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本研究分别从实验动物和临床上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基础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NO)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 SHR基础 EDRF/NO的效应产物cGMP活性明显减低,且伴其主动脉环对血管收缩物质反应增加,对舒张物质反应性减低,EH患者血浆cGMP活性与平均动脉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SHR、EH患者cGMP/ET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结果提示:SHR及EH患者,EDRF/NO基础合成释放减少,EDRF/ET比值缩小,可能与高血压的产生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2 0 0 0年1月~2 0 0 3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5 2例施行药物复律的房颤患者,男31例,女2 1例,年龄6 7±1 1岁;其中冠心病2 2例,原发性高血压30例。房颤发作均持续7天以上,治疗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 5 %~75 % ,左房内径(LA)为38~4 9mm。5 2例中2 7例单用胺碘酮复律,2 5例联合应用硝酸甘油、极化液、利尿剂和胺碘酮转复心律。比较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的复律情况和随访半年后的窦律维持情况及超声心动图变化。药物复律方法:联合用药:极化液(1 0 %葡萄糖2 5 0ml,1 0 %氯化钾5ml,2 5 %硫酸镁5ml,胰岛素4U)…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太极拳对原发性Ⅰ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54例原发性Ⅰ级高血压患者,经过5天洗脱期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进行太极拳运动40 min,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2.5 mg/d,连续干预6周。分别记录实验前一天和实验结束后一天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DBP),同时检测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实验前一天,实验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和24h舒张压(DBP)分别为152.44±16.21、92.92±14.35 mm Hg,对照组的患者24h SBP和24 h DBP分别为150.24±11.36、97.19±9.35 mm Hg,两组24h SBP和24h DBP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O浓度分别为54.72±17.23、50.24±15.52 pg/ml、ET水平分别为109.51±39.06、122.64±37.60 pg/ml,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进行太极拳运动6周后,患者24h SBP和DBP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血清ET水平下降、NO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6周后,患者24h SBP和DBP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血清ET、NO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轻度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水平,调节血清ET/NO水平进而发挥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导致内皮功能损伤时,兔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变化,从而探讨内皮功能损伤的机理.方法将兔随机分为二组,每组9只,分别喂食正常饲料(N组),L-蛋氨酸(0.8/kg体重.天)饲料(M组),然后于第20、40、60、80天取血检测NO、ET,同时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HHcy时,M组的EDD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EID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M组兔血浆N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血浆ET却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Hcy通过氧化应激灭活NO和刺激ET的分泌增加,导致兔(EDD)和(EID)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房颤病人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可达龙;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和洋地黄,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可达龙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达龙在房颤复律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术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90例疑诊冠心病的非高血压患者,将冠脉造影术中血压≥140/90mmHg者分为观察组,而血压<140/90mmHg为对照组,测定一氧化氮(NO)、肱动脉介导的血管内皮功能(FMD)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结果:1观察组狭窄>50%者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者显著高于观察组。2观察组NO、FMD显著低于对照组,而vWF和MCP-1显著高于对照组。3随访3年,观察组诊断高血压者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冠脉造影术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此类患者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房颤从初发到持续的延缓作用。方法对9 l例初发房颤患者依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第6、12、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服用ACEI或ARB后第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发房颤后可使用ACE I或ARB来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初发到持续的过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开搏通(CPT)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影响,本文对9只SHR给予CPT(CPT组)7d,分别以10只WKY大鼠和10只SHR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和实验对照组(SHR组),观察大鼠的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浓度及给药前后血压(BP)的变化。结果显示,CPT组给药第4天和给药第7天BP均较给药前下降(P<0.001);CPT组的NO高于SHR组(P<0.01),而其ET低于后者(P<0.01)。提示CPT可改善SHR的VEC功能,增加NO合成与释放、减少ET的产生与分泌,这可能是CPT降压的又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非心脏手术后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术后14d内出现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术后14d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71例,占同期非心脏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2.7%(71/2586),且随年龄增长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胸科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6.1%,明显高于非胸科患者(2.4%,P=0.001);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8.1%,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2.1%,P<0.001).慢性病因的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57.8%)、冠心病(26.8%)和糖尿病(12.7%),急性病因的前五位分别为急性贫血(76.1%)、急性心肌缺血(46.5%)、急性心衰(43.7%)、电解质异常(45.1%)及严重感染(38.0%).术后新发房颤的首次发作时间呈现双峰(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3天),首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为254.5±112.5min.71例术后新发房颤患者中,95.8%(68/71)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自行转复和药物转复分别占7.3%(5/68)和80.9%(55/68),二者兼有的占11.8%(8/68).93.0%(66/71)的术后新发房颤患者接受了胺碘酮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患者的30d死亡率为8.5%(6/71),为同期该监护病房术后患者30d死亡率(2.5%)的3.4倍.结论 非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非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中应重视高龄及手术相关的急性病因,警惕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房颤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65例,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阿替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房颤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加阿替洛尔治疗均能有效复律,但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预防房颤复发和减少不良反应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后预防其复发,对窦性心律有效性的维持以及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治疗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40mg,1次/日,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于治疗后第1周、2周、1月、2月、4月及6月分别行心电图或HOLTER以检测是否存在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Mdosterone,Ald)浓度。结果80例均完成治疗,随访6月,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照组32.5%,治疗组12.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6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为了维持窦性心律,联合应用胺碘酮、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胺碘酮更加有效,螺内酯的长期服用可缩小扩大的左房,左房压力降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抑制可改善心房重构,预防房颤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 37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浆ET ,NO含量。结果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ET ,NO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参考指标 ,并提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宜早期进行抗脑缺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法对48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21例,≤8分27例]和42例非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伤后1d)及恢复期(伤后14d)血浆中ET和NO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测定38例正常人血浆中ET和NO含量。结果4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中ET[(109.73±12.61)ng/L]和NO[(92.82±18.21)μmol/L]均显著高于非颅脑损伤患者[(67.90±11.33)ng/L和(52.66±12.82)μmol/L,P<0.01];并显著高于正常人[(50.65±17.12)ng/L和(36.12±12.16)μmol/L,P<0.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ET[(116.18±18.12)ng/L]和NO[(108.19±13.28)μmol/L]均显著高于中型颅脑损伤患者[(92.33±16.32)ng/L和(76.38±12.71)μmol/L,P<0.01],与GCS分值呈负相关;硬膜下血肿、脑损伤患者ET[(126.23±15.23)ng/L]和NO[(118.18±10.12)μmol/L]均显著高于硬膜外血肿患者[(81.13±12.37)ng/L和(68.02±13.18)μmol/L,P<0.01]。而恢复期颅脑损伤组和非颅脑损伤组血浆ET和NO含量均明显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ET和NO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情越重,ET和NO的血浆浓度越高。血浆中ET和NO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早期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浆CNP ,ET和血清NO的含量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组男性 33例、正常对照组男性 30例 ,采用RIA测定血浆CNP和ET ,镉还原法测定血清NO。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CNP ,ET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 ,血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血中CNP ,ET和NO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检测其含量变化对于患者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电转复后的左房收缩功能.材料和方法: 对20例正常人和40例成功电除颤患者除颤后1、3、7天和1个月分别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左房射血力(AEF),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晚期的运动速度(Va),并将Va与前三项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房颤患者除颤后24小时VA、A-VTI、AEF和Va明显低于正常,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至除颤后7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Va与前三项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0.84、0.76.结论: 房颤患者电除颤后心房功能出现顿抑;QTVI测量二尖瓣环心房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可用于评价左房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声学定量技术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150例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ARB组、ACEI组及ARB-ACEI联合用药组,每组50例,ARB组应用缬沙坦80 mg/d、ACEI组应用雅施达4 mg/d、ARB-ACEI联合用药组应用缬沙坦80 mg/d及雅施达4 mg/d口服治疗,3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心脏形态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3组用药方式均在治疗2 w后血压开始下降,5 w后趋于平稳.(2)3组受检者的心脏形态学参数在治疗12个月后均明显降低(P〈0.01)并趋于稳定,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均随之明显改善(P〈0.01).(3)3组用药方式降压作用均较为明显,但联合用药作用稍优于单独用药(P〈0.05),ACEI组在逆转左室重构的疗效较ARB稍优(P〈0.05).结论 (1)ARB及ACEI均能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所导致的左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整体功能,1级及2级高血压可视情况选用单药治疗,而3级高血压可采用联合用药治疗.(2)声学定量技术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心脏结构、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老年EH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与24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EH组CEC、E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改变及腺苷与硝酸甘油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AMI行PCI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腺苷组、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在行PCI罪犯血管开通后分别立即给予冠脉内注射:腺苷组:腺苷注射液240 μg +生理盐水10 ml.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200 μg+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3组患者皆测定用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测定血管开通即刻和用药后5 min冠脉血流帧数.结果 3组患者vWF在术后均高于术前含量(P<0.05).但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vW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在术后NO血浆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冠脉给药后5 min冠脉血流计帧数腺苷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CI可造成血管内皮的功能损伤,PCI术后冠脉内应用腺苷与硝酸甘油对病变血管内皮功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严重烫伤家兔模型,观察家兔严重烫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功能变化及参麦、血必净注射液对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同时对两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家兔分成假伤组(8只)、烫伤组(8只)、参麦组(8只)和血必净组(8组);后3组制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用92℃水浴烫伤)模型,假伤组采用37℃水浴模拟致伤过程;伤后各组按Parkland公式计算液体量予以复苏,同时参麦组每次给予参麦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血必净组每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另2组同法输注等容量等渗盐水.在伤后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时相点抽取家兔颈静脉血检测内皮素-1、一氧化氮并计算两者比值水平,同时观察相应时相点家兔的一般情况.结果:在伤后48小时, 假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ET-1/NO明显小于烫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血清ET-1和NO水平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0.01);参麦组、血必净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组、血必净组家兔活跃程度明显优于烫伤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可能是通过降低严重烫伤早期家兔血清ET-1和NO水平,调整ET-1/NO比值,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