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体系的起源和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层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本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的特点,从"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时""已病早治,寻求最佳方案""既病防变,控制病情发展""愈后防复,完善自我健康管理"4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防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妇科炎症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是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妇科炎症尤其是盆腔炎症性疾病引起的不孕已经取代排卵因素性不孕,占不孕症的40%~50%。《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内容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在妇科炎症和妇科炎症性不孕症防治领域中,"治未病"理论同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将临证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脓肿属于肝脏化脓性疾病,中医学属于"肝痈""胁痛""内痈"等范畴.在临床工作中,苏春芝主任中医师发现《伤寒论》中的柴胡桂枝汤证与成脓期肝脓肿的临床表现方证相合,临证谨守太阳少阳合病病机,遣方用药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顾护中焦脾胃的调养,临床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郁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郁病,不仅能防止郁病的发生,并且能提高患者自我预防意识,主动积极配合,从而收到较好疗效。理论探讨,结合临证体会,试从未病先防、欲病先调、已病防变的角度论述其在防治郁病中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6.
针灸处方中,"治未病"穴位的配伍,反映了医生临证治疗的一种思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穴位配伍中"治未病"理念的应用,为准确理解中医学"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及其在针灸配穴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小儿疳证多因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调护不当,可致本病复发,临订以健脾清积为基本原则。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思想用于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有效地预防小儿疳积的发生,促进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施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特点,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个方面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辩证施护。结果 92例患者症状缓解,25例症状减轻,3例效果不明显。结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在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中疗效显著,值得在中医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0.
小儿鼾症是儿科、睡眠科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焦平教授从少阳论治治法独特、疗效颇佳。焦师从病程、小儿生理特点、脏腑、经络角度分析,认为小儿鼾症病位多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应从少阳论治,其主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治疗大法当疏利枢机、和解少阳。临床常用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并慎用苦寒之品防伤"少阳"生发之本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全国名老中医盛灿若教授辨治横纹肌溶解症经验。盛教授认为,临证诊疗横纹肌溶解症应衷中参西、察明病因、针药结合、分期论治,且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盛教授对横纹肌溶解症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气不和则卧不安”为切入点,总结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根据鼾症患者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病理特点,结合病因病机和病位,创新性提出“气不和则卧不安”观点,认为鼾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气”。临证中可通过针刺直调病所之气、通调脏腑之气、调畅经络之气,使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调和,气行血畅,进而达到气和、鼾止、眠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卵巢早衰属"经水早断""经断前后诸症"等范畴,与肾精亏虚密切相关,亦与心、肝、脾功能失常有关。应用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辨证论治与食补相结合,多系统、多环节防治卵巢早衰。未来应开展大样本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以期挖掘中医中药在防治卵巢早衰方面的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谢强教授注重"治未病",总结形成了平衡康复治未病法防治扁桃体炎的经验,即:一个核心(平衡阴阳);两个原则(和阴阳,调脏腑);3个阶段(未病摄生,已病早治,初愈康复)。4个步骤(未病防萌,欲病防发,已病防变,初愈防复)。在日常摄生、临证施治、医嘱处方以及病后调护等实践中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平衡康复法思想来防治扁桃体炎。  相似文献   

15.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简言之,中医的"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3层涵义。"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1])。中医"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从而达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在中医学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治未病"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提供了防病治病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思想,"治未病"体系日趋成熟,其具体运用包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顺应自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浅析"治未病"思想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未发期、转变期、肾功能进展期、病后初愈等不同时期的应用,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紫癜性肾炎分期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发挥中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结合现代医学对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认识,认为疾病前期属"瘿病""心悸"范畴,后期属"虚劳""水肿"等范畴。肝郁、脾虚、肾虚为本病病机根本,气痰血瘀壅结颈前为标;辨证分型可分为两型、三型、四型、六型、八型、九型等。中医药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弥补了西医治疗的短板,特别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体现在HT中医治疗的各个阶段,更有利于掌握病程的进展,充分展示中医治疗本病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应深入分析各种致病因素在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次和相互夹杂的问题,辨清正与邪主次矛盾的转换,同时还应全面地掌握其证型演变及证治规律,深入分析不同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期应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注意精神,调摄;已病可采用运脾和络颗粒调治;病后宜用滋阴、清热生津之食疗、药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