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石森昌 《城市》2017,(9):64-67
发展共享汽车为城市日益拥堵的交通出行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由汽车生产企业提供运营车辆发展汽车共享业务,可以有效规避网约车中私家丰共享带来的非法运营问题,是一个实现汽车生产企业、消费者和城市管理者三方共赢的城市交通出行解决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共享汽车,有助于构建多层次交通出行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城市建设,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并且滨海新区自身也有发展共享汽车的优势.为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在滨海新区发展共享汽车,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和加强规范引导,做好配套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拓宽企业增收渠道,加强市民诚信教育、倡导文明用车文化.  相似文献   

2.
交通建设领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是交通运输部"信用交通省"创建的要求,信用监管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在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审批和市场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中,信用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工作要求,上海自2015年起每年开展交通建设信用评价工作,组织600余家从业单位、3000余名从业人员开展信用评价,通过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计算,形成"部"、"市"两套信用评价结果,分别用于上报交通运输部汇总形成全国范围信用评价结果,以及应用于上海市交通建设市场.该文通过对诚信建设在上海交通建设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希望借此对交通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交通特点和将面临的交通管理问题,提出世博会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及交通信息系统与智能交通指挥调度系统结构,并对系统运行保障机制与管理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交通拥堵治理是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智慧交通则是实现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手段.杭州市自2013年起持续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七年来杭州智慧治堵的方式方法也随之不断创新、成熟.自2016年4月起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并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应用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包括智慧化交通管理应用、智慧化公共交通应用、智慧化堵点治理应用、智慧化公众服务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实践体系,文章详细介绍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5.
建设领域绿色信用评级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设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了建设领域绿色信用评级的现状,介绍了天津建设领域开展绿色信用评级的背景、 意义以及评级方法和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州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要以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的战略交通体系作为己任,既要"追赶",更要引导城市、产业、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浙江积极探索信用赋能社会治理模式,在行政执法平台应用信用数据、建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将政府信用评价纳入法治政府考核、以智治构建"信用+治理"融合体系等领域收获诸多经验.信用赋能社会治理需从前瞻性、创新性的角度,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系统谋划,在管理、服务中寻找信用与区域建设的契合点,挖掘有实效、有价值的应用场景;重视信用激励和约束的双向作用,营造信用自律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该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发展概况,从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以及交通供应三者之间循环机制着手,指出我国现行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不足,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系统三者的规划与建设一体化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李志平  殷照伟 《城市》2017,(9):74-7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私人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势头迅猛,远远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多个城市已超出了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种缓解拥堵的方法,如对私人小汽车限行、限购,大力建设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有一定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交通拥堵的局面.近年出现的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领域的杰出代表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迅速进驻全国大中城市,对城市交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智慧和企业自身的自律发展共同推动新兴业态的发展,使城市交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王光荣 《城市观察》2009,1(1):165-170
小汽车在城市和谐交通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小汽车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协调发展,与城市道路协调发展,与交通管理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和谐,最大限度地发挥小汽车的优势,促进城市和谐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玉勇  李璨  刘洋 《城市》2015,(11):68-7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在梳理智慧交通及智慧交通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经验以及国内面临的问题,按照需求导向性、整体协同性、设计前瞻性、技术可靠性和规划动态性等原则,提出“十三五”期间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并建议从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筹措、人才吸引及信息共享等方面保障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迫切需要要求广州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针对性强的交通改善策略纲领,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通过运行现状的调研,深入分析城市交通运行内在规律,本文系统地制定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交通方式统筹发展、交通管理智能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合理的布局城市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大框架下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从保护市域大环境,对防护绿地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以及防护植物选择的角度来解决城市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构建城市环境保护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从打基础、建框架、促应用向深化应用创新、彰显信用价值、融入发展战略转变.在数据基础方面,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在信用应用方面,更加注重拓展深化;在联合奖惩方面,更加注重精细规范;在平台框架模式方面,更加注重功能实现;在发展战略方面,更加注重主动对接;在认识基础方面,切实厘清信息应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等几对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大都市圈是引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功能体系和结构.为提升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结构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基于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研判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形势,形成"导流、引流和集聚"的新城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市域城镇体系间的网络化交通联系,优化新城与对外枢纽的锚固链接,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和制度供给等新城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强调融合互动、共建共享,交通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传统的村庄规划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国内学者对于城乡问题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经济、体制等方面,对于村庄交通规划缺乏关注与实践探索.该文结合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要求,以广州为例探索提出超大型城市的村庄交通规划方法,包括基于产业类型的村庄交通规划方法、基于集聚类型的乡村群交通规划方法、城乡交通融合措施等,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在构建安全、 便捷、高效、 绿色、 智能、 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作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典范,拼车模式既符合京津冀低碳出行、 智能交通的战略发展理念,也具有疏导北京等特大城市交通拥堵,满足民众出行刚需,衔接和补充公共交通空白区域,服务双城甚至多城生活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改善,然而城市交通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部分特大城市交通问题严重恶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问题,甚至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城市交通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破解大城市交通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重新分配路权"的基础上构建公交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多元化绿色交通体系。一、从路权分配高度创新交通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9.
陈桂生 《城市观察》2012,(3):112-1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交通拥挤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机动车快速增加、道路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影响了市民出行,也制约了城市治理及其经济发展。借鉴域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市政路网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公民文明交通意识建设,可以逐渐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雪峰  陈富昱 《城市》2009,(8):56-58
一、概述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指设置于公路和城市道路之上的.用于规范、管理、控制道路交通行为的设施,种类上包括标志、标线、隔离栅栏等安全设施和电子警察、诱导系统等信息设施。交通管理设施设置的目的在于配合交通管理.使道路系统的整体效率最高、交通事故最少、公害程度最低。道路系统规模越大、交通功能越复杂、交通需求越旺盛就越是需要依赖交通管理设施来协调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