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所有制,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含混或被曲解的。与此相关,所谓“私有制”和“公有制”概念更常常张冠李戴或似是而非。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就是人们现实存在着的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所有制不是对社会生产关系某一部分的概括,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从斯大林以后,流行的观点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看作所有制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但世人依此理解了多少有关所有制的问题呢?让我们认真看看“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如果说“公有制”是指从几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财产的一个长长的系列,那么“私有制”无论如何不能被认为仅指社会个人的财产所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有些学者把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理解为重建私有制,并认为这是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根据。本文把这种观点称为所有制改革的私有制思路,认为这种思路是不成立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观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提出的所有制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就是建立公有制。正确理解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关键要持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二要素论,而不是生产资料或者说消费资料的一要素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统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表现的观点。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传统的“三要素”构成外,还可理解为“两要素”构成,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与物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准确地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关系的技术性质-生产的组织、规模等是由不同时期的人与物的结合状况决定的;其次,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分配等,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人与物的结合所决定的。劳动者是能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被动的。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内涵,有过两个不同的表述。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斯大林的提法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下简称“三方面说”)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以下引孙冶方语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指出:这两个定义有两个不同点:第一个不同点是,恩格斯的定义中没有“所有制”;第二个不同点是,斯大林的定义中没有“交换”。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确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依据只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同样是由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状况来决定的,而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盲目地建立超越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我国生产  相似文献   

7.
所有制作为隶属于经济范畴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容纳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和产品的分配。它是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两者相互结合的独立的社会形式。它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又顺从于物质文明的推导,随着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个漫长的动点。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和两个三中全会划时代的跳跃中,我国的所有制模式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冲破了两种公有制的固定结构而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核心,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丰满姿态。(二)打破了对所有制形式方面的高级和低级的机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若干含义及相互关系,其次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区别劳动占有与劳动人民占有,马克思的公有制是劳动占有的公有制(劳动公有制)。基于这一理论前提,作者讨论了若干热点问题: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公有制与生产力水平,重建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个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与计划市场,马克思的“失误”,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有两个逻辑起点对于原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公有制的分析开始的体系,早已有人提出异议。固然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又都是所有制的体现,要把所有制讲清楚,  相似文献   

10.
<正> 劳动力所有制关系问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就开展了第一次讨论。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劳动力所有制问题重新被提出。从这两次讨论的情形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志认为存在着劳动力所有制这一范畴;少部分同志(以李光远同志为代表)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一直不承认劳动力所有制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这些很不相同的观点,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理论根据的。甚至马克思的同一段话被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的同志引以为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经典作家原著的重视。而马克思著作中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都是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指人类对事物的一种发明,或创造一项新的东西”。这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是一样的。但我们这里讲的技术创新,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不单仅仅等同于技术发明,它是指一项新产品新工艺概念由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系列活动的总和。在联合国经济发展组织(OECD)通过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奥斯陆手册)中,把技术创新分成五种形式: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工艺或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  相似文献   

12.
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还有没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对此,人们已经从一般分工、物质利益差别、劳动力所有制,劳动是谋(?)的手段等多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笔者认为从这些方面分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一个是社会分工,一个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第一个条件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没有争议的.第二个条件告诉我们,商品生产的存在是以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存在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切经济利益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才可把问题说清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把“工业革命”抽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学术观点提出商榷意见。认为这一观点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消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不利于揭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利于理解、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章指出,这种抽象或消融重复了旧唯物论的缺陷,是今天我们观察“知识经济”时应当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性質这一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一般是结合生产关系所需要適合的怎样的生产力性質来研究,因此,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孙叔平同志先后在《羣众》(1961年第10期)和《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发表了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適合生产力性質的规律的文章,认为决定生产力性質的是生产资料的性質,特别是劳动工具的性質,从而就认为,所谓生产关系適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格局下.人们一方面确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模式,并由此模式认为生产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独立实体.人类的全部生活就奠基于这个实体之上。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资资料的能力,这里所谓“能力”应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实际能力、现实力量。以现代系统观的观点审视,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更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来考察、分析当代中国的分配制度。认真总结其经验,汲取其教训,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度经济学派从交易费用、社会心理、人们的行为动机去理解制度变迁的动力,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通过人的本性诉求来实现的。生存需求、利益诉求与发展追求统一到人生存的有限性与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矛盾运动中,这是制度变迁的最深层次动力。中国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这似乎已成为无争的定论。但深入地研究一下相关的文献和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一下现实中的情况,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有三: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害。L.Cole(1936)认为:总的来说,体育竞赛是有害的,运动员会由于受到人们过多的注意而导致性格上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运动对人的个性没有影响。A.P.Sperling(1942)认为大学的运动员群体  相似文献   

19.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变革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1 问题的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对基本矛盾(或范畴),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然而,对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内含的理解,我们则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初步的认识水平上。我们常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理论说明似乎已经十分清楚了。但是,一旦我们面临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况,这种类似于掷硬币时的正反判断却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具有理论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例如,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会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作为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影响又表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