间的相关性,评价NICOM在临床麻醉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36例,选取切皮前(T1)、打开胸腔(T2)、取乳内动脉(T3)、切开心包(T4)、吻合前降支(T5)、吻合对角支(T6)、吻合后降支(T7)、缝合心包(T8)和缝合胸腔(T9)9个时间点,分别用NICOM和SwanGanz监测患者的cI和CO,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T1、T3、T4时间点,NICOM与SwanGanz监测CO的相关系数曲线比较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50、0.877(P〈0.05);CI的相关系数曲线较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9、0.804(P〈0.05)。结论在心脏解剖位置不变的条件下,NICOM与Swan Ganz的相哭性较好,可为围术期目标管理提供无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符合条件的AECOPD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结果及心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每搏量(SV)、每分钟心排血量(CO)、心指数(CI)、BNP、动脉血氧分压(Pa O2)、p H值水平都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急性心衰疗效好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ThDCO)法监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8例ASAⅡ~Ⅳ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同时进行PiCCO和ThDCO连续监测.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门静脉阻断前、无肝期、新肝期、手术结束及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测得的股动脉和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CO和SVR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有较好的相关性(r=0.987,P<0.01和r=0.972,P<0.01).围术期股动脉和桡动脉测得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改变;在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用PiCCO和ThD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两者相关性高;PiCCO可连续监测,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