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4):4-6
目的:研究HPV不同的高危亚型在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差异,从而得出在宫颈癌的医学治疗中HPV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引物及多重型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门诊宫颈癌患者(其中宫颈腺癌30例,宫颈鳞癌30例)在石蜡包埋组织中HPV六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45、16/18)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HPV高危型在宫颈癌与宫颈鳞癌中的存在意义。结果:对60例宫颈癌患者检验后发现:其包埋组织中HPV感染率分别为71.7%、80.0%;通过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有脱漏的现象,HPV在宫颈癌中的比例较高占主要地位。HPV高危亚型存在不同的表达形式:HPV18与宫颈腺癌最具相关性,HPV16则与宫颈鳞癌密切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临床分析、及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0.05)。HPV18感染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HPV亚型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宫颈腺癌不同组织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和指导预测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P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60例相关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病理诊断将其分为3组:即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组织(CIN组)、宫颈鳞癌组织(鳞癌组),每组各20例。将各组病理标本蜡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检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FOXP3在对照组、CIN组及鳞癌组中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5%、70%、85%,3组间FOX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增强,推测FOXP3有望成为判断宫颈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其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1):54-5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02例宫颈鳞癌组织、66例CIN组织和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IF-2α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IF-2αmR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组织(P<0.05),并且HIF-2αmR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字2=6.766,P=0.009)和临床分期(字2=11.639,P=0.001)相关,而与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HIF-2αmR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和演进有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3):10-13
目的:探讨FEZ1基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宫颈鳞癌标本10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66例,正常宫颈组织4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各标本中FEZ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FEZ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和宫颈鳞癌组织(P<0.05);FEZ1蛋白的表达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而与患者年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FEZ1的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与演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不同病理改变的宫颈组织的关系,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分别检测 Galectin-3和 VEGF 在慢性宫颈炎(宫颈炎组,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 组,30例)及宫颈癌(宫颈癌组,78例)中的表达;分析 Galectin-3和 VEGF 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炎组、CIN 组、宫颈癌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7%、73.3%、87.2%。CIN 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0.05),宫颈癌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 CIN 组(P <0.05)。宫颈炎组、CIN 组、宫颈癌组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60.0%、76.9%,宫颈癌组 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0.005)。Galectin-3和 VEGF 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而与宫颈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等有关(P <0.05)。Galectin-3与 VEGF 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 =0.684,P <0.05)。结论Galectin-3和 VEGF 在 CIN 和宫颈癌组织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与宫颈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等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共表达;可作为宫颈癌组织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
目的研究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和TIN2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F1、TRF2和TIN2蛋白在15例正常宫颈上皮和3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RF1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率(40.0%)低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86.7%)(P<0.01)。TRF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80.0%)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33.3%,P<0.01)。TIN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表达(74.3%)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40.0%,P<0.01)。结论 TRF1蛋白表达降低和TRF2与TIN2蛋白表达升高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36-38
目的:检测人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以及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定位,研究该因子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年间某医院97例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25例、宫颈癌5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切片中的survivin蛋白,研究该因子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定位。结果:在宫颈组织中,survivin蛋白在胞核以及胞浆内均可见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正常组survivin阳性率为5.0%,CIN组阳性率为56.0%,宫颈癌组阳性率为82.7%。surviv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对人宫颈癌的预防、诊治,以及判断预后有价值的临床肿瘤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6-10
目的:研究Pim-1基因及其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和免疫组化学法,检测46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Pim-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Pim-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正常组织(P<0.05);Pim-1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Pim-1及其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55-57
目的探讨CYP1A1及MMP-26在正常子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P1A1及MMP-26在35例正常子宫颈、46例CIN、29例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IN组、宫颈癌组织中CYP1A1及MMP-2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宫颈癌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IN不同病理分级中,CINⅢ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INⅡ级、CINⅠ级,而CINⅡ级与CINⅠ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A1及MMP-26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目的检测miR-145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石蜡组织标本(宫颈癌50例、CINⅡ~Ⅲ级48例、正常宫颈22例)中miR-145的表达,分析其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宫颈癌常见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miR-145作为宫颈癌肿瘤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 miR-145在维吾尔族(χ~2=12.531)和汉族(χ~2=13.619)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CINⅡ~Ⅲ级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类宫颈病变组织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45的表达量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Z=-2.816)、FIGO分期(χ~2=13.513)、淋巴结转移(Z=-2.210)表达有差异(均P<0.05),与病人年龄(Z=-0.586)、肿瘤直径(Z=-0.799)、病理类型(Z=-0.986)、肌层浸润(Z=-1.134)均无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miR-145区分宫颈癌与正常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0.811~0.964,P=0.000),灵敏度81.8%,特异度76.0%。结论 miR-145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且无民族表达差异,可能成为宫颈癌诊断、靶向治疗及病情预测的新型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20):32-37
目的:研究SRSF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SRSF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LSIL、HSIL、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RSF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LSIL、HSIL、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0(0/35)、7.14%(5/70)、29.17%(21/72)、67.27%(37/55)。随着宫颈上皮的病变程度增加,SRSF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慢性宫颈炎与LS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在慢性宫颈炎、LSIL、HSIL、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分别为0(0/35)、11.43%(8/70)、41.67%(30/72)、76.37%(42/55),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RSF2蛋白表达与HPV16感染呈正相关(r=0.756,P<0.001)。结论:SRSF2蛋白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的发展呈增高趋势,SRSF2蛋白表达与HPV16感染呈正相关,提示HPV16与SRSF2有协同致瘤作用,SR靶点可能成为HPV相关的宫颈肿瘤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121-128
目的:探讨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SIPA1)和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HPV16/18E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宫颈癌患者120例为宫颈癌组,子宫肌瘤患者80例为正常宫颈组,均采用ELPS法检测SIPA1、HPV16/18E6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SIPA1蛋白与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宫颈癌组织中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SIPA1阳性率高于宫颈癌组,HPV16/18E6阳性率显著低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和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中SIPA1蛋白与HPV16/18E6蛋白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中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SIPA1蛋白低表达、HPV16/18E6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组织学特征,且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机会性筛查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门诊患者进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0s),筛查方法包括液基细胞学(TCT)、高危型HPV检测,以及液基细胞学检查加高危型HPV—DNA检测,并经阴道镜检查,病理确诊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结果共收治门诊患者112692例次,其中接受OS14106例次,占门诊例次12.44%。液基细胞学检出宫颈细胞学异常2219例,占15.83%,诊断为CINⅠ556例,CINⅡ为189例,CINⅢ为72例,宫颈浸润癌为21例。CINⅠ+CINⅡ+C1NⅢ+宫颈浸润癌总计838例(5.98%)。结论医院内就诊患者筛查顺从性好,且宫颈病变检出率高,机会性筛查能有效便捷的查出宫颈病变,及时进行规范性治疗,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4)
目的了解本辖区成年女性HPV感染状况及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分布,为宫颈癌筛查及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惠州市部分医院妇科门诊妇检人群宫颈脱落细胞有效标本5 860份,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I)47例、CINⅡ49例、CINⅢ38例,宫颈癌4例,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PV基因型。结果 5 860例标本中,HPV阳性1 154例,HPV阳性率19.7%,<20岁年龄组、20岁~年龄组和50~60岁年龄组阳性率较高,分别达23.7%、20.2%和22.8%。共检出19种基因型,高危亚型13种,占HPV阳性57.89%,低危亚型6种占42.11%,高危亚型主要有HPVl6、58、52、33、18、6、45等13种。低危主要有HPV6、11、40、42、43、44等6种。47例CINⅠ、49例CINⅡ、38例CINⅢ及4例宫颈癌组织中HPV阳性率分别为63.4%、85.3%、92.1%、100%。CIN检出高危HPV基因型16、58、52、33、18等,4例宫颈癌组织中即检出HPV基因型HPV16、58、33。结论本辖区成年女性HPV感染率为19.7%,高危HPV感染率达11.3%。本地女性CIN及宫颈癌组织中高危HPV感染率较高,HPV16、58、52、33、18可能是本地区CIN及宫颈癌常见的高危HPV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方法选取425例高危型 HPV 感染患者,均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以了解宫颈病变程度,并行阴道内环境监测,对比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者阴道内环境指标的差异。结果TCT 检查:正常13例,炎症132例,CINⅠ级111例,CINⅡ级90例,CIN Ⅲ级54例,宫颈癌25例。阴道内环境检测:阴道清洁度≤Ⅱ级者194例,pH 值≤4.5者202例,菌群分布≤Ⅰ级者244例,滴虫感染者56例,假丝酵母菌感染者48例,阴道炎患者240例。不同程度宫颈病变阴道内环境指标对比:阴道清洁度≥Ⅲ级、pH 值≤4.5、菌群分布≥Ⅱ级、阴道炎的发生率在不同 TCT 检查结果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滴虫感染及假丝酵母菌感染发生率在不同 TCT 检查结果的患者中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内环境的改变与 HPV 感染存在密切关系,阴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对 HPV 感染者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两者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4)
目的了解衡阳地区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状况,探讨沉降式液基薄层细胞涂片(LCT)检查对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10 384例宫颈疾病就诊及健康体检者进行LCT检查,并对宫颈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LCT阳性病例501例中有405例进行了活检,另有接触性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而LCT阴性病例248例进行了阴道镜下活检,共计653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其中正常或慢性炎症350例(53.6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73例(26.49%),CINⅡ-Ⅲ级107例(16.39%),鳞癌18例(2.76%),腺癌5例(0.77%)。LCT阳性病变与宫颈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LSIL 76.67%(92/120)、HSIL 93.10%(54/58)、SCC 100%(13/13)、AGC 80%(4/5)。10 384例患者中,宫颈鳞癌、腺癌、CINⅡ-Ⅲ、CINⅠ检出率分别为0.17%、0.05%、1.03%、1.67%。结论 LCT检查是一种相对准确、可靠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但仍然有一定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9):149-151
目的:检测p16与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慢性宫颈炎中的表达,探讨其在CI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15例慢性宫颈炎、65例低级别CIN和47例高级别CIN患者的p16和Ki-67的表达。结果:慢性宫颈炎组的p16及Ki-67染色为阴性或仅散在表达,明显低于低、高级别CIN组(P<0.001),二者表达层次从低级别CIN到高级别CIN逐渐由基底层至表层。p16在低、高级别C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i-67在低、高级别C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宫颈活检标本中p16、Ki-67可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及分级的准确性,有利于慢性宫颈炎症与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吴庆  吴凯  冯琼  付晓玲 《矿产勘查》2010,(1):43-46,49
目的研究Survivin、Caspase-3、cyclinD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骨肉瘤中Survivin、Caspase-3、cyclinD1的表达水平以及Survivin与Caspase-3、cyclinD1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10例骨软骨瘤为对照组。结果①Survivin在骨肉瘤中的阳性率为63.7%(23/36),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软骨瘤10.0%(1/10)的阳性率,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19/36),而在骨软骨瘤中为90.0%(9/1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clinD1蛋白在骨肉瘤中的阳性率为74.4%(29/36),高于在骨软骨瘤中的40.0%(4/1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2者表达部位在细胞浆,cyclinD1表达于细胞核。②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强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1)。⑧Survivin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r=-0.641,P〈0.01)。结论①Survivin在骨肉瘤组织中过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有关。②Caspase-3在骨肉瘤组织中低表达,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从而发挥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凋亡。③Survivin和cyclinD1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2)
目的通过总结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INⅢ)宫颈锥切术(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合理选择Leep术治疗CIN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宫颈多点活检诊断CINⅢ后再行Leep术后的标本经病理确诊的196例患者资料,重新阅读病理切片、诊断,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年龄≤40岁者118例(60.2%),41~60岁者61例(31.1%),>60岁者17例(8.7%)。最后病理诊断CINⅢ累腺88例(44.9%)、CINⅢ未累腺108例(54.1%);其中,合并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分别为18.2%(16/88)和4.6%(5/108)、伴间质微小浸润分别为23.9%(21/88)和6.5%(7/108),标本切缘有瘤组织残留分别为10.2%(9/88)和5.6%(6/108),上述各项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79,P=0.00)。CINⅢ累腺33例做HPV标记,阳性26例(78.9%),CINⅢ未累腺28例做HPV标记,阳性12例(42.9%)。结论 CINⅢLeep术后标本病理组织学诊断全面、准确、可靠,较显著特点是CINⅢ伴腺体累及和间质微小浸润,对合理选择Leep术治疗CINⅢ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7):136-139
目的:探讨叶酸受体介导的宫颈特殊染色法(FRD)宫颈上皮组织染色技术在阳春地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广东省阳春地区30~60岁的女性1 000例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均给予RFD检查和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并以阴道镜检查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RFD、TCT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效能,计算诊断符合度、敏感性、特异性。结果:阴道镜检查为宫颈正常或炎症875例、CINⅠ64例、CINⅡ36例、CINⅢ23例、宫颈癌2例,FRD检查阳性67例(6.70%)、阴性933例(93.30%),TCT检查阳性220例(22.00%)、阴性78例(78.00%),FRD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TCT检查(x~2=95.230,P=0.000);FRD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TCT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D宫颈上皮组织染色技术应用在阳春地区宫颈癌前病变中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极高,且是一种准确、快速、便捷、经济的一种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