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候倾向率、春旱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建昌春播期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1960~2009年)建昌春播期热量资源在增加,平均气温趋势升高1.25℃;1990~2009年较1961~1980年平均气温升高1.00℃;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变化稳定;终霜日期趋势提前4 d结束,变化幅度由31 d缩短至19 d,趋于稳定.降水量存在增加趋势,降水量变率过大对春播及苗期生长不利;春旱频率较大影响春季播种;重旱、偏旱年有30年,占60%;近20年(1990~2009年)重春旱频率较之前略有增加.适宜播种期在4月15~20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49年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趋势模拟、滑动平均等方法,将标准化后的1961~2009年辽阳市玉米播种期、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玉米单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49年玉米生长季各个时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增温明显;降水在播种期变化不大,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呈减少趋势;日照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减少趋势.无论在哪个生长时期,气温的升高对玉米产量的增加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降水和日照的减少是造成近4年玉米小幅减产或增产缓慢的原因.[结论]该研究为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科学安排指挥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及准确预报玉米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50年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中光热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近50年建昌县气候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光照、气温变化趋势.[结果]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5.556 h/10 a、-2.39%/10 a,近50年分别减少了278 h和12%;1981、1982年发生了气候跃变,跃变前后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分别减少161 h和7%.霜期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86、0.392和0.567℃/10 a.近50年分别上升了1.93、1.96和2.84℃;1987、1988年发生气温跃变,跃变前后霜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升高了1.3、1.2和1.7℃.近50年来,建昌霜期光照资源减少,而热量资源增加,形成光热互补.[结论]该研究为当地霜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951~1999年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我国气象局提供的160个站1951年1月~1999年2月的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SEOF方法研究了48年我国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降水的SEOF分析表明,第1模态的SEOF分析表现了我国雨带从南到北的四季推进;从时间系数来看,总体上,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降水略有减少,70年代后降水是增多的趋势,80年代后降水又是减少的趋势.气温的SEOF分析表明,降水的第1模态和气温的第1模态在空间上配置较好,降水量少的干旱区域,温度变化比较明显,配合时间序列来看,1951~199,年我国气温是偏低;20世纪50年代为低温时期,50~60年代前期气温有所升高,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期又进入低温时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气温变化相对稳定增大.[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辽西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气象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农村的气候现状.[结果]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波动变化,其中日最高气温年均值趋势升高增温幅度最大(0.328℃/10a),且显著水平最高,是气温升高的主体;日平均气温增幅(0.151℃/10a)和显著水平次之;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且显著水平不明显.在冬、夏半年时间尺度里,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7和0.250℃/10a,以冬半年升高最突出;日平均气温趋势性显著水平较低,日平均最低气温趋势性不显著.辽西朝阳农村≥10℃积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2.590(℃·d)/10a,近45年趋势增加192(℃·d).[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等农业措施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O.130~O.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扣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O.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候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蒙自农气观测站1983~2009年凤凰树物候期观测资料,对4个物候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凤凰树的展叶始期、落叶始期分别与蒙自当年、次年的雨季开始期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可以用于判别雨季到来的早迟.进一步分析得到落叶始期与次年雨季开始关系密切,并经过数理统计,得出用物候期预测雨季开始时间的预报方程,对预测蒙自的雨季开始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近30年(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降水量等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年均降水量随全球气温升高呈增加趋势.1988~2000年间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该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近30年来,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0.
利用塔城市1961~2007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47年来温度、降水、日照和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速率迭0.50℃/10a.47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4℃.四季季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最为明显,线性增长率达0.85℃/10a;秋季次之,线性增温速率为0.58℃/10a;夏季线性增长速率为0.39℃/10a;春季线性增温速率最小为0.34℃/10a,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波动式上升特征,增温卒为0.37℃/10a.春、夏、秋、冬的线性增温率分别为0.217、0.266、0.488和0.540℃/10a.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比较相似.近47年来,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3.49 mm/10a,年降水量变化的波动较为明显,春、夏季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秋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全年降水量上升趋势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近47年来,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1 h/10a.年平均风速呈较小的减弱趋势,减少速率仅为-0.08 m/s·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