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致发光显示器是将绝缘层和发光层两边的电极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一边的电极是透明的,一旦在两边电极上加上电压,器件就发光。电致发光器件有两种:有机电致发光和薄膜电致发光,目前有机电致发光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预期这类产品可用到测量/控制,文字处理和医用电子仪器上。目前许多等离子体显示器制造厂家都在大力研制薄膜电致发光显示板,然而,只有夏普公司能大量生产各种尺寸的薄膜电致发光显示板。  相似文献   

2.
以陶瓷厚膜为绝缘层的缘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采用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厚膜作绝缘层,ZnS:Er作发光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陶瓷基片/内电极/陶瓷厚膜/发光层/透明电极。  相似文献   

3.
1、引言自 Tang 和 Van Slyke 的研究报导以后,人们对有机材料 TFEL 器件的研究日趋重视。这类 EL 器件通常由有机发光层和有机载流子输运层构成,前者的作用是电致发光,后者则有选择地输运电子或空穴,并将其有效地注入到发光层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这些器件是由多层有机薄膜构成的。我们把这些器件分成三类,并从发光层电学性能的角度出发优化了 EL 器件的结构。三种 EL 盒中发射区的位置是由掺杂方法确定的。我们还介绍了与高亮度有机 EL 器件有关的两个重要的发光机理。我们认为,发光层内电荷载流子和分子激子的限制使 EL器件具有高亮度。此外,在双异质结构中,在分子尺寸的区域内,有效地实现了对电荷载流子和分子激子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申功烈 《电子测试》2004,(11):61-66
电致发光灯的原理和结构 电致发光灯(E L,Electroluminescent)的原理简单说是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即通过交变电流触发荧光层发光.电致发光灯的结构像电容器,它是在两个薄电极之间夹上一层很薄的无机ZnS化合物作为发光荧光粉.其中一个电极是不透明的,另一个是透明的,允许光输出.  相似文献   

6.
五、EL显示器/OLED显示器关键概念:EL、有机、无机、低分子、高分子、顶出光、底出光基本结构:EL是指电致发光,或称电致冷光。当这些材料加上电压后就会主动发光。利用这种现象制造的显示板就叫EL板。在EL显示的发光材料里,有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两种。当发光物质用有机物时,就叫有机EL板。有机材料与一般的LED一样,利用电  相似文献   

7.
以陶瓷厚膜为绝缘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采用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厚膜作绝缘层、ZnS∶Er作发光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CTFEL)。器件结构为陶瓷基片/内电极/陶瓷厚膜/发光层(ZnS∶Er)/透明电极(ZnO∶Al)。发光层是用电子束蒸发制备的,透明电极是采用溅射法制备的。器件在市电频率驱动下发出明亮的绿光,研究了器件的亮度-电压和效率-电压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在Al2O3陶瓷板上印刷、高温烧结内电极及绝缘层制备出陶瓷厚膜基板,进而制备了新型厚膜电致发光显示器(TDEL),整个器件结构为陶瓷基板/内电极/厚膜绝缘层/发光层/薄膜绝缘层/ITO透明电极。对用不同薄膜绝缘材料制备的显示器件的特性进行测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薄膜绝缘介质层对器件的阈值电压、发光亮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以复合绝缘层的性能最优。最后对器件的衰减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具有 ZnS:Mn 激活层的双绝缘电致发光(EL)器件已有商品,可以用做全固体化、平板化显示字符和图型信息的发光屏。但是,到目前为止,EL 发光屏的发光颜色仍是 ZnS:Mn 激活层的淡橙黄色。已做出很大努力进一步发展 EL 器件,使其具有多色性。  相似文献   

10.
有机薄膜 EL 器件有可能实现大屏幕显并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此种材料,发光层内空穴与电子的复合激发了发光材料,因而产生 EL。Tang 等人首先报导了使用空穴输运层将空穴由电极注入到发光层内的方法,采用此种方法可将驱动电压降至几伏。这种器件是有机空穴输运层和发光电子  相似文献   

11.
对102×64点阵的单色被动驱动的有机电致发光(OLED)矩阵屏进行了老化研究。矩阵屏的结构为ITO/CuPc/NPB/Alq3∶C545/LiF/Al。测量了老化前后矩阵屏的电流-电压-亮度曲线,以及电致发光(EL)和光致发光光谱(PL)。比较发现,老化后的器件在同样恒电流的情况下表现出更高的驱动电压,更小的漏电流,以及在阴极和有机层界面上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的光谱强度减弱。矩阵屏在老化17 h后,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的强度分别降低到初始值的75.6%和81.4%,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老化过程中部分发光材料分解,从而造成对矩阵屏的永久损伤。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一种新型平板显示器——有机场致发光(EL)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00年初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上,先锋公司展出了采用有机EL板的汽车CD播放机和MD播放机,摩托罗拉公司展示了用有机EL板作显示窗的手机。 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用低分子有机材料开发出了发光板。1990年英国剑桥显示公司用高分子材料开发成功了有机EL板。 有机EL板的结构与彩色生成 有机EL板的结构。图1(a)为基本有机EL单元的结构,其中阳极由透明铟锡氧化物构成。单色有机EL板只要将阳极和阴极按矩阵排列即可,结构简单,如图1(b)所示。图1(c)为有源矩阵方式的彩色有机EL板结构,这种方式能增加像素点的  相似文献   

13.
已研制成功一种使用多层薄膜和陶瓷衬底的新型复合结构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发光薄膜(ZnS:Mn)和ITO电极淀积在一块由高电介质陶瓷绝缘层(e_s~10~4),内部印刷电极和陶瓷基板构成的多层陶瓷衬底上.这种器件具有工作电压低(40-80V),无击穿故障,清晰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具有多层薄膜结构,发射鲜蓝色光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已经制成并为选择蓝色发光材料制定了二个经验性指南。要获到具有高 EL 效率的 EL 器件,关键是发射层要有优异的成膜能力以及发射极与载流子输运材料的适当组合,避免形成激态复合物。在我们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一个器件在电流密度为100mA/cm~2,直流驱动电压为10V 时,蓝光发射亮度达700cd/m~2。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具有多层有机薄膜的电致发光(EL)器件。其基本结构由一个空穴输运层和一个发光层构成。空穴输运层为非晶二胺膜。在该层中,唯一可迁移的载流子是空穴。发光层由基质材料8-羟基喹啉铝(Al_q)构成,该层主要输运电子。在低于10V的电压驱动下可获得较强的光输出。与未掺杂的器件相比,在Al_q层中掺入具有强荧光的分子可以使器件的EI效率提高近2倍。具有代表性的掺杂物是香豆素(Coumarin)和DCM。掺杂器件的EL量子效率约为2.5%光子/电子。选择不同的掺杂物以及改变掺杂物的浓度可以容易地把EL器件的颜色从蓝绿调节到橙红区。在掺杂体系中,电子空穴复合和辐射区能被限制在距空穴输运界面50附近。在未掺杂的Al_q器件中,激子的扩散使其EL辐射区变得很大。多层掺杂的EL器件提供了一种直接测量激子扩散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BaTiO_3陶瓷片作为绝缘层,制备出具有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的ZnS:Mn交流薄膜电致发光(EL)器件。我们发现EL特性与介电常数、绝缘陶瓷片的损耗及ZnS:Mn发光层的结晶性能有很密切的关系。制备了具有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的发光层的EL器件,得到最大亮度为6300cdm~(-1),发光效率为11lmW~(-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了有机半导体微腔发光增强性质的问题,微腔的发光层由空穴转移型对次苯基聚合物和电子转移型的染料掺杂8羟基喹啉铝质结构组成,通过调节Al和ITO电极之间有机聚合物层厚度达到微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微腔极大地增强了电致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LED平板显示器具有效率高、亮度强、能耗低、色彩丰富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近年来发光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的物质基础,电致发光(EL)材料是直接影响其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述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有机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LED平板显示器具有效率高、亮度强、能耗低、色彩丰富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近年来发光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的物质基础,电致发光(EL)材料是直接影响其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述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机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有机-无机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3种有机-无机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由于电场强度或界面势垒的不同.这3种器件的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有很大的差别:器件A的发光主要是来自无机层的蓝光.器件B中有机层和无机层都有发光.而器件C只有来自有机层的发光。对所制备的3种结构器件的EL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结构对发光起因的影响,揭示通过调节有机层和无机层厚度以及界面势垒高度可以实现对发光区域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