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用常规Y沸石和经后处理法制备的多级孔Y沸石为主体,采用自由配体法将铜菲咯啉(CuPhen)配合物封装在不同Y沸石中,制备了CuPhen/Y复合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TEM、紫外-可见光谱、N2吸附-脱附、ICP和TG等手段对所制备复合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征,并对封装在不同Y沸石主体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尺寸大小反应底物中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反应体系中,封装于多级孔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环烷烃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均高于封装在常规Y沸石中的催化活性,体现出多级孔Y沸石更为优越的主体性能。此外,同封装于常规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一样,封装在多级孔Y沸石主体中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商品TiO2-P25为原料,通过浸渍法负载一定量过渡金属Cu,得到一系列不同含量的CuOx/TiO2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ET,高分辨率透射镜(HRTEM),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在自建的光催化反应器中评价了气态水光催化还原CO2反应的活性和CH4收率。结果表明负载CuOx后的TiO2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其中1%CuOx/TiO2样品紫外光照72 h后,CH4生成量达到了24.86 µmol•gTi-1。同时,CuOx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H4收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用常规Y沸石和经后处理法制备的多级孔Y沸石为主体,采用自由配体法将铜菲咯啉(CuPhen)配合物封装在不同Y沸石中,制备了CuPhen/Y复合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TEM、紫外-可见光谱、N_2吸附-脱附、ICP和TG等手段对所制备复合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征,并对封装在不同Y沸石主体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尺寸大小反应底物中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反应体系中,封装于多级孔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环烷烃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均高于封装在常规Y沸石中的催化活性,体现出多级孔Y沸石更为优越的主体性能。此外,同封装于常规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一样,封装在多级孔Y沸石主体中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CuOx/CeO2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和显著结构敏感性.文献报道中CuOx/CeO2催化剂体系的合成条件差异较大,从而导致观察到的CuOx-CeO2相互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因此,系统研究并阐明CuOx/CeO2催化剂中CuOx-CeO2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复杂的CuOx-CeO2界面催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期发现,氧化物纳米晶的形貌可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参数,在不改变氧化物催化剂组成的条件下实现其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本文以不同形貌CeO2纳米晶为载体,包括优先暴露{110}+{100}晶面的CeO2纳米棒、优先暴露{100}晶面的CeO2纳米立方体和优先暴露{111}晶面的CeO2纳米多面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方法合成了Cu担载量为0.025%~5%的CuOx/CeO2纳米晶催化剂,结合谱学和电镜表征方法,以及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系统研究了CuOx物种在不同形貌CeO2纳米晶上的结构演化及其催化CO氧化的构-效关系.结构表征结果表明, CuOx物种结构不仅依赖于Cu的担载量,也依赖于载体CeO2的形貌.随着Cu担载量的增加, CuOx物种优先沉积在CeO2的表面缺陷位,然后聚集和长大;同时伴随着CuOx物种从孤立Cu离子到与载体强/弱相互作用的CuOx团簇,高分散Cu O颗粒和大尺寸Cu O颗粒.孤立Cu^+离子和与载体弱相互作用CuOx团簇主要形成于CeO2纳米立方体的表面,这可能与CeO2纳米立方体暴露的氧终止CeO2{100}晶面相关.CO吸附原位红外结果表明, CuOx团簇与不同CeO2表面相互作用的强度顺序为:CeO2纳米棒暴露的{110}面>CeO2纳米多面体暴露的{111}面>CeO2纳米立方体暴露的{100}面.CeO2纳米立方体与Cu2+离子间相互作用弱于与Cu^+之间的,因此CeO2纳米立方体负载的CuOx物种在CO还原过程中容易停留在稳定的Cu^+中间物种;而CeO2纳米棒与Cu2+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与Cu^+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CeO2纳米棒负载的CuOx物种在CO还原过程中容易形成金属铜.因此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观察到CeO2纳米立方体负载CuOx催化剂中吸附在Cu^+的CO物种远远多于CeO2纳米棒负载CuOx催化剂.CO氧化反应结果表明, CuOx/CeO2催化剂表现出同时依赖于CuOx物种结构和CeO2形貌的结构敏感性.CuOx/CeO2催化剂活性表现出与CuOx/CeO2催化剂的CO还原性能的正相关性,说明中CuOx/CeO2催化CO氧化反应遵循Mv K反应机理.这些结果系统地关联了CeO2形貌, CuOx-CeO2相互作用, CuOx物种结构和CeO2还原性能, CuOx/CeO2催化CO氧化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5):1014-1018
以硝酸铜作为前驱体,利用尿素作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积沉淀方法合成了具有纳米尺寸CuOx的CuOx/SiO2材料,并通过改变样品的焙烧温度,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纳米尺寸CuOx的CuOx/SiO2材料.采用TEM和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CuOx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以及CO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样品焙烧温度的升高,球形CuOx纳米粒子逐渐聚集,其尺寸从3 nm增加到11 nm,CO在CuOx上吸附的红外峰峰强逐渐减弱,并且红外频率从2135 cm-1红移到了2120 cm-1.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uOx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加,吸附中心Cuδ+离子的正电荷密度逐渐减小,导致Cuδ+离子与CO分子之间的电场相互作用变弱,使得CO分子在Cuδ+离子上吸附的红外频率发生了红移.说明在这个纳米尺寸范围内,CuOx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不同尺寸的CuOx纳米粒子,其电子结构性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高炉水淬渣合成的Ca-α-Sialon粉体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了(Ca/Y)-α-Sialon陶瓷。通过用排水法、三点弯曲实验法、金相显微镜法、XRD法等手段研究了(Ca/Y)-α-Sialon陶瓷的烧结致密化过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材料的断裂特征。结果表明,适量的Y2O3促进材料的烧结致密化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但Y2O3过量(大于10%)时对材料的烧结和力学性能不利。掺杂Y^3+的(Ca/Y)-α-Sialon呈柱状晶,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和烧结温度的提高,(Ca/Y)-α-Sialon呈柱状晶出现粗化和等轴化。含10%Y2O3的材料在1700℃烧结时可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Y2O3粗粉、Nd2O3、硝酸和氨水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Nd∶Y2O3透明陶瓷纳米粉体,利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以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合成的Nd∶Y2O3纳米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前驱物中添加适量SO4^2-离子能减轻煅烧得到的Nd∶Y2O3纳米粉体粒子的团聚,使Nd∶Y2O3纳米粒子的粒度均匀并呈球形分布。在600~1000℃煅烧3 h所得粉体粒子的粒径在20~40 nm之间,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以Cu(CH3COO)2为前驱体,在N2气氛下于不同温度下焙烧,制备了CuOx/CeO2催化剂。结合XRD,H2-TPR,XPS等表征技术,以及CO-PROX(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反应测试,获得了CuOx/CeO2催化剂中不同Cu物种随焙烧温度变化的分布信息及其对CO-PROX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Ox/CeO2催化剂CO-PROX催化活性变化的趋势与催化剂表面分散态Cu+物种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焙烧温度从200℃升至500℃,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态Cu+先增加后减少,当分散态Cu+在焙烧温度250~400℃达到最多时,其催化活性最好,随后下降,说明分散态Cu+对CO-PROX反应活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商品TiO2-P25为原料,通过浸渍法负载一定量过渡金属Cu,得到一系列不同含量的CuOx/TiO2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ET,高分辨率透射镜(HRTEM),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在自建的光催化反应器中评价了气态水光催化还原CO2反应的活性和CH4收率.结果表明负载CuOx后的TiO2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其中1%CuOx/TiO2样品紫外光照72 h后,CH4生成量达到了24.86μmol.gTi-1.同时,CuOx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H4收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2分子,平均吸附能范围为-0.539到-0.655 eV (per H2),理论上满足理想的氢吸附能范围。经Bader电荷初步计算和基于Y/B/graphene (G)体系吸附H2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图分析得,Y原子与石墨烯间通过电荷转移产生结合,与H2分子则发生典型的Kubas型相互作用。Y原子改变了H2分子与石墨烯基的电荷分布,成为连接两者电子云的桥梁,从而增强了H2分子的吸附能。改性石墨烯体系吸附的均为氢分子,有利于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循环控制,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种可连续进样、分离测定药物制剂中4种B族维生素的流动注射(FI)-毛细管电泳(CE)新装置,并优化了FI-CE条件。背景电解质(BGE)为25%乙腈-40 mmol/L硼砂(pH 9.80),流速为0.83 mL/min,运行电压为3.3 kV(165 V/cm),FI充样时间3 s,注样时间9 s。在优化条件下,维生素B1、PP、B2和B6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900、65~900、8~180、55~900 μg/mL,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r分别为Y=-30.8698+3.4417X(r=0.9992)、Y=193.4692+2.3783X(r=0.9980)、Y=54.6000+13.3071X(r=0.9961)和Y=143.0739+2.5705X(r=0.9977),检测限分别为5.17,7.48,1.34和6.92 μg/mL。该方法已用于维生素B1、B2、B6和复合维生素B制剂中的B1、PP、B2和B6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瓶中造船”(ship-in-a-bottle) 技术将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钴(Cosalen)配合物封装于Y型沸石分子筛的超笼中,制备出固载型席夫碱钴金属配合物Cosalen/Y(SB)。同时采用浸渍方法将Cosalen负载于Y型分子筛的表面,制备了浸渍型的负载物Cosalen/Y(IM)。采用原子吸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 差热和电镜扫描等方法对两者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固载物Cosalen/Y(SB)中Cosalen已成功地进入了分子筛的孔道内。以分子氧为氧源,考察了Cosalen/Y(SB)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性能以及催化剂用量、溶剂、氧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osalen/Y(SB)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和对环己醇、环己酮以及己二酸的选择性,有一步氧化环己烷生成己二酸的潜力。重复实验表明,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没有明显的活性组分流失。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5-溴水杨醛缩三乙烯四胺Schiff碱(H2Y),并制备了Cu(Ⅱ),Co(Ⅱ)和Mn(Ⅱ)的配合物[Cu2Y(H2O)2](NO3)2(1),[Co2Y(H2O)。(NO3)2](2),[Cu2ClY]Cl·H2O(3)和[MnY](4),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和UV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掺铬铝酸钇红色颜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高温固相合成制备掺铬铝酸钇红色颜料的方法,着重考察了灼烧温度(1000-1400℃)、灼烧时间(1-2h)、主要原料配比(Al/Y:1:0.5—1:1.5,Cr2O3%:0.3%-5%)等实验条件对产物结构和色泽的影响。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的相态分析表明,主相为铝酸钇石榴石相;运用反射光谱对红色颜料的色泽进行了反射峰位和相关强度的表征。当Y2O3:Al2O3摩尔比为1:1,掺杂3%的Cr2O3作显色剂,在少量矿化剂存在时,在1300℃下灼烧1 h,得到了色坐标为x=0.577,Y=0.401的红色陶瓷颜料。  相似文献   

15.
以2,3,4,6-四-O-苄基-D-吡喃半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6)为供体,与被保护的植物鞘氨醇受体(7)在可见光促进的以曙红Y为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糖苷化反应,得到合成KRN7000及其类似物的关键中间体(2S,3S,4R)-1-O-(2´,3´,4´,6´-四-O-苄基-α-D-半乳糖)-2-叠氮-3,4-二-O-苄基十八三醇(1),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可见光促进的糖基化反应方法新颖、绿色环保、供体易于制备、光催化剂曙红Y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6.
叶茂  周震  阎杰 《中国稀土学报》2006,24(6):759-763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LiCo1/3Ni1/3Mn1/3O2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掺杂量的Y对于LiCo1/3Ni1/3Mn1/3O2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掺杂量〉1%后Y不能很好地融入材料的晶格之中。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少量Y的掺杂(1%~3%)可以明显改善LiCo1/3Ni1/3Mn1/3O2材料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7.
许良忠  李伟华  司国栋  李凯  杨双花 《中国化学》2005,23(10):1449-1452
The two compounds 1-[1-(2',4'-dichlorobenzoyl)-1-(3-phenylthiazoidin-2-ylidene)methyl]-1,2,4-triazole (3a) and 1-[1-(4'-fluorobenzoyl)-1-(3-phenylthiazolidin-2-ylidene)methyl]-1,2,4-triazole (3b) were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phenyl isothiocyanate, 1,2-dibromoethane with a-(1,2,4-triazol-1-yl)-substituted-acetylbenzene.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1H NMR spectra. The single crystal of compound 3b was also obtained. It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1 and a=0.9390(2) nm, b=0.9661(2) nm, c= 1.0929(2) nm, α=111.53(3)°, β= 100.46(3)°, γ= 102.08(3)°, Z=2, V=0.8647(3) nm^3, Dc= 1.407 g/cm^3,μ =0.213 mm^-1, F(000)=380, final R1=0.073. There is obvious potentially weak C-H…Y (Y=N, F, O)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lecules in the crystal lattice, which stabiliz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The result of the biological test showed that the two compounds have certain fungicid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劉廣定  張立威  秦建譜 《中国化学》2006,24(9):1238-1241
Rates of solvolyses of 2-(4-methylphenyl)-2-propyl benzoate (2b), 2-(4-methylthiopheny1)-2-propyl benzoate (3b) and 2,2-dimethy1-1-(4-methoxypheny1)-1-phenyl-1-propy1 benzoate (4b)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in ten or more different solvent systems. Additional YBnOPXB and Y, BnOPNB values in binary trifluoroethanol-water systems were determined, Grunwald-Winstein typ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YBaIOBB values were applicable to benzylic benzoates. The rate ratio, koPNB/KOBZ, was found to be solvent-dependent in the range of 29 for 4 in ethanol to 4 for 2 in trifluoroethanol-water. Non-limiting mechanism, including both nucleophilic and electrophilic solvent assistance, in the solvolysis of 2b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Y(NTO)2NO3(H2O)5]·2H2O(NTO为3-硝基-1,2,4-三唑-5-酮),并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m,晶胞参数:a=0.6773(2)urn,b=20866(2)um,c=0.6551(1)um;β=102.98(2)°,V=0.9021(1)um3,Z=2,DC=1.970g·cm-3,μ=33.49cm-1,F(000)=54O,R=0.032.中心Y(Ⅲ)与2个NTO的羰基氧原子、1个NO3的1个氧原子及5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十二面体.Y-O键长在0.2283~0.2478um之间.  相似文献   

20.
利用NaCO3和Y(NO3)3做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用稀土氧化物(Y2O3)作为基础材料的新型电流变材料——NaNO3掺杂Y2O3材料。对于这些材料的介电性质、微观结构和电流变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NaNO3的掺杂可以明显地提高Y2O3材料的电流变活性。材料在二甲基硅油中的悬浮液的剪切应力随NaNO3在Y2O3中的掺杂程度有明显变化,当Na/Y(物质的量的比)为0.6时材料的电流变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