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诗序》好以美、刺说诗 ,其美、刺对象多指向帝王后妃 ,且牵强附会 ,与《诗》之本义乖谬者多。前人所谓《诗序》所言非诗本义 ,乃周人采、编者“用诗之义”,亦不可通。《毛诗序》当为汉儒所为。汉统治者崇经尊儒具有很强的实用功利性。在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下 ,汉代经师为履行其职责 ,其研习、传授《诗经》的终极指向是将《诗经》作为树立君王权威、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 ,并巧妙地利用说解《诗经》以求达到委婉地讽喻警示当代帝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儒家对《诗三百》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种文学接受的“异化”现象所以出现,从具体的历史语境来看,是由于汉儒普遍遵循一种先在的接受策略——这就是政治教化的接受取向,“美”、“刺”的理解模式和“比”、“兴”的释义方法。对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进行透视,有助于从技术的层面上把握汉儒造成文学接受全面异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向晋卫 《兰州学刊》2004,(6):299-302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要敢于进行谏诤,不过也要注意谏诤的方式和方法;在君、臣关系上,《白虎通义》在坚持“臣事君以忠”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君使臣以礼”的传统要求。《白虎通义》在君臣礼制上的这种规定是汉儒政治理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作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具有“不丑中的丑”;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则是“丑中的不丑”。《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丰满的典型形象,显示了艺术创作的精美。  相似文献   

5.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评点了。但是,毛氏父子的评点明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近年来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的近20年来,经过10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研讨,引深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长期从事《三国演义》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重新评校了《三国演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沈先生的“评校”,一方面是“评”,一方面是“校”。就“评”来说,有“回前总评”,即在每一回回目下对本回作一提纲…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胡世厚(河南省社联)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国演义》研究开始从“左”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1984年4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之后,《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者,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  相似文献   

7.
史官之职与现实政治要求着《史记》以帝王为中心的格局。司马迁的帝王史观有四个层面:一是有德者居国,二是王者一统天下,三是英雄史观,四是礼乐文化。这四个层面拧结到一起便是“承天改元”的思想。“承天改元”是为新王立法的思想.在三统说的影响下,司马迁表达着汉“得天统”的宗教神学思想,确证着帝王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概说:现象与现实 近几年在对明清小说研究中,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表面上似乎更广泛深入开来。然而统观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三国演义》的性质、主题的评说,还是对其艺术成就、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无不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因袭,甚至流于一种盲目的“颂扬”和“陶醉”之中。大凡论文著作无非在“肯定智慧、重视谋略、歌颂武勇、奋励图进、积极入世、秉公执法、提倡求实”等方面下“功夫”。有的学者在分析其“知遇之感”时,甚至认为它“具有使政治人性化和理想化”的功能。更有些学者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三国演义》就其艺术成就来说远不如《红楼梦》、《水浒传》,但在民间读者中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后两者;从作品的遭遇来看,《红楼梦》被目为‘诲淫’,《水浒》被视为‘诲盗’,屡加禁止,而《三国演义》却能幸运地被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普遍喜爱。基于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是汉代形成的政治化儒学的典型形态。《春秋繁露》通过"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来充分保障帝王的政治权力;同时,又通过"以君随天""屈君而伸天"将儒家思想传统的德治、民本转化为"天"的权威以限制君权。《春秋繁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一个思想整体,体现出儒家士大夫与汉代帝王合作的政治智慧。儒家士大夫与帝王之间的政治合作和思想共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深刻影响了儒家经学形态的思想特点,同时也制导了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定型。  相似文献   

10.
<正> 众所周知,汉代的尊孔,往往被概括为汉家“定儒术于一尊”。但是,这恰恰掩盖了问题的繁复性。深究起来,汉代的尊孔实在是一个饶富兴味的课题:汉家对尊孔的承诺的信度如何?尊孔是官方单向的意愿吗?尊孔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史称汉唐盛世,而尊孔与汉家政治的成功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对孔圣教义信仰与否的问题。汉儒有言: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由此可见,在汉儒的信念中,《春  相似文献   

11.
在康-雍-乾帝王系列的叙事方式后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基本要项,叙述者、叙述次序、叙述距离,对康—雍—乾帝王系列的叙事方式进行了细读式的理论分析。在分析中又将康—雍—乾帝王系列的叙事方式与古代经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等和现代写古小说如《曾国藩》等进行比较,让你去思考康—雍—乾帝王系列用这样的叙事方式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重评《三国演义》中吕布等人叛降行为李奉戬徐依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论武艺吕布是公认的魁首,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吕布并没有因绝伦超群的武艺,再加上“器宇轩昂”的外貌,而赢得美誉。一部《三国》,对吕布几乎无人说一句好话,“勇而无谋”、“见利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文献中关于《三国演义》的记录,朝鲜对《三国演义》的态度,经历了否定和广泛接受的过程;《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朝鲜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表达了时代的声音,而且与“民间化”的儒家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演义》艺术漫笔庄小军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使我们欣赏到那一幅幅威武雄壮,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更领略到那一幕幕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的战争活剧。透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厮杀,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由于作者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相似文献   

15.
鲁小俊 《天府新论》2007,(4):128-130
循环的天命观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认可天命,《三国演义》也就笼罩在悲剧氛围之中:人的努力和奋斗无法改变天命;道德和正义改变不了天命;“主观”的情感倾向与“客观”的天命之间存在着悖论。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揭示了社会政治斗争的规律,大至政治战略,小至权谋法术。特别是对智谋的深刻描写,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着重探讨了《三国演义》描写中的智谋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最近,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在央视为孔子(也就是为曲阜这个地方)做了则广告,广告词分外响亮:“历代帝王之师”!不知别人看了后有何感想,反正我是很不舒服的。不过我却颇能理解广告策划者、广告词拟稿人的心态,因为做“帝王师”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士子)的最高理想,以此作号召,足以耸动人心。可惜,翻开“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我却发现,所谓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实际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迷梦而已。谈“帝王师”,孔子肯定绕不过去。老先生的平生行状尽人皆知,从主观上讲,他揣着他那套治国纲领奔走于东周各国,是希图获…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但无论是长期的封建政治文化专制,还是“五·四”以来新的文化时期,都没能把它摆在恰当的历史地位上。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生活在新的,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可在《金瓶梅》是否是“淫书”,《金瓶梅》作者是谁,《金瓶梅》产生年代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产生了许多令  相似文献   

19.
四月十二至十九日,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国演义》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代表等一百六十余人,汇集于三国时期魏的故都洛阳,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主持召开。大会分两个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四月十八日举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 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近七十篇。这些论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版本流传情况等问题作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 讨论会上,代表们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会上争论的最为热烈。大多数同志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其主题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三言两语来概括。此外,有的同志认为,对古代文学巨著,不要提“主题”(“无主题说”),也有的同志提出“模糊主题说”。(二)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问题。会上集中对“历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真实的存在 ,还是作为经过艺术加工锤炼之后的文学典型 ,他身上所散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所崇尚的传统美德。从审美角度看 ,许多学者提出了“命运悲剧”之说 ;然而笔者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一种典型 ,还有着从儒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