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4~009年该院12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26例患者中,结石一次性取净者96例,经2次取净结石者26例,共122例取石成功,内镜治愈率96.8%;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占4.09%,其中出血、急性胆管炎1例,急性胰腺炎2例,其他2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根据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解剖关系,胆总管末端的开口与憩室的解剖关系,判断胆总管末端走向,另外术中还利用胆总管内注水法,球囊或切开刀退拉法进一步确定EST的切口方向和大小,对8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结果:80例患者术后结石取净,结石取净率97.56%,2例分别因结石直径大于3cm及胆总管结石充满,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6年结石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19-820
目的观察胆总管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7月收治的7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21.05%、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方法:对246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行逆行胆管造影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根据情况分别行网篮取石、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或气囊取石。结果:246例患者行EST后239例取出结石,213例行鼻胆管引流术。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经内镜下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患者6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5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结石一次性取净率、机械碎石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结石一次性取净率96.62%,高于对照组的85.54%,机械碎石率8.62%低于对照组24.31%(P0.05);研究组术后鼻胆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23%低于对照组19.69%(P0.05)。结论: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患者,能显著提高结石一次性取净率,降低机械碎石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近期效果,探讨术后护理干预与结石复发情况的相关性,进一步减少EST术后复发,提高成功率.方法 46例在我院消化内科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自术后给予心理护理,定期随访,增加用药依从性,饮食干预等措施;对照组定期随访了解病情,观察时间均为1年.结果 46例患者中23例经过护理干预,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充分的术后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罗珉  李培明  李克  张威浩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2):157-159,16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 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 35例行EST后34例取净结石,结石 取净率97%。其中大切开6例,中切开25例,小切开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AKP、r-GT、TB、DB等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后33例治愈无复发,随防平均时间2.3年。结论 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因人而宜地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必要时采取碎石等其他辅助手段,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通过内镜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hp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方法:25例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于术后出现胆绞痛症状,肝功能改变,经B超、CT检查发现胆总管扩张,但又未发现结石及肿瘤,并排除其他疾病。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经ERCP检查发现胆总管扩张≥12mm,造影剂排空延迟,考虑为Oddi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全部病人切开后腹痛即刻消失。效果良好,有9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余病人无其它严重并发症;3月后随访仅1例出现轻度上腹部胀痛。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治疗Oddi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K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K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手术多采用经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公认的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1],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20例,术中配合默契,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