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养胎。唐代孙思邈提出自受孕至月足满均应注意饮食等方面的合理调节,言:“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成足,故自初讫于将产,饮食居住皆有禁忌”。北齐医学家徐之才也主张“逐月养胎”,并指出各月的饮食所宜,如言:“妊娠一月,饮食宜精熟酸米,宜食大麦,无食腥辛,妊娠二月……。”这些观点与现代营养科学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根据胎儿发育状况,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应具备各自饮食特点。根据三阶段胎儿与母亲的营养需要,中医也提出不少养胎妙法,现粗略介绍如下: 一、初期,指怀孕后的1、2、3月,是胎儿主要器官分化  相似文献   

2.
杨红  双福 《烹调知识》2014,(10):36-47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寒衣服。”根据秋季津亏体燥、易致津伤肺燥的特点,秋季饮食养生宜生津润燥、滋阴润肺。常用食物:秋梨、甘蔗、银耳、百合、山药、花生、杏仁、苹果、蜂蜜、猪瘦肉、鸭肉、牛奶等。饮食宜忌:直食甘寒滋润的食物,以利生津养肺。不宜食辛热香爆类的食物,以免助燥伤津。  相似文献   

3.
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调节饮食的品种和数量,以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食疗方法之一。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季节的  相似文献   

4.
吴华  韩曲 《烹调知识》1997,(12):34-35
我国人食用雉鸡历史悠久,最早的雉鸡菜肴载入典籍者的雉羹,见于《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王逸注云:斟雉,烹雉羹也。帝为帝尧。彭铿的雉羹烹得好,受帝尧赏识,得封地于大彭国,是为今彭城徐州。此雉羹一直传下来,在元代,还成为宫中食疗美味:“野鸡羹,治消渴口干,小便频数。野鸡一只,撏净。右入五味,如常法作羹臛食之。”今徐州人则云:彭祖雉羹,今之(饣宅)汤也。(饣宅)汤,用野鸡肉,配咸酸辛香诸料,调以滑甘,颇有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5.
我国醃渍蔬菜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先秦古籍《周礼》《毛诗》《仪礼》中早有记载。《周礼,天宫》载:“大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所谓羹就是用肉或醃菜做成的汤。汉许慎在《说文》中有:“菹菜者、酸菜也”。菹菜就是利用乳酸发酵制成的酸菜。唐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盐苜蓿,茭白”。苜蓿是古代的一种草。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有:“苜蓿陕西甚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1宜和忌偏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指出五味对五脏各有其亲和力。不同口味的饮食,药物入胃以后,各择其所喜脏腑而先归。因此,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或眼用某种药物会引起某一脏气偏胜,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丛生甚至夭折的不良后果。《素问·五脏生成篇》作了具体论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指出多吃咸味,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而使肤色发生变化;多吃苦味,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同时,中医又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饮膳正要》日:“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相似文献   

8.
胡嘉鹏 《食品科学》1984,5(12):59-61
<正>羊羹一词在我国早有记载,如《尔雅》中有“肉之谓羹”。《说文解字》有:“羹,五味之和也。烧豕肉羹也”。《齐民要求。羹臛法》中有不少用羊肉制羹的作法。宋《山家清供》中记有“金玉羹”的作法:用“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成”。元《饮膳正要》中有羊肉芝麻羹(称之为“围象”)的作法。但是,我国古代的羊羹都以羊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流体状饮食,与现在所说的羊羹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
食羹话古     
按现代《辞海》解释,羹是指用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古代,羹又称汪和汁,刘熙《释名》说:“羹,汪也,汁,汪郎也。”这里说的汪和汁也就是汤液。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花卉视为观赏品.用花入肴,在历代著作中多有零散记载.最早在诗经《幽风》里有“采蘩祁文“之句,“蘩”是开白花的野菊.这种野花在古时,既用以入药,也用以人馔.司马光在《晚食菊羹》诗中说“采撷授厨人,烹瀹调甘酸.毋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他惟恐厨师做菊羹时配放调  相似文献   

11.
用食平(?) 这个观点是唐代孙思邈提出的。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他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孙思邈认为,人体健康,主要应由食物来调养,即使生了病,也首先应考虑食养、自治的办法。他为什么要写“食治”篇,在于两个原因:一是普通老百姓不知饮食之物也有利弊,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他说:“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慨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二是一些医生忽视学习饮食知识,实在是悲哀。他说:“夫为医者当领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相似文献   

12.
古医籍《千金月令》指出,四月宜食“羊肾兔丝粥”。其煮制方法制是:“取兔丝子一两研碎煮汁,取出一两滤净后和在面里煮,同时把一对羊肾切成条,用葱炸后做成羹,食之补肾,疗眼暗赤肿(红肿)一切疾。”羊肾性味甘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功用主要是“补虚取暖”。《别录》曰:“补肾气,益精髓”。还可治肾虚而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兔丝”,即菟丝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入药,有补肾,止泻等作用。据《医宗  相似文献   

13.
藜藿羹     
藜藿羹,即用藜(灰菜)和藿(豆叶)煮成的菜羹,据传始天黄帝和唐尧时期。用灰菜豆叶做成的糊状之羹,实在是一道寻常得几近寒怆的菜肴,尤其是当时饮食水准十分低下,不像眼下野菜等野生植物在都市餐桌走俏。 偏偏唐尧乃至以后的舜禹帝都喜爱食用藜藿羹。据《韩非子·五蠹》云:“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淮南子·精神训》也提及:“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 羹在今天看来自然简陋古朴,但当时也冒出了几款至今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14.
妊娠恶阻是指受孕后2-3月之间,反复出现的以恶心、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要症状的孕期病症。古人因其恶心而阻碍饮食,所以称之为“恶阻”,如《胎产心法》所说,“恶性循环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  相似文献   

15.
据《云笈七签》记载:“是月(四月)望后,宜食桑椹酒,治风热之疾、亦可造膏”.  相似文献   

16.
谈羹     
羹,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如菜羹、肉羹、鱼羹、鸡羹、鸭羹、豆腐羹、水果羹等。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羹煮秋莼滑”。羹,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因其营养丰富,鲜美适口,易于消化吸收,老少成宜,被赞誉为美味可口、佐餐佳肴。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忌口”,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对此即有论述.例如《素问·热论》指出的“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腹泻),此其禁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第一卷也有论道;“凡诸恶疱瘥(愈)后,皆百日慎口,不尔(不这样)即疮发也”.又说“痔漏、疳慝(一种疮);……皆慎猪、鸡、鱼.油等”.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特别强调温病后期的饮食调养,认为温病  相似文献   

18.
传宋陶谷所著的《清异录》“馔羞门”中,记载了隋谢讽《食经》及唐韦源《烧尾食单》中的一部分菜点.谢讽曾任隋煬帝的尚食直长.《大业拾遗》中说他著有《淮南玉食经》.但这部书已亡佚.《清异录》中仅摘抄了谢讽《食经》中“龙须炙”、“花析鹅糕”、“香翠鹑羹”、“吾浆饼”等五十三只菜点的名称,均无制法.关于韦巨源《烧尾食单》,《清异录》上是这样说的.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  相似文献   

19.
食疗,也称“食治”、“食医”,根据病情运用饮食进行治疗和调理。在《备急千金要方》卷26中就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以前的食物疗病记述,为著名的食疗专论。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李渔对饮食烹饪、养生之道亦有研究.李渔著有《笠翁偶集》(又名《闲情偶记》).在该书卷五“汤”条下说:“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汤而曰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