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岩石类型丰富,以含砾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低,结构成熟度中—差,主要发育水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2类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越岸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及河道间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2类5种"叠置模式,包括堆叠型、拼接型、决口型、溢岸型及孤立型。  相似文献   

2.
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和浅湖砂坝微相,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大多数含气和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间的配置关系较好,浅湖砂坝与河口砂坝微相储层具有最优的储集条件.因此,寻找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砂体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府地区目前尚处于勘探阶段,已经发现天然气的储集.为研究该区域储层建筑结构,以城深7井作为标准井制作岩心相,分析取芯井岩相类型;对比研究区内所有探井的测井曲线,分析登娄库组各部分的沉积相类型及微相特征;计算登娄库组不同砂组的砂地比,分析水进水退趋势;通过单井校正和地震剖面上对下切谷的识别绘制砂组的沉积相平面图,描述沉积相展布和砂体展布情况.结果表明:登娄库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分为辫状河道沉积微相、越岸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四个沉积微相类型.登娄库组地层在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水进水退旋回,最大湖泛面为d22时期,沉积期物源有北东和南西两个方向.王府断陷沉积受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影响.该研究为气藏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苏北盆地王龙庄油田阜宁组三、四段砂体成因及发育规律,指导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采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层段的沉积相进行识别,并阐明其时空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有利砂体所在,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其泥岩的颜色以灰绿色、浅灰色为主,还可见薄壳腹足、双壳类等化石,指示浅湖沉积背景;砂体粒度细、成熟度高,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反粒序等沉积构造,是曲流河三角洲的典型沉积特征。共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前曲流河三角洲及浅湖3个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等6个微相;湖平面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旋回变化,随之形成了一套"进积—退积—再进积"的多旋回沉积体,演化规律十分清楚。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砂体,且其空间分布规律受到沉积演化的控制;E_1f_3~3和E_1f~4小层沉积时期是有利砂体最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华池油田长3油层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 1 5 2井区沉积微相与含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华 1 5 2井区长 3油层的沉积相为吴旗—华池三角洲前缘亚相的一个分支 .根据其岩性、电性及沉积构造特征 ,将其划分为 4个沉积单元 .每个单元又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 5个沉积微相 ,每个沉积微相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沉积空间展布规律 .分析这些特征和规律 ,展示出华 1 5 2区长 3砂层是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等多个微相叠合而成的复杂叠合体 ,从而构成典型的建设型鸟足状三角洲前缘砂体 .这一砂体的特征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上部储层的典型代表 ,也是形成油藏的主要砂体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刻画断陷盆地内扇三角洲河道砂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利用井-震合成记录标定和储层反演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兴安岭组Ⅰ、Ⅱ、Ⅲ油组河道砂体进行识别。通过均方根属性切片反演三个油组河道砂体范围,甜点属性刻画河道形态,结合重点井位单井相得出兴安岭组Ⅰ、Ⅱ、Ⅲ油组的沉积相图。对河道砂体储层定量计算,得出Ⅰ、Ⅱ、Ⅲ油组河道参数。结果表明:兴安岭组Ⅰ油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道宽度范围800~1 500 m,厚度范围7~9 m;Ⅱ油组以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溢岸砂和河道间砂沉积为主,河道宽度范围450~650 m,厚度范围4~6 m;Ⅲ油组主要发育席状砂,河道间砂和席间泥,河道宽度范围130~170 m,厚度范围在2. 5~4 m。结合沉积微相、河道参数及生产动态资料,得出研究区河道砂体既控制油气分布与储产比,也控制油水流通和注采受效。  相似文献   

8.
以岩心描述、岩石学特征和剖面结构分析为依据,以HZ25-3-2井为代表,详细研究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砂岩储层的沉积相类型,从中划分出海相河控三角州和陆棚两种沉积体系,探讨了此两种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识别出连续进积型、连续退积型和加积型三角洲沉积演化序列和陆棚沉积演化序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珠江组海相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提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以及前缘席状砂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
位于莫北凸起的M116井区块,目前是莫北油田新的油气勘探区块,前人对其地质研究很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结合测、录井资料,认为其三工河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2个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等5个微相。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认为在该时期,经历了基准面"降-升-再降-再升"的多期旋回变化,形成了两套"进积-退积"式的沉积组合;并描述各沉积微相在各小层沉积时期的平面展布形态及延伸距离。根据砂体物性统计,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及含油性观察等,认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口砂坝次之,远砂坝为非有利砂体。有利砂体的识别及其各时期平面分布范围的确定,为新区目的层开展后续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王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3-3977,3980
以萨北二区密闭取芯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和席状砂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庆萨尔图油田北部萨尔图油层组是重要的含油层段。以前一直认为萨一油层组是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发育大面积的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不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和井网的加密,本文根据岩心、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萨一油层组具有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为三角洲内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间微相、席内缘微相、席外缘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区分三角洲内、外前缘亚相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建立测井相模式,给出了萨一油层组平面微相中典型水下分流河道的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外前缘席状砂在砂体形态、规模、分布面积、连续状况及储油物性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开发方案及开发效果上具有不同特征。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萨一油层组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为油田剩余油评价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6,(1):92-97
在临南洼陷周边地区,具油气显示的沙四段地层仅在临南斜坡上有所发现.因其沉积相研究还较少,使得沙四上亚段开发效果欠佳.因此,针对曲堤油田曲9-111断块沙四上亚段地层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应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研究区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南部的鲁西隆起.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概括具有本区特征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Velasquez油田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根据岩芯观察,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砂体厚度,并以此对沉积微相展布进行分析,讨论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8-45断块区Guaduas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2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6个微相;Guaduas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升一降一升的演化;研究区油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制约,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顶部、河口坝侧缘、席状砂砂体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将姚家组一段划分为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构成;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确定姚家组一段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11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发育较差;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树枝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其中湖泊体系为浅湖沉积,三角洲体系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亚相,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浅湖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优质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整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展布,分流河道之间被分流间湾所分割,局部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16.
吴旗油田长61储层沉积相及孔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综合地质研究方法,以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沉积相识别标志为依据,识别出吴旗油田长61储层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分流间4种沉积微相类型。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资料,研究了长61储层的孔隙特征。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占3.27%,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次之。通过对孔隙特征及沉积微相关系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厚度较大,粒度相对较粗,云母等片状硅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少,其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高,河口坝、远砂坝次之,分流间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姬塬油田西部长6段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分析长6段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测井相标志等,系统地对长6段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6段沉积演化模式,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姬塬油田西部长6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水体变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支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主干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增大。长6_2和长6_1时期,河道砂体厚,平面连片分布,垂向相互叠置,物性好,易发生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砂体分布的主要层位,也是下一步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8.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洛带气田蓬莱镇组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浅层气藏为多层系的岩性圈闭气藏类型,气藏的分布及气井产能严格受储层沉积微相制约,建立沉积微相与储集性之间的关系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储层的钻井岩心、录井及测井沉积微相特征分析,认为主要存在11种岩性相类型及其Ⅰ~Ⅲ类岩相序列组合.蓬莱镇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河道和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前缘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7个沉积微相组成.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气藏主要储层的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20.
陕北甘谷驿油田东区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砂体内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结合甘谷驿油田上百口井的测井资料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认为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绘制了长61、长62、长63油砂体的平面分布图,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的位置.由砂体展布图看出,自长64至长61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表明研究区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属进积式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