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地区地铁九号线鲤-刘区间属于浅埋隧道,穿越围岩以硬岩为主,施工效率低,对围岩和周围构筑物影响较大。为此优选了钻爆参数,计算了安全药量和单孔装药量,基于错相减震机理选择起爆方式、炮孔布置参数及起爆顺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爆破新工艺参数后,比原工艺单孔单响爆破时振动降低了58%。  相似文献   

2.
CRD工法已经应用于玉蒙铁路黑龙潭隧道施工中。针对浅埋、软弱、偏压、膨胀岩等地质条件,本文对原设计CRD工法进行改进,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完成大断面隧道的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线路要求顺直平坦,在城区及城市周边出现了越来越多城市隧道,它们大多是浅埋偏压隧道。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着重阐述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遵毕高速公路上某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其洞口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同类浅埋偏压隧道的洞口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具有复杂性,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加以严格的控制。基于此,本文以某工程为例,分析了超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以保障工程的总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伟 《河南科技》2013,(10):22+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越来重要,城市各种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地下工程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浅埋暗挖隧道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介绍了浅埋暗挖法施工原则及施工工艺,并归纳了浅埋暗挖CRD法施工工序,总结出浅埋暗挖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从而为类似工程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昆沪高速黄连山隧道为浅埋、超大断面的高铁双线隧道,地质围岩条件复杂,整体稳定性较差,工程质量要求高。从爆破效果与施工安全角度出发,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黄连山隧道的光面爆破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套较好的爆破方案,特别对周边孔的爆破参数作出了详细地分析与优化,最终使得炮孔利用率为95%左右,平均超挖量控制在6~10cm,半孔率为75%左右,隧道的开挖质量全部达到了铁路隧道的质量和安全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浅埋大断面隧道掘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埋隧道施工中围岩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某隧道为背景,对浅埋偏压公路隧道在CRD法开挖条件下进行施工力学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监控.分析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浅埋偏压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场并不对称,深埋侧的变化程度大于浅埋侧;在每一个开挖步骤前后,围岩应力变化较大;钢弦式传感器能够记录围岩应力释放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对具有断面跨度大、净距小、埋深浅、偏压、围岩稳定性差和下穿建筑等特点的隧道,如何减小和控制地表沉降成为施工中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双侧壁导坑法,建立FLAC3D有限差分三维数值模型,对8种开挖工序所产生的拱顶沉降、建筑所处地表位移、塑性区面积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侧导洞开挖对拱顶沉降影响较小,中间导洞上台阶开挖时,拱顶沉降最大,能占到总沉降的40%左右;优化后的工序要点为优先开挖深埋侧隧道,并优先开挖其浅埋侧导洞。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变形特征,采取现场隧道变形监测和围岩室内三轴率敏性试验相结合,建立隧道围岩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的UMAT子程序开展了隧道变形三维弹黏塑性数值分析,探讨了隧道在三种开挖工法下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位移、围岩最小主应力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以此确立合理有效的施工工法.研究结果表明: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法以及上下台阶法这三种施工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其深埋侧分别是浅埋侧的2.01,1.48,1.83倍,边墙两侧最小主应力则分别相差0.11,0.29,0.05 MPa,表明偏压隧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的特点;选出适宜的施工工法为上下台阶法,采用此工法可以使拱顶沉降及地表沉降减少11.7%~22.1%,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最为合理,有利于偏压隧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与地铁的正常运营密切相关,而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以南京地铁一号线西延线和地铁二号线为依托,通过对地铁隧道沉降和结构病害的调查分析,指出地铁隧道的结构病害与沉降的关联性,并提出隧道结构变形和病害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郑州地铁1号线新郑州大学站1、2号出入口通道暗挖段为工程实例,着重介绍CRD法浅埋暗挖小导管超前注浆施工工艺,并给出CRD法施工要点和技术措施,目前1、2号出入口通道已经施工结束,未出现任何工程质量问题。因此,在郑州西区地层的CRD法浅埋暗挖施工中,小导管代替管棚能够满足工程要求。该研究成果可为郑州市地铁后续工程和全国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洞口段施工是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国省干线横九线何家陂隧道进洞方案的成功工程实例,采用反压护拱、大管棚超前支护、砂浆锚杆、超前小导管及锚喷联合支护加固洞口岩体,利用监控量测技术指导施工,保证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隧道总体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离散化的分析方法、结合有限元 ,对日本田村重四郎—冈本舜三提出的数学模型加以改进 ,提出了浅埋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种方法 ;并对一隧道进行了总体地震反应分析 ,得出了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地铁隧道沉降预测的精度,研究长短记忆网络(LSTM网络)在地铁隧道沉降预测中的作用。分别利用反向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建立模型,结合2组地铁隧道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LSTM网络优于BP神经网络并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LSTM网络模型预测误差降低幅度可达35%,相对误差降低幅度可达42%,均方根误差值降低幅度为55%,预测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测量结果。研究表明将深度学习的方法之一LSTM网络引入到地铁隧道沉降监测中,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实际工程,通过三维动力分析,研究隧道施工中拱顶与地表面的竖向位移和力学特性、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安全可靠性,为交通荷载作用下浅埋隧道施工中的力学性状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广珠铁路江门隧道DK111+115~210段下穿玉龙湖泄洪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其富地表水、浅埋、暗挖、偏压等特点,对其掌子面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隧道埋深为3m和7m时其掌子面发生临界破坏时的土体容重,以及掌子面失稳的网格变形图和速度场图.结果表明: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时,掌子面将发生楔形体失稳破坏,前方的滑动面为接近圆弧形,水平最大延伸范围分别为9m和8m,滑动面与水平向夹角均接近45°,因此超前加固辅助施工措施是必须的,且在纵向应达到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赵炜 《河南科技》2006,(11):60-61
一、工程概况 新建龙蟠路隧道位于南京火车站前龙蟠路隧道上,隧道全长572.08m,隧道结构净宽10m,最小净高4.73m,隧洞纵坡为0.2%,引道最大纵坡4.75%,最大挖深约8m.隧道设计标准为单向双车道,荷载标准为城一A级,设计车速为50km/h,抗震烈度按7度设防.地铁Ⅰ号线盾构双线隧道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管片衬砌内径为5500mm,外径6200mm,每节管片长度为1.2m,管片厚度350mm.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质填土、亚砂土夹亚粘土、粉砂夹亚砂土、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地下潜水位埋深2.1~2.6m,地下水主要接受玄武湖水和临近污水管道的补给.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地铁持续建设,地铁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进而使得新建盾构法隧道穿越已建地铁隧道及其他各种地下建筑(构筑)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已建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命脉,其运营的安全极为重要,在建的隧道盾构施工扰动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地铁持续建设,地铁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进而使得新建盾构法隧道穿越已建地铁隧道及其他各种地下建筑(构筑)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已建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命脉,其运营的安全极为重要,在建的隧道盾构施工扰动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层变形,其穿越施工期间势必对已运营地铁的使用功能和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