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有效性。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9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纳入89篇文献,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入选8 936例患儿,网状Meta分析疗效排序依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黄芪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在退热时间方面,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咳嗽消失时间方面,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清开灵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在辅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各个症状方面均有明显临床疗效。由于个别纳入研究的数目和样本量较小,证据强度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上市后在真实世界广泛人群中的应用情况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医院集中监测的方法,观察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填写《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安全性注册登记式注册登记表》,分析患者的总体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患者西医诊断、中医辨证、首次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疗程、注射期间及注射前后联合用药等医嘱情况,并且分析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发生特征及可能的原因等。结果 4 023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患者以儿童居多,疗程以5天内居多,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及肺部、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以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为主。共发生7例ADR占0.17%,6例轻度,1例中度;考虑ADR的发生与生产厂家及批号、滴速、与其他注射剂联合使用及不规范操作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以风热犯肺、痰热蕴肺为主,偶见不良反应,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儿童、老人为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8,(12)
目的对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进行网状Meta分析。方法查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并人工检索相关会议、杂志,收集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1月,采用ADDIS 1. 16. 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与概率排序。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3 749例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热毒宁、痰热清、喜炎平、炎琥宁显著高于利巴韦林(P 0. 05),痰热清、喜炎平显著高于双黄连(P 0. 05),喜炎平显著高于炎琥宁(P 0. 05),最佳概率排序依次为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双黄连炎琥宁利巴韦林;在退热时间方面,喜炎平、炎琥宁显著短于利巴韦林(P 0. 05),最佳概率排序依次为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痰热清利巴韦林双黄连;在止咳时间方面,喜炎平、炎琥宁显著短于利巴韦林(P 0. 05),最佳概率排序依次为炎琥宁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双黄连利巴韦林;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显著短于利巴韦林(P 0. 05),最佳概率排序依次为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双黄连痰热清利巴韦林;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热毒宁、痰热清显著低于利巴韦林(P 0. 05),最佳概率排序依次为热毒宁痰热清炎琥宁喜炎平利巴韦林。结论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时,喜炎平疗效最好,热毒宁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周军  金来润  陶梦君  袁慧 《中成药》2020,(3):648-656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时间截至2018年12月。通过Jadad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评价,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5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6种中药注射液(血必净、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炎琥宁、鱼腥草),7 778例患者。总有效率方面,抗生素联合中药注射液优于单用抗生素,其中血必净优于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炎琥宁(P<0.05),概率排序依次为血必净+抗生素>鱼腥草+抗生素>痰热清+抗生素>热毒宁+抗生素>喜炎平+抗生素>炎琥宁+抗生素>抗生素;主要临床症状方面,联合用药优于单用抗生素,其中血必净+抗生素退热、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喜炎平+抗生素,脓物消失时间短于喜炎平+抗生素和痰热清+抗生素(P<0.05);不良反应方面,血必净+抗生素、喜炎平+抗生素皮疹发生率低于痰热清+抗生素(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有助于提高抗生素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以血必净注射液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急诊输液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与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有7种,居前3位的分别是热毒宁、痰热清和喜炎平。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因素有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临床用药不规范以及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欠严谨。结论:应用中药注射剂需要辩证施治,科学、规范、个体化用药,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说明书,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的方法比较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3种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包括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包括CNKI、Wanfang、VIP和CBM,英文数据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检索时间为至2020年4月1日。结果最终纳入44篇文献合计4304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肺炎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3种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有效率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排名顺序差别非常微弱,痰热清注射液(OR=9.1,95%CI[4.4,20.0])、喜炎平注射液(OR=6.6,95%CI[4.5,9.6])与热毒宁注射液(OR=4.9,95%CI[3.5,7.3]);在退热时间的比较中,喜炎平注射液MD=-0.99,95%CI[-1.45,-0.56]与热毒宁注射液MD=-0.96,95%CI[-1.76,-0.19]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喜炎平注射液排名优于热毒宁注射液;在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的比较中,喜炎平注射液MD=-1.59,95%CI[-2.00,-1.20]与热毒宁注射液MD=-1.51,95%CI[-2.34,-0.65]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喜炎平注射液排名优于热毒宁注射液;在咳嗽消失时间的比较中,喜炎平注射液优于利巴韦林组,MD=-2.35,95%CI[-3.07,-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与利巴韦林组无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的比较中,3种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毒宁注射液排名最佳,其次是痰热清注射液,再次是喜炎平注射液;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喜炎平注射液(OR=0.36,95%CI[0.16,0.72])、热毒宁注射液(OR=0.26,95%CI[0.13,0.50])、痰热清注射液(OR=0.21,95%CI[0.041,0.73])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热清注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结论 3种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有效率均优于利巴韦林组,但排名顺序差别非常微弱。痰热清注射液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优势最大,喜炎平注射液在退热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以及咳嗽消失时间三个方面优势最大,热毒宁注射液在缩短住院时间方面优势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严重程度、表现形式、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对痰热清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联合用药进行评价,完善药品说明书。方法采用注册登记式医院集中监测方法,监测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结果66例临床使用痰热清注射液的患者中出现ADR有4例,约占0.9%。4例ADR属一般不良反应,主要以心悸、血压高、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斑丘疹为主。多发生于老年人,均合并应用抗炎药。建议严格按照痰热清说明书用药,尽量不联合抗炎药,进一步完善说明书。结论痰热清注射液ADR发生率较低,属A型偶见不良反应,其原因可能与临床用药不规范及合并用药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临床安全性及不良反应(ADR)发生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注册登记式医院集中监测的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住院及门诊30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监测,对出现ADR的患者临床表现及怀疑药品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结果 3000例患者中发生ADR 16例,占0.53%,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胃脘痛、过敏等。1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9岁以下婴幼儿及儿童14例,占87.50%;16例患者出现ADR距发生ADR当天开始用药平均时间为(0.68±0.44)h,从用药开始到出现ADR的总用药天数平均为(3.44±1.86)天。出现ADR的16例患者均停药处理,其中4例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停药处理后患者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热毒宁注射液ADR属偶见,属于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过敏反应,以婴幼儿及儿童为主,多在用药3h内发生,临床应注意监测儿童用药及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季节的基本特征及对免疫毒理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研究方法,收集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3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的2445例患者,制定《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基本信息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地域、季节情况,并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2445例患者中,男性占63.1%,以18岁以下儿童居多,北方地区人数略多,春季患者居多。女性患者IL-1β、cAMP、MIPL-1β、PGE2、TNF-α高于男性(P<0.05或P<0.01),儿童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年龄患者,北方患者IL-1β、IL-4、IL-6、IL-8、cAMP、TNF-α高于南方患者,夏季患者IL-1β、IL-8、cAMP、PGE2和TNF-α高于其他季节(P<0.01)。结论不同年龄、性别、地域与发病季节感染性疾病患者免疫毒理学指标有所不同,其可能成为影响临床诊疗决策的混杂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以及清开灵注射液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治疗用药方式差异,分为喜炎平组,热毒宁组,清开灵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均取得了较高的治疗效果。与清开灵组比较,喜炎平组、热毒宁组退热时间短,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3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在退热时间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可根据患儿个体差异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11.
1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医院患者因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1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2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96例,占55.81%。痰热清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脉络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占34.0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基础研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同时完善安全性再评价,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才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588例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该药在临床上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所提供的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药物的用法用量及联用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和器官等。结果热毒宁注射液所致ADR男性略多于女性,且在各年龄组段均有分布;临床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用药剂量和方法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较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0.5h内且绝大多数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所致ADR以皮疹为主,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结论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并加强对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依托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登记注册式医院集中监测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临床过敏反应的类型、发生比例及发生特征。监测的品种包括疏血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共监测15余万病例;病例按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分组,采集过敏患者血样14例,匹配患者血样55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C3,C4,IgE,IgG,MCT-β共5项免疫毒理学指标,根据结果分析其过敏反应类型为:疏血通注射液过敏2例,1例判定为Ⅰ型变态反应,1例无法判定类型;灯盏细辛注射液过敏3例,1例判定为Ⅰ型变态反应,1例判定为Ⅰ型变态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同时发生,1例无法判定类型;参芪扶正注射液过敏4例,3例判定为Ⅰ型变态反应,1例无法判定类型;参麦注射液过敏1例,判定为类过敏反应;刺五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过敏各1例,无法判定类型。结果提示纳入监测的上述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类过敏反应较少;过敏反应的类型可能与中药注射剂品种关系密切,同一品种的过敏反应类型相同;灯盏细辛注射液过敏的同一患者可以同时发生Ⅰ型变态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是否为省市医保药物、是否为国家基本药物、是否为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贮藏条件、有效期、全球使用情况和企业信誉度11个方面,对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进行Mini卫生技术评估,以期为进行药品遴选、药品安全与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教育、向公众宣传安全用药知识等工作的各层次决策者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结果,上述5种清热类中药注射剂的评分在50~65分之间,在治疗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不同阶段温热类疾病时有独特优势。但该类制剂成分复杂,易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故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法用量,辨证施药,以保证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地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TCM)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当地医院上报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8例报告中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21.79%);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7.43%);不良反应的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42.2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通过对1例痰热清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表现、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经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结论:虽然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已被广泛认可的安全、有效、低毒的中药注射剂,但是仍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临床医师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称上感)患者采用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分析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韶关市中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86例上感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62例,分别采用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炎琥宁组与痰热清组而言,热毒宁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组患者在退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热毒宁组未出现毒副作用,痰热清组及炎琥宁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临床上运用热毒宁注射液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致儿童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童人群中的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932例中药注射剂致儿童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儿童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23.7%;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儿童ADR以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占42.3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31.99%,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占8.88%;清热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儿童ADR例次数最多,占88.84%,其中又以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29.51%。结论:对儿童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药注射剂在老年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3096例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31.4%;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老年人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35%,其次是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25%,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占13.3%;活血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老年人ADR例次最多,占46.8%,其次是清热类注射剂占23.3%和补益类注射剂占14.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10.3%.因此,对老年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2011~2012年我院76例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男性,尤以41~50岁的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最高,有23例(30.26%);而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50例(65.79%);中药ADR发生率排名中前3位分别是热毒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9例(38.16%),其次为消化系统,有20例(26.32%)。结论: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ADR,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