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声发射技术对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加载试验,根据试验中所得到的声发射事件数、声发射能量释放值、声发射累计事件数及累计能量释放值等参数建立再生混凝土梁的损伤模型,基于构建的损伤模型解释了声发射信号和再生混凝土梁损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探究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损伤特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声发射特性与普通混凝土总体趋势相似,再生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再生混凝土声发射特性能有效的反映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声发射事件数及能量释放在前期损伤积累过程中越大,梁的损伤变量D先减小后增大;基于AE累计事件数与应力的关系,建立再生混凝土声发射损伤演化模型,可以较好的表征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在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单一的治疗尚不足以激活神经元内源性的再生程序;其次,再生抑制因子限制了NTFs对SCI后结构和功能恢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以联合的方式探索NTFs对再生的促进作用。本文归纳了NTFs以联合的方式治疗轴索再生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旨在为联合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减小冻融循环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提高严寒地区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系统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粗骨料替代率、冻融-碳纤维布(CFRP)加固作用顺序对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使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极限承载力大幅降低,CFRP加固可以使再生粗骨料替代率为0%,50%和100%的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到冻融前试件极限承载力的1.514,1.502和2.088倍,CFRP加固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损伤性能,还可以有效修复、弥补冻融损伤再生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先CFRP加固后冻融试件的承载能力优于先冻融后CFRP加固试件.用CFRP加固混凝土短柱的环箍力-轴向应变关系、混凝土单轴受压主动侧限本构关系和CFRP加固下的混凝土被动侧限本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冻融循环与CFRP加固共同影响下的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极限承载力公式.  相似文献   

4.
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非弹性阶段阻尼性能与其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及其粒级为主要参数,采用悬臂梁低周反复加载和自由衰减振动的交叉试验,研究再生混凝土 悬臂梁在不同损伤阶段的阻尼性能,建立悬臂梁阻尼比与损伤指数的定量关系,探讨悬臂梁裂 缝发展对其阻尼和损伤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悬臂梁阻尼比随损伤指数先增 大后减小,峰值阻尼比是初试弹性阶段阻尼比的2~3倍;损伤指数相同时,再生混凝土悬臂梁阻 尼比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再生粗骨料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再生粗骨料的基本 性质、取代率及其粒级对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阻尼比和损伤指数影响显著;再生混凝土悬臂 梁阻尼性能和损伤指数的演变与悬臂梁裂缝数量、开展高度及宽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记忆与再生栏目主持:米凯利·博尼诺,皮埃尔-阿兰·克罗塞特新栏目"记忆与再生"旨在通过一些欧洲城市更新的实施范例,与中国读者探讨在现今城市发展进程中,当代建筑以何种方式来提升城市记忆、文化认同和场所塑造三者之间的联系。经历了伴随去工业化过程而持续多年的结构性危机,欧洲城市可能会通过内在新生和本质蜕变迎来新的发展。"再生"这个词来自生物学术语,用于指代受到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行为,尤指动植物组织。  相似文献   

6.
再生骨料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后,构件承载力受到影响,本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工程中再生骨料混凝土结构裂纹产生的原因与分布规律,并对常用裂缝修复技术抵抗二次开裂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裂纹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修复准则,可直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建筑的修缮应采用"原真式修复"的方针。混凝土的处理尽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生"的4R原则,实现混凝土的循环利用。根据微观结构特点和自我修复能力,混凝土是一种可再生的建筑材料。经过合理的处理后,受损伤的混凝土裂缝可愈合再生而恢复结构整体性。由于新水化晶体互相交错抱合,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再生而且结合紧密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从混凝土微观结构的生成机理和性能特征,建立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与历史建筑修缮技术之间的联系,把混凝土处理的4R原则应用于混凝土历史建筑修缮中。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区段的建筑空间环境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的有机整体,由于种种机缘,这个整体可能在一定阶段会受到破坏和损伤,需要修复。本文认为修复和再生的合理技术方式必然是有机的,有机再生技术是修复地域性区段建筑空间环境的有效方法。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地域性区段建筑空间环境有机再生技术路径,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建筑类型学等,做了理论及案例解析,提出二元耦合设计方法及要素解构重组方法等可操作性较强的设计方法。以期从更为理性的角度,去解决地域性区段的建筑空间环境的修复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取代率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砖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应变等价性原理并基于Weibull函数分布建立了砖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并结合分布参数与取代率的函数关系,修正了损伤本构模型,探讨了损伤变量和损伤变量发展速率与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构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的相关性较高,模型参数a,b与取代率之间满足二次函数关系,分别反映了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混凝土的脆性;砖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总损伤D由初始损伤DR和荷载损伤DC组成,掺入砖混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造成了初始损伤,总损伤变量随应变增加呈S型单调递增,损伤变量发展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砖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其损伤程度和损伤变量发展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碳纤维复材(CFRP)修复钢筋混凝土损伤梁与未加固梁的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CFRP修复对损伤梁在裂缝开展、承载能力、最大裂缝宽度以及挠度等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损伤梁在修复后,承载力和刚度都有显著提高,同时挠度和裂缝宽度有明显减小,说明采用CFRP修复损伤梁以提高其抗弯性能的方法是可行的。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研究基础对损伤修复梁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备受关注,工业时期遗留下的棕地具有闲置性、污染性、难再开发性、潜在危害性及景观风貌差等特征,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美国普罗维登斯的一处后工业用地钢铁厂庭院再生为城市公共空间项目的研究,探索出这块废弃的工业用地采取基于原址的整治、积极的再利用策略、“精细化”的修复方式以及融入景观美学等策略,扩宽美的定义,将已然荒废的钢铁厂再生为可持续发展的公园。棕地治理不再是单纯的废弃地修复,而是通过发现场地之美,以此加以再生治理,实现棕地再生。以实例了解棕地问题与棕地再生策略,进一步研究城市棕地的修复与再利用,探索新的棕地再生策略,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变化,通过改变冻融循环次数,对不同强度的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质量、动弹性模量及超声波损失率的变化规律,并针对内蒙古地区,对不同强度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抗冻耐久性寿命预测,同时对达到寿命服役期的最大抗压强度损失率给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50次前,再生混凝土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相差不大,冻融循环50次后,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略低于普通混凝土的,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劣势越来越显著;强度等级对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抗冻性能影响较大,强度等级越低,再生混凝土的冻融损伤越严重;超声波对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的损伤较动弹性模量法更为敏感,建立的冻融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2):26-34
目的:探讨辣椒素受体在神经压榨性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在体模型,分别记数损伤前给予或不给予辣椒素受体拮抗剂的情况下,损伤发生1、2周后的健侧、损伤近端、损伤中端及损伤远端横断面的髓神经纤维数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健侧、损伤近端各组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损伤中段的神经轴突数量计数发现:单纯损伤1周与损伤2周相比、AMG517处理+损伤后1周与2周相比、单纯损伤2周与AMG517+损伤2周之间相比,其轴突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MG517处理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部位的轴突数量明显多于单纯损伤组。(3)在坐骨神经损伤远端,其神经轴突的数量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轴突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损伤前采用AMG517处理组大鼠损伤远端神经轴突的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断TRPV1功能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
目的两种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术(GBR)的作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330例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5例,观察组采用Bio-gide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观察比较两组种植修复6个月后的骨厚度、植骨厚度、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术后6个月骨厚度、植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种植修复成功率为96.97%,对照组患者种植修复成功率为88.67%,观察组种植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出现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总并发症出现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79%,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io-gide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术(GBR)修复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产生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与利用成为生态城市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今矿坑废弃地的再生模式已从最初单一的生态修复向生态修复和景观功能融合转变,矿坑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文章以广州南沙凤凰湖公园设计为例,探讨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并对公园建成后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以期给今后城市废弃采石坑再生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期,陕西省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迎宾大道改造工程成功采用了国际领先的英达就地热再生路面修复技术。工程施工现场井然有序,一列英达就地热再生橙色机组驶过后,修复过的路面焕然一新,作业现场见不到漫天扬尘,听不到刺耳的噪声,橙色的就地热再生机组在冬季的寒风中硅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是利用再生骨料制备的用于水中生物生态环境修复的一种大孔混凝土,具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意义。利用再生粗骨料分别制备孔隙率为15%,20%,25%的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试件,并利用改进的快冻法对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用量和孔隙率对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冻融循环条件下,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随着胶凝材料用量增加而增加,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减小;当胶凝材料用量为300~400kg/m~3,孔隙率小于25%时,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满足50次冻融循环要求;胶凝材料用量达到400kg/m~3,孔隙率不大于15%时,生态修复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可满足75次冻融循环要求。  相似文献   

18.
赵扩  叶浩  刘邦禹 《江西建材》2014,(13):308-308
本文介绍了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及其应用前景,论述了高温再生混凝土的特点,并总结了强度研究方法。通过高温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可以初步揭示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强度等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火灾后再生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提供依据。因此,研究高温后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受压破坏的损伤问题,对30块100 mm×100 mm×300 mm非标准试件进行了棱柱体试块单轴受压损伤试验。通过测定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试件横向振动时的基频振动频率以及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荷载与应变值,绘制出损伤变量与应变曲线、损伤变量与荷载曲线,通过拟合曲线,建立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在应变增加的同时,损伤变量也随之增加;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随着应变的增长,水灰比越大、再生骨料掺入量越多、纤维越长,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损伤增加的越快。  相似文献   

20.
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随机损伤与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缩尺比例为1∶4的3层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双向输入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该结构频率、阻尼以及层间位移角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综合考虑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X、Y向不同频率、阻尼比、刚度、结构振型以及不同的结构形式与自振频率的测试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混凝土框架整体结构损伤模型;基于该损伤模型对该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的分析,结合现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等级划分;拟合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指标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损伤模型与试验现象基本吻合,能够用于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损伤与定量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