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大鼠一次力竭运动后补充一氧化氮生成前体左旋精氨酸对肌糖原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9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安静对照组、安静+一次力竭组、训练对照组、训练+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运动后恢复组、训练+一次力竭运动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均取右后腿腓肠肌红肌部分,检测肌糖原含量、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所有训练组大鼠采用BCPF-98型生物医学动物跑台进行9周的耐力训练。最后一次训练结束36h后,安静+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后恢复组及训练+一次力竭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进行一次力竭性运动(大鼠以15m/min的速度在动物跑台上进行跑步运动,每隔3min速度增加5m/min,当速度达到40m/min后,即维持直至力竭)。训练+一次力竭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大鼠力竭运动后休息30min,以左旋精氨酸500mg/kg体质量的剂量灌胃。结果:共纳入大鼠42只,训练过程中训练对照组有1只大鼠猝死,其余各组大鼠无缺失。①训练+一次力竭组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长于安静+一次力竭组[(69.3±11.0),(40.7±16.9)min];力竭运动后肌糖原含量、骨骼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②与未  相似文献   

2.
背景:抗炎活血解痉中药具有修复肾脏组织,改善肾脏血液供应,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肾小管的滤过功能的作用。目的:探讨模拟4 000 m高住及抗炎活血解痉中药对4周力竭运动大鼠肾细胞超微结构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在速度为10 m/min坡度为0的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跑15 min,筛选出32只能完成跑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力竭运动组、高住力竭运动组和给药力竭运动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其他3组均进行力竭运动。高住力竭运动组模拟4 000 m高住后再进行力竭运动;给药力竭运动组先给予抗炎活血解痉中药灌胃,再进行4周力竭运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力竭运动组可出现慢性肾损伤,肾小球滤过膜3层超微结构破坏,肾小管间质大量纤维化改变。与力竭运动组相比,高住力竭运动组和给药力竭运动组大鼠的运动量(跑距)增强(P〈0.05),肾超微结构的损伤有明显的改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果证实,抗炎活血解痉中药灌胃与模拟4 000 m高住干预对4周力竭运动诱导的肾超微结构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大鼠一次力竭运动后补充一氧化氮生成前体左旋精氨酸对肌糖原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9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安静对照组、安静+一次力竭组、训练对照组、训练+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运动后恢复组、训练+一次力竭运动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均取右后腿腓肠肌红肌部分,检测肌糖原含量、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所有训练组大鼠采用BCPF-98型生物医学动物跑台进行9周的耐力训练。最后一次训练结束36h后,安静+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组、训练+一次力竭后恢复组及训练+一次力竭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进行一次力竭性运动(大鼠以15m/mln的速度在动物跑台上进行跑步运动,每隔3min速度增加5m/min,当速度达到40m/min后,即维持直至力竭)。训练+一次力竭后补充左旋精氨酸恢复组大鼠力竭运动后休息30min,以左旋精氨酸500mg/kg体质量的剂量灌胃。结果:共纳入大鼠42只,训练过程中训练对照组有1只大鼠猝死,其余各组大鼠无缺失。①训练+一次力竭组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长于安静+一次力竭组[(69.3&;#177;11.0),(40.7&;#177;16.9)min];力竭运动后肌糖原含量、骨骼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②与未补充组相比,补充左旋精氨酸使力竭大鼠肌糖原含量、骨骼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较快恢复[(1.737&;#177;0.112)mg/g,(29.839&;#177;1.750)μkat/g,(0.66l&;#177;0.086)μmol/g;(1.615&;#177;0.133)mg/g(26.822&;#177;1.400)μkat/g,(0.528&;#177;0.078)μmol/g]。结论:一次性补充左旋精氨酸可促进耐力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的恢复,有利于运动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任昭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106-108
目的:观察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运动训练下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训练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4/06在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8只。训练组大鼠进行8周的跑台训练,训练时间40~60min,每周6d。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在圆形塑料桶中进行2d适应性游泳,每天15min。第3天,两组大鼠分别于安静状态、定量负荷运动(尾部负重,在塑料桶中游泳,迫使大鼠不断游动40min)后、力竭运动(尾部负重,在塑料桶中游泳,迫使大鼠不断游动,至大鼠沉入水面下10s不能自主浮出水面,且放在乎板上无法完成翻正反射为止)后即刻、力竭运动24h后麻醉处死,每个时相点7只大鼠。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安静状态下,训练组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42,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对照组大鼠在定量负荷运动后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升高(t=-4.60,P〈0.01)。②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较:安静状态下,训练组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2.81,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对照组大鼠在定量负荷运动后、力竭运动后即刻以及力竭运动恢复24h后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升高(t=-2.56,-2.25,-2.51,P〈0.05)。 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大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但运动训练不同功能状态下一氧化氮含量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不甚一致,说明体内一氧化氮含量除受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制约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运动训练下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训练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6在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8只。训练组大鼠进行8周的跑台训练,训练时间40~60min,每周6d。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在圆形塑料桶中进行2d适应性游泳,每天15min。第3天,两组大鼠分别于安静状态、定量负荷运动(尾部负重,在塑料桶中游泳,迫使大鼠不断游动40min)后、力竭运动(尾部负重,在塑料桶中游泳,迫使大鼠不断游动,至大鼠沉入水面下10s不能自主浮出水面,且放在平板上无法完成翻正反射为止)后即刻、力竭运动24h后麻醉处死,每个时相点7只大鼠。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安静状态下,训练组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42,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对照组大鼠在定量负荷运动后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升高(t=-4.60,P<0.01)。②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较:安静状态下,训练组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2.81,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对照组大鼠在定量负荷运动后、力竭运动后即刻以及力竭运动恢复24h后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升高(t=-2.56,-2.25,-2.51,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大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但运动训练不同功能状态下一氧化氮含量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不甚一致,说明体内一氧化氮含量除受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制约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5min组、90min组、150min组和力竭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8周,每周6次。测定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液中表面受体细胞(CD)CD4+/CD8+变化。结果150min组及力竭运动组腹腔巨噬细胞iNOS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而在力竭组则显著下降。结论适量运动引起的腹腔巨唑细胞诱导型一氧化碳合成酶(iNOS)活性提高,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面力竭运动引起的腹腔巨唑细胞iNOS的活性增强,可能与大强度运动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负荷运动后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与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及运动疲劳有相关性。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大负荷运动后大鼠腓肠肌自由基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给药组每日灌服10g/L原花青素水溶液,安慰剂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再将2组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24h3个亚组。2周后,除两安静组外其余各组进行一次坡度为-10°、20m/min大负荷跑台运动。于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h断颈处死大鼠。取左后肢腓肠肌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后即刻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给药组活性比安慰剂组下降的幅度小。运动后即刻两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其中安慰剂组升高的幅度高于给药组。运动后各时相给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比值降低,幅度要明显小于安慰剂组。②运动后两组腓肠肌细胞FAS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安慰剂组F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给药组。③运动后各时相安慰剂组肿瘤坏死因子表达明显高于给药组。表明原花青素对大鼠一次性大负荷运动后腓肠肌微损伤及凋亡在一定程度上有缓解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负荷运动后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与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及运动疲劳有相关性。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大负荷运动后大鼠腓肠肌自由基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给药组每日灌服10g/L原花青素水溶液,安慰剂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再将2组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24h3个亚组。2周后,除两安静组外其余各组进行一次坡度为-10°、20m/min大负荷跑台运动。于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h断颈处死大鼠。取左后肢腓肠肌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后即刻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给药组活性比安慰剂组下降的幅度小。运动后即刻两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其中安慰剂组升高的幅度高于给药组。运动后各时相给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比值降低,幅度要明显小于安慰剂组。②运动后两组腓肠肌细胞FAS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安慰剂组F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给药组。③运动后各时相安慰剂组肿瘤坏死因子表达明显高于给药组。表明原花青素对大鼠一次性大负荷运动后腓肠肌微损伤及凋亡在一定程度上有缓解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力竭运动对大鼠肾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4只分为对照组(C组,n=7)和力竭运动组(E组,n=7)。测量定运动后大鼠尿蛋白、尿酸、葡萄糖,血尿素氮;荧光探针法检测肾脏活性氧物质(ROS),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硝基酪氨酸(3-NT)和nephrin蛋白含量;Harris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E组大鼠尿蛋白、尿酸、葡萄糖,血尿素氮,及肾ROS、iNOS、3-NT和nephrin蛋白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小球形态改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变形。结论力竭运动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导致肾组织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0.
张靓  黄叔怀 《现代康复》2001,5(7):108-109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5min组、90min组、150min组和力竭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8组,每周6次。测定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液中表面受体细胞(CD)CD4+/CD8+变化。结果 150min组及力竭运动组腹腔巨噬细胞iNOS与对照组相比显性上升(P<0.05),且力竭组显高于150min组。血浆CD4+/CD8+的比值在90min组、150min组显上升(P<0.05),而在力竭组则显下降。结论 适量运动引起的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提高,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而力竭运动引的腹腔巨噬细胞iNOS的活性增强,可能与大强度运动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薄冰 《中国临床康复》2014,(24):3829-3834
背景:目前,运动医学领域关于运动对窦房结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T-Ca2+通道)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分析2周力竭跑台运动对大鼠心脏窦房结T-Ca2+通道亚基Cav3.1 mRNA表达及通道电流密度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共分5组.对照组10只大鼠不进行任何运动训练,一次力竭组20只大鼠在正常饲养2周后,进行一次速度25 m/min,坡度为0.跑台训练至力竭;反复力竭组20只大鼠运动方式及强度同一次力竭组,跑台训练1次/d,每周运动6d,休息ld,共训练2周.运动组大鼠分别于运动后0h及24 h(各10只)取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T-Ca2+通道亚基Cav3.1 mRNA表达变化,应用细胞急性分离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通道电流密度变化,以观察跑台训练运动对大鼠心脏窦房结细胞膜上T-Ca2+通道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反复力竭运动0h和反复力竭运动24h组Cav3.1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反复力竭运动0h和反复力竭运动24 h组T-Ca2+通道/Ca,T电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一次力竭组(P< 0.01).结果表明,2周反复力竭跑台训练可引起窦房结细胞膜T-Ca2+通道亚基Cav3.1 mRNA表达及/Ca,T电流密度减少,这可能引起窦房结细胞舒张期自动除极及自律活动减慢,提示反复力竭运动对于T-Ca2+通道的影响可能成为运动引发窦房结功能障碍及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 1,3,9 和 13 对关节软骨的退变存在影响,但是针对关节滑膜进行的专项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观察长距离跑步运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 1,3, 9 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13 在滑膜上的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 雄性大鼠 15 只随机分为 3 组:对照组、平板组和上坡组。对照组普通笼养;平板组每天在平板0°的水平面跑步机上以 1 km/h,运动 1 h,持续 45 d;上坡组先在平板 0°跑步机上以 1 km/h,运动 1 h,持续 15 d,然后在上坡+20°的跑步机上每天以 1 km/h,运动 1 h,持续 30 d。造成不同程度的膝关节滑膜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双后肢膝关节,进行石蜡包埋,矢状面整体切片,而后进行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与结论:长距离跑步运动后,平板组和上坡组的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的表达都比对照组增高(P 〈 0.05),但平板组和上坡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 3 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3 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 9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13 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呈梯度递增状态(P 〈 0.05),对照组表达最低,平板组有所升高,上坡组的表达最高。说明长距离跑步运动可通过改变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而影响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正常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脂血症可导致大鼠骨质疏松,适量运动可增加骨密度,但短期运动对高脂血症导致骨质疏松的雄性动物骨密度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短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雄性高脂血症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几=8)、高脂血症组(n=9)、运动干预组(n=9)。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他两组喂饲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持续4周。运动干预组大鼠进行跑台训练,每周训练5d,共4周,每天强度为:第1周15min,速度15m/min 第2周20min,速度15m/min;后2周20min,速度20m/min,跑台坡度均为0。。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其右侧股骨检测骨密度、胫骨观察骨形态变化,测定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磷含量。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股骨远端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胫骨近端骨小梁排列稀疏变薄,间隙增宽,髓腔内有大量脂肪细胞浸润或融合成空泡,血浆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P〈0.01)。与高脂血症组比较,运动干预组股骨远端骨密度显著增加(户〈0.05),经体质量校正后股骨全骨密度增加(P〈0.05),胫骨近端骨小梁排列致密整齐,小梁间距小,血浆碱性磷酸酶增加(P〈0.01)。血浆钙磷含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说明短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增加高脂血症雄性大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跑台运动能促进健康大鼠海马的神经细胞再生。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以建立单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跑台运动组和安静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安静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安静饲养,跑台运动组进行7d跑台运动。跑台运动组和安静对照组大鼠在每天跑台运动前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溶液。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跑台运动组大鼠双侧海马及齿状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安静对照组(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跑台运动组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果证实,跑台运动能够明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再生并上调海马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李敏  金力 《中国临床康复》2011,(24):4485-4488
背景:胶原是肌腱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是降解肌腱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重要蛋白酶。目的:观察12周跑台运动对大鼠跟腱胶原、胶原Ⅰ、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第1周每天运动20min,速度由12m/min递增至20m/min;以后跑台速度均为20m/min,第2周坡度为5%,时间为30min,第3~12周坡度为10%,时间为40min,共运动12周。对照组正常饲养。结果与结论:末次运动后24h取大鼠跟腱。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大鼠跟腱前胶原Ⅰα1、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羟脯氨酸的含量也有所增多,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长期耐力运动可以提高跟腱中胶原的合成和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热预处理能够提高肌肉抗损伤的能力,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热应激预处理对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离心运动组、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热应激温度为43℃,时间约35min。采用-16°下坡跑台跑做大负荷间歇性离心运动,跑速为26.8m/min,运动5min,间歇1min,共进行10组。分别于运动前1h、运动后1,24,48h取大鼠腓肠肌,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0.05),并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与离心运动组比较,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热应激预处理可增强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对离心运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强度力竭运动模型大鼠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国内外不少实验证明,不同运动方式容易造成肝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建立不同强度力竭运动模型,观察运动后大鼠肝细胞凋亡和肝糖元、NO、钙浓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超微结构观察,于2004-01/2006-12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中南大学组胚实验室完成.材料: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19.2±19.5)g,根据Berdford运动模型将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大强度力竭运动组,每组10只.方法:运动组先进行3 d的适应性跑台训练,速度为10 m/min,坡度为0°.休息3 d后,中等强度力竭运动组初始速度为10 m/min,持续12 min,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达到速度为19.3 m/min,持续到力竭.大强度力竭运动组初始速度为26.8 m/min,持续到力竭.共30 d,1次/d.对照组不进行运动训练.主要观察指标:运动后即刻取肝组织检测肝糖元、NO和Ca~(2+)及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强度力竭运动组大鼠都完成了运动,整个运动过程中未出现拒跑现象,中等强度力竭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为(234.60±60.05)min,大强度力竭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为(92.40+34.61)min.与对照组比较,两种强度力竭运动后,大鼠肝组织肝糖元含量、NO浓度均下降,线粒体Ca~(2+)浓度、肝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P<0.05,P<0.01),中等强度力竭运动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中、大强度力竭运动均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凋亡,肝糖元含量、NO浓度下降,线粒体Ca~(2+)浓度升高,中等强度力竭运动效果更为显著,可能与力竭运动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向东  李阳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880-2885
背景: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对离心运动后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仍有争议。 目的:构建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刻骨骼肌细胞骨架波形蛋白表达的变化。 方法:雄性48只 SD 大鼠建立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按运动时间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12 h组、运动后24 h组、运动后48 h组和运动后72 h组,每组8只。各运动组大鼠以速度16 m/min,坡度-16°进行跑台运动,运动100 min后,休息5 min,然后再运动100 min;安静对照组不做运动。应用抗波形蛋白抗体对大鼠骨骼肌波形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观察其目标面积百分比的变化反映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骨骼肌细胞骨架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骼肌细胞骨架波形蛋白目标面积百分比结果显示,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与运动后即刻组相比,运动后12 h组目标面积百分比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与运动后12 h组相比,运动后24 h组目标面积百分比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组相比,运动后24 h组目标面积百分比有所增加(P<0.05);与运动后即刻组和运动后12 h组相比,运动后48 h组目标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与运动后48 h组相比,运动后72 h组目标面积百分比有所下降(P<0.05),但没有恢复到安静时水平。提示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波形蛋白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运动后12 h逐渐增加,运动后48 h达峰值,随后波形蛋白表达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19.
Eighteen pregnant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a sedentary control, wheelrunning exercise, or a treadmill running condition group. The wheelrunning exercise rats were housed in individual exercise cages, while the treadmill running exercise rats were run on a motor-driven treadmill at 14.23 m/min on an 8% grade for 30 min/day 5 days/wk. The exercise commenced at least 1 week prior to pregnancy and continued to parturition. The wheel running and treadmill running condi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5) lower body weights in the dam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exercise and control groups for the number of pups delivered, the brain weight of the pups, or their body weight. Also, no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were noted for DNA, RNA, or protein from the brains of the pups. However, the pups of the treadmill running exercise dam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poorer on a measure of motor performance on a Rotac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