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软实力"的视角就当前地方治理理论研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地方政府软实力的缺失,并提出系统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建议: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政府服务性公共理性,强化地方危机管理能力和加强与第三部门和公民的合作,并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与国外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以期通过软实力的构建,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治理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理论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软实力"的视角就当前地方治理理论研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地方政府软实力的缺失,并提出系统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建议: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和政府服务性公共理性,强化地方危机管理能力和加强与第三部门和公民的合作,并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与国外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以期通过软实力的构建,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治理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是政府与全体公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同时第三部门为广大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活动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是实现治理和善治的基础,治理作为一种社会的管理模式,又将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成熟。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已具备了实行治理的基础,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和谐不完善之处。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适宜的理论基础。用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在管理与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参与;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建构更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与我国地方政府闻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突出地表现在各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发展而围绕外资进行的争夺战中。为防止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恶性效应发生 ,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积极作用 ,应当有第三方尤其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间竞争实施干预 ,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集权来消除地方政府间竞争。为此 ,中央政府需要 :建立和维持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行以公平为基础的政策、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分配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裁决机关、保障并促进居民的退出与呼吁权、将居民的退出与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相似文献   

6.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改革的直接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以"公民本位"为核心指导思想,因为"公民本位"是服务型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完成服务型政府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本位"对现阶段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服务型政府应当是坚持公民权利导向、公共权力回归于民导向、法治导向和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新型政民关系的构建——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构建新型政民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民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加速第三部门的发展和成长,完善监督机制,以促进我国新型政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在面对当今我国社会各种不公平的现状时,政府应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治理理论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治理理论强调了多元参与和自组织网络的建立,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治理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地方政府治理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的转型期,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运用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所以我们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型模式。既保留政府主导的因素,又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和社会期望的提升,使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在现实中,它的推行却出现了困境。在社会三元结构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GDP的压力易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达成同谋,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很难形成三方的有效制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使地方政府自身运作规范,并充分理解和重视企业在我国社会中的角色和处境。企业应具有企业公民的意识,并大力培育和发展NGO,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治理中有关政府应该扮演强势抑或弱势的角色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西方政府经历几十年的社会治理实践,因市场机制的成熟、公民社会的基础及第三部门的成长等诸多因素导致政府的形象由强趋弱,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逼迫西方政府重新高调出发;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正侵入市场化渐入佳境的中国,由城乡二元区隔形成的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虽然已分别享有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但政府没有明显让渡的迹象。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公民意识的增强、民间组织的扩张,以及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渐趋清晰,政府是否强势并不重要,治理能力上乘的政府才是社会真正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多重功能。公共管理过程中多方面的合作与协商,有利于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愿望与要求,有利于实现多方面的“共赢”,有利于促进多元共生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公共管理具有更强的合法性。但是,我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需要转变行政机关的职能与转变行政治理工具、培育公民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畅通的反映公民诉求的途径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机制等,同时,应努力促使公共管理朝着它的理想模式——善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公务员是组成政府行政机构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武装公务员,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应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构建和谐社会是要构建法治化的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研究。中国有着发展协商民主的本土资源:和合文化的支撑及政治协商的实践土壤,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公民社会的弱小和选举民主的不足。因为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和发达的自由选举民主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善治社会”,是在承认公民个别差异前提之下政府对每一位公民的平等对待和平等关切,是世人憧憬的世俗生活与人间秩序的良好结合。政府是社会的主导,事实证明,高水平的政府能力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建设一个高效的政府需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基础和道德保障。治理行政伦理失范、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加强行政组织文化建设。打造服务为导向的有限政府。同时,健全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行政伦理道德教育,完善行政人员道德人格,以求重塑行政伦理的价值规范,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政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政治承诺危机及其防范——非政府组织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社会分化的现实状况下提出的,它是社会分化过程的有机延续,是对社会分化过程不合理现象的修正,而决不是对于社会分化的否定.因此,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治承诺,很可能由于被曲解而产生诸如平均主义、政府依赖等危机现象.作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机制",非政府组织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部分,其本身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路径.非政府组织发展可以防范可能产生的危机现象,并以切实扩大"政治参与"、构建利益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以群体间谈判减少治理冲突的成本等方式,实现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单一的官僚制政府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公共管理危机。公民参与式治理是有效应对政府治理失灵风险的一种治理工具,其实质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也称之为复合治理。其基本价值是:参与式治理可以规避政府失效,达致和谐的政府治理;有利于实现宪政民主,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实现社会善治。实现参与式治理的路径是:新型的转化性领导的出现、确立政府公务员的代表性公民角色、培育公民参与伦理、实现公民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十五年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为指引,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也是在当今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