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是多种炎症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 ,其特征是间歇性、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吸入非特异性刺激物时气道反应性增高 ,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哮喘的遗传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现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是由一些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 ,其遗传度为 70 %~80 %。细胞因子如IL4 (白细胞介素 4 )和IL13(白细胞介素 13)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将国内外的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 IL4和哮喘IL4主要由TH2…  相似文献   

2.
梅湛强  胡少枝  罗志杨 《河北医药》2016,(16):2422-242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水平变化与患者炎症表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呼吸内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哮喘组)和门诊体检健康研究对象100例(健康组),分别检测2组对象的FeNO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哮喘组患者的ECP、IL-2、IL-4、IL-6、IL-8、IL-13、TNF-α、IFN-γ、FeNO测定值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 P <0.05),哮喘组患者的IL-2、IFN-γ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健康组( P <00.5);急性发作期哮喘组患者的ECP、IL-2、IL-4、IL-6、IL-8、IL-13、TNF-α、IFN-γ、FeNO测定值均显著的高于缓解期哮喘患者( P <0.05),急性发作期哮喘组患者的IL-2、IFN-γ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缓解期哮喘患者( P <0.05);哮喘组患者的ECP、IL-2、IL-4、IL-6、IL-8、IL-13、TNF-α、IFN-γ与FeNO测定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05),哮喘组患者的IL-2、IFN-γ测定值与FeNO测定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FeNO水平、炎症指标均显著的升高,FeNO水平与哮喘患者的病情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袁凯  凌杰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1):1277-1278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疾病,多种炎症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化学的不断进展,许多与气道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受到重视[1]。本研究分析了哮喘患者血浆白细胞(IL)-4、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咪喹莫特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症转录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巧珍  殷凯生  王祥  熊俊  德伟 《江苏医药》2003,29(3):176-178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拮抗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卵清蛋白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了不同剂量咪喹莫特对哮喘大鼠肺组织白介素(IL)-4mRNA、IL-5mRNA、IL-12mRNA和干扰素(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咪喹莫特各治疗组及地塞米松组能显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L-4、IL-5mRNA的表达(与哮喘相比,均为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均为P>0.05),各咪喹莫特组同时能显增加IL-12、IFN-γ mRNA表达(与哮喘组比,均为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均为P>0.05),而地塞米松组不能增加IL-12、IFN-γ mRNA的表达(与哮喘组比,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均为P<0.001)。咪喹莫特各治疗组间无显性差异。结论:咪喹莫特能降低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L-4和IL-5基因转录,增加IL-12和IFN-γ基因转录,进而 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发挥其抗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是观察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25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鲁司特对哮喘豚鼠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 (mon telukast,MK )对哮喘豚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Eos)炎症的影响 ,探讨孟鲁司特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卵白蛋白致敏豚鼠制备哮喘模型。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并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不同密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采用TUNEL技术原位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通过ELISA法检测BALF中IL 5的含量 ;采用荧光酶标记法在PharmaciaUnicap 10 0System中测定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的水平。结果 孟鲁司特能降低哮喘豚鼠BALF中Eos的数量 ;在孟鲁司特治疗组 ,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 ,BALF中IL 5和ECP的含量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降低气道IL 5和ECP的水平 ,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可能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多种哮喘治疗药物均在临床广泛使用,但部分患者的哮喘症状仍不能得到良好控制。白介素(IL)-9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抗IL-9单克隆抗体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哮喘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李开艳  熊盛道  朱晶  曹勇  熊维宁 《医药导报》2011,30(8):1027-1029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对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 21)和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的影响,以及哮喘患者血清IL 21和总Ig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45例(哮喘组),哮喘缓解期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控制急性发作后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规范吸入治疗3个月达到缓解期后复查)30例(治疗组)和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血清,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血清IL 21和总IgE蛋白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IL 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 21水平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组和治疗组血清总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组血清IL 21水平和总IgE水平显著负相关(r=-0.32,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规范吸入治疗能降低哮喘患者炎症因子IL 21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何苗  王翎 《安徽医药》2024,28(2):406-410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约50%的哮喘病人存在2型炎症,T2哮喘主要由包括白细胞介素(IL)-4、IL-5和IL-13等T2细胞因子驱动的气道炎症引起,全球哮喘倡议(GINA)指南建议对T2炎症引起的严重哮喘病人使用生物制剂,当前和未来的生物疗法正在显著改变全球严重哮喘管理。这些新的治疗方案使得实施表型/内型特异性治疗成为可能。该文回顾了目前用于高T2型哮喘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功效和适应证,讨论了在这些生物制剂之间进行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IL)-18为最新命名的一种IL,国外对其与哮喘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学水平层面IL-18的分泌及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小鼠模型层面IL-18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关系探讨,发现IL-18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诱导干扰素(IFN)-γ产生,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保护作用。但亦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国内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相关报道较少,且在儿童哮喘的临床科研方面分歧较大,尚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1.
潘文森  于金香  顾莹  杨红申 《河北医药》2016,(18):2725-272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卵清白蛋白致敏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和重构的影响。方法清洁级 SD 雄性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采用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进行致敏和激发,哮喘组大鼠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阿托伐他汀组在致敏和激发前以阿托伐他汀口服。采用肺功能检测3组大鼠气道呼气阻力;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组织切片中的支气管壁内周长、支气管管壁面积、支气管平滑肌面积;胶原表达通过气道壁 Masson 染色进行观察;实验动物血清中白介素-13(IL-1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以 ELISA 法测定。结果肺功能检测显示哮喘组平均呼气阻力显著升高,阿托伐他汀组低于哮喘模型组( P <0.05);病理检查显示哮喘组气道炎症明显,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与之相比炎症轻微;阿托伐他汀组大鼠气道管壁面积、平滑肌面积图像分析和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阿托伐他汀组肺组织中胶原沉积表达较哮喘组减少( P <0.05);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血清中 IL-13和 TGF-β1较哮喘组降低(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降低哮喘大鼠的气道基本阻力;减少肺组织中胶原沉积,降低气道管壁面积、平滑肌层面积,减轻哮喘气道重构。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血清中 TGF -β1和 IL-13水平,或为其减轻炎症和气道重构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低浓度臭氧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实验研究佐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环境因素与哮喘发病率升高之间的关系 ,探讨低浓度臭氧暴露对哮喘敏感个体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即正常对照组 (N)、正常暴露组 (N0 .2 5)、哮喘组 (A)和哮喘暴露组 (A0 .2 5)。N0 .2 5组和A0 .2 5组进行O3暴露 ,O3暴露浓度为 0 .2 5mg·m- 3,N组和A组进行过滤空气暴露 ,各实验组均为急性 1次暴露 ,暴露时间为 3h ,暴露结束后 4h收集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 (BALF)进行指标测定。结果 ①A0 .2 5组与N组和A组比较 ,BALF中细胞分类均有显著改变 (P <0 .0 1) ,A组大鼠BALF炎症细胞以嗜酸性细胞增加为主 ,N0 .2 5以非嗜酸性细胞增加为主 ,而A0 .2 5组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有显著增加 ,呈混合浸润型。②各实验组大鼠BALF中NO水平与N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1或P <0 .0 5 ) ,A0 .2 5组显著高于N0 .2 5组 (P <0 .0 5 ) ,但不高于A组 (P <0 .0 5 )。③A组IL 2显著高于N组(P <0 .0 1) ;N0 .2 5组IL 2和IL 6显著高于N组 (P <0 .0 1) ;A0 .2 5组IL 2 ,IL 6和IL 8均显著高于N组 ,N0 .2 5组和A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低浓度O3急性暴露可加重哮喘大鼠变应性气道炎症反应 ,与其他炎症反应一样 ,IL 2 ,IL 6和IL 8等细胞因子在O3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哮喘炎症研究的重点已经移到了T淋巴细胞上。T淋巴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整个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T辅助细胞功能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机体的Th1/Th2平衡倍受研究人员关注。哮喘的发生与Th2优势应答密切相关,Th2型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5及IL-13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哮喘是一种慢性异质性呼吸道疾病,一秒用力呼气量和用力肺活量常用于评估较大气道的功能,而对小气道(远端气道,直径<2 mm)功能障碍的评估方法研究较少,又被称为沉默区。而最新研究表明,小气道并不是“沉默的”,小气道功能障碍和炎症对哮喘的临床影响显著,与大气道炎症相似,小气道炎症也可导致气道壁增厚、气道狭窄和高反应性,从而导致哮喘症状控制不良和发作频繁,小气道炎症已被证明与夜间哮喘患者的症状相关,也与轻度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试验评分相关。因此,评估小气道炎症和损伤的程度是指导哮喘患者用药及慢病管理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小气道的结构特点和评估技术,以及小气道病变在哮喘治疗和管理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IL-13、TNF—α与IgE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31例、缓解期29例和2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13、TNF—α和IgE浓度。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TNF—α、IL-13与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组IL-13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而TNF—α水平与缓解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NF—α、IL-13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IL-13在哮喘患者IgE产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介素(IL)-5主要由Th2细胞分泌,与气道的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有关,其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国内外报道的多项抗IL-5治疗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均取得可喜成果。本文简要介绍抗IL-5治疗方案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临床地位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研究表明哮喘是T辅助细胞(Th)1型免疫反应异常增强,而Th2型免疫反应异常减弱的免疫失衡性疾病,伴随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异常及气道内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以细胞因子为研究靶点很可能为哮喘的诊断、治疗带来新的生机。白细胞介素(IL)-18是近来发现的一种崭新的细胞因子,大多数研究认为它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最近也有动物实验表明IL-18有更为多向性的复杂作用,其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仍有争议,现将近年来IL-18在哮喘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有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过程。本文观察了发作期、缓解期、激素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OS)计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 - 8(IL - 8)浓度 ,旨在探讨二者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健康对照组 :15例均为本院健康志愿检查者 ,其中男性 4名 ,女性 11名 ,年龄 19~ 46岁 ,均无明显心、肝、肾、过敏性及与变态反应有关疾病的病史 ,无吸烟史。2哮喘组 :31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 1993年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17例 ,年龄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火把花根片对哮喘豚鼠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对肺泡灌洗液 (BALF)白介素 5(IL 5)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 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 4组 :正常对照组 ,哮喘组 ,地塞米松治疗组 ,火把花根片治疗组。后 3组制作成哮喘豚鼠模型 ,再激发用药。测定肺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 ,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 ,进行BALF的IL 5受体mRNART PCR半定量分析。结果 火把花根片治疗组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 (Eos)数较正常组和哮喘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肺组织病理切片 ,火把花根片组充血水肿明显 ,但Eos肺组织浸润较哮喘组有明显减少。BALF的IL 5受体mRNART PCR半定量分析显示 ,火把花根片治疗组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但和正常组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火把花根片能抑制哮喘豚鼠的气道炎症 ,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或感染可能导致慢性并发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等[1]。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气道平滑肌的痉挛和气道炎症,而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2-4]的效果及对患者相关肺功能、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