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们每天随手丢弃的废报纸、包装盒回收率只有30%!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国内废纸回收率远低于43.7%的世界平均水平,每年高达1400万吨废纸不能有效回收。海关的统计报告显示,广东口岸废纸进口呈现连年高速增长之势,占全国进口量的近一半。我们为何躺在自己扔下的废纸堆里却大量进口废纸?专家认为,这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废纸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2.
废纸回收利用是静脉产业中最大的门类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种用纸量也直线上升,为满足需求,每年要花大量外汇从美国等国进口几百万吨各类废纸,而国内的废纸回收率一直仅有30%左右。近年来,国内造纸厂规模不断扩大,但用废纸生产高档办公文化用纸的企业却不多。  相似文献   

3.
《资源再生》2008,(5):32-33
废纸的再生利用主要用于生产再生纸的纸浆原料,世界各国都在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废纸,极力探索研究废纸利用的新途径(如生产包装及建筑材料、改善农牧业生产、生产甲烷、制造铅笔杆等),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一般数据     
<正>9月,中国进口废塑料为65万吨,进口金额为228330万元;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4.3%,进口金额比去年同比减少31.3%。9月,中国进口废纸为274万吨,进口金额为322286万元;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4.3%,进口金额比去年同比增长24.5%。  相似文献   

5.
杨城 《资源再生》2007,(10):34-35
我们每天随手丢弃的废报纸、包装盒回收率只有30%!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国内废纸回收率远低于43.7%的世界平均水平,每年高达1 400万吨废纸不能有效回收.海关的统计报告显示,广东口岸废纸进口呈现连年高速增长之势,占全国进口量的近一半.我们为何躺在自己扔下的废纸堆里却大量进口废纸?专家认为,这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废纸回收体系.必须加快建立国内废纸的分拣、管理、利用和分类标准;必须让市民树立这样的环保意识:即使不卖钱,也要将废纸交给回收部门,绝不当垃圾扔掉.  相似文献   

6.
评述了废纸制备废纸-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废纸-水泥基复合材料、废纸-生物降解树脂复合材料、吸附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缓冲材料、纸浆模塑材料的制备、成型方法、各种力学性能的分析比较,以及为了增强材料性能而进行的纤维改性,并展望了废纸在材料领域中再利用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评述了废纸制备废纸一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废纸-水泥基复合材料、废纸-生物降解树脂复合材料,吸附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缓冲材料、纸浆模塑材料的制备、成型方法、各种力学性能的分析比较,以及为了增强材料性能而进行的纤维改性,并展望了废纸在材料领域中再利用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等亚洲国家需求的带动下,日本废纸、废钢铁等回收原料出口大幅增加。由于内需不旺,日本国内开工率较低,原材料加工工业萎缩,中国正在成为日本废旧原材料进口大国。日本废纸2002年出口量为189.7万吨,同比增长29%,连续两年创纪录增长。特别是在瓦楞纸方面,由于中国电器制品、服装、食品生产增长迅速,瓦楞纸是商品包装的重要原料,直接带动了对瓦楞纸的需求。由于日本纸张质量较好,而且与美国相比,运输时间短,中国瓦楞纸工厂自日本订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十大产纸国中,中国的废纸回收率仅为韩国的36.05%。张茵因回收废纸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她说过:做企业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些难道不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废纸再生利用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等重大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对废纸的回收利用,在规模、生产技术方面部已具有相当水平,我国也在努力发展,力争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11.
10月7日,彩虹集团和张家港人民政府就“彩虹张家港产业基地”签约,基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是6代TFT-LCD生产线。该项目一期建设总投资150亿元,建设周期2年,生产32/37英寸液晶面板,年产能437万块。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铅锌锡锑》2005,(7):54-54
1—4月份,我国进口镀锌板137.5万吨,同比下降27.68%。其中进口宽度600毫米以上的热镀锌板70.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1%,同比下降36.83%;进口宽度600毫米以上的电镀锌板59万吨,同比下降12.93%,占进口量的43%。镀锌板主要从日本、台湾、印度和韩国进口,其中从日本进口55.4万吨,从台湾进口33万吨,从印度和韩国分别为20.6万吨和20万吨。  相似文献   

13.
铁矿砂是钢铁工业重要的生产原料,随着近年来国内钢铁消费量的增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自2002年11月20日我国对热轧普薄板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最终保障措施后,直接进口钢材受到限制,从而刺激了炼钢原料铁矿砂的进口迅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2月广东口岸共进口铁矿砂178万吨,价值523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9%和51.4%。平均进口价格为29.4美元/吨,增长19%。 今年1~2月广东口岸自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南非等主要进口国家的铁矿砂进口的数量和价格均出现增长,其中以自巴西进  相似文献   

14.
美国钢管市场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烨 《轧钢》1999,(1):0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管市场,1997年又是自1993年以来市场最好的一年。国内生产和进口总量达到1460万t,比1996年增加了14.7%,约187万t,国内生产和进口总量见表1。表11997年美国国内无缝管生产和进口总量统计1997年美国进口总量213万t,比1996年增加19%;出口总量92万t,比1996年提高47%。1997年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2.3倍;各品种进口量与出口量比例为:石油管:1.3:1;管线管:1.4:1;标准管:2.5:1;机械管:3,3:1;结构管:3.9:1。1997年美国四大钢管出口国依次为:①加拿大71.85万t;②墨西哥9.12万t;③特立尼达5…  相似文献   

15.
行业动态     
《钢管》2002,(5)
2002年上半年国内管材生产与消费简况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全面启动和钢结构的快速发展,我国管材的生产与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6月国内共生产管材605万t,同比增长15.90%,其中无缝管304万t,同比增长22.14%,焊管301万t,同比增长10.21%。1~6月总计表观消费量达635万t,同比增长24.15%,但因无缝管和焊管进口分别增长46.18%和2.01倍,钢管生产企业库存增加,产销率下降。(晋林)2002年1~6月我国管材进口简况受美国实施201条款和我国加入WTO后关税大幅度减让及取…  相似文献   

16.
锡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精锡生产近年来也大幅增长,1998年精锡产量达7.9万吨,精锡出口4.5万吨。1998年锡消费2.2万元~2.3万吨。其中焊锡占39.8%、锡合金占32.6%、马口铁占14.9%、化工占4.2%,其他占8.5%。根据海关资料,近几年锡加工材的进口量呈大幅上升趋势,1998年进口量超过1.3万吨。因此,调查研究我国锡加工材生产现状及进口锡加工材的消费去向,为我国锡生产企业提供开发深加工产品的建议,对扭转出口锡锭而进口锡加工材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世界铝土矿产量为8400万吨,促使世界原铝产量大约增长1.6%,美国原铝产量约增长5.7%。而美国国内铝土矿产量约下降16%,仅有170万吨。进口铝土矿估计上升到1430万吨。进口氧化铝达890万吨。铝土矿主要从牙买加、圭亚那和苏里南进口;氧化铝三分之二从澳大利亚进口,其次是从牙买加和苏里南进口。铝土矿出口国家  相似文献   

18.
2002年4月15日乌克兰政府向俄罗斯政府提出要求,希望俄政府将2002年从乌克兰进口钢管的配额提高7.7%万t提高到70万t。乌克兰工业政策部的发言人表示,将把增加的这5万t钢管进口配额分配给5家中小钢管生产企前这5家中小型钢管生产企业均未能获得向俄罗斯出口钢管的配额。2002年俄罗斯进口乌克兰钢管的配额保持在20水平上,仍为62万t,若超过此限额,俄罗斯海关将对从乌克兰进口的大口径钢管征收20%的关税,对其余的钢40%的关税。这些措施引起乌克兰方面的极大不满,表示乌克兰也将对从俄罗斯进口的20种…  相似文献   

19.
吉祥 《上海金属》2008,(1):59-59
电工钢的研发、生产历来是我国钢铁生产中的薄弱项目。如热轧硅钢国外早已停止生产,而我国还在大量生产、使用,在2004年,全国热轧硅钢产量约达100万吨,几占整个硅钢产量223.6万吨的半壁江山。我国硅钢生产长期来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冷轧硅钢,2004年即进口164.3万吨,占国内冷轧硅钢市场的份额达43.4%。  相似文献   

20.
杜厚益 《钢管》2008,37(1):33-33
2007年世界第三大钢管生产集团——俄罗斯钢管冶金公司的生产销售仍延续了增长的态势。但增速与前几年相比已大为下降。2007年该公司的钢管发运量达到307.4万t,仅比2006年增长了1.9%,其无缝钢管的发运量达到202.6万t,比2006年增长了4.2%;焊管的发运量为104.8万t,比2006年下降了2.4%。焊管发运量下降的原因是俄罗斯从国外进口的焊管数量增加,特别从乌克兰和中国进口的焊管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