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汹涌而至,它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必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挑战。我们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明,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切忌盲目照搬、移植。要坚持民族特色,保护民族文化,不能借“世界文化”或“文化一体化”而否定民族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重塑民族精神,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也论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文化的自觉,然而什么叫文化自觉?如何才能达到文化自觉?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很难形成共识.要达到文化自觉,不在于是否热爱文化,而在于如何将文化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性为坐标去加以实现.我们必须弄清楚文化本身的性质,否则,不能真正地称为达到了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不仅需要文化的自觉,也需要文化的自信.但文化的自信需以文化的自觉为基础.在文化的自信上应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盲从的区别;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的区别;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强权的区别.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更需要文化的自立.要实现文化自立,建设文化强国,既不能走照抄照搬的路,也不能走回归与复古的路,而必须走创造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分析发现,西北农村地区具有村落分散,社会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组织不够发达,文化传统丰富并有特色等特征,并不适合照搬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模式。有必要根据西北农村的现实条件,尝试探索走政府主导,以集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落的文化建设道路,最终促进西北农村文化的整体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新民民主义文化理论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当今的新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又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条件。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大众性原则 ,坚持“二为”方向 ,把文化教育与广大人民的觉醒联系起来。三、必须正确处理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本位性 ,必须正确处理“中西”和“古今”关系。四、既要提倡多样化 ,又要弘扬主旋律。五、坚持和发扬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原则。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贵在具有特色。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不可拷贝的特质,它绝不是从现成的某种文化模式中照搬照抄的。建设有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应该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模式;充分考虑职工接受程度,提炼企业文化内容;积极借鉴外部成功经验,设计企业文化载体。只有牢牢把握这三个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和创新,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7.
意图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践家和致力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不能不对内容广博的中国乡村文化,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村落家族文化给予充分的关注。在中原大地农村,村落家族文化经受了法制现代化的洗礼,在社会不断变革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与法制现代化在差异与契合中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范式。中国国家法制现代化肇始于清末,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中国农村的法制现代化才刚刚开始,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按照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农村的法制现代化既不能机械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也并非盲目继续以往人治天下的传统模式,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就是在继承村落家族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制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美英韩文化强国建设就呈现了各自特色。如果说超级大国之美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称为“市场主导模式”,那么老牌帝国之英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或是“社会参与模式”,新兴强国之韩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谓“政府引导模式”。中国可镜鉴其有益之处,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个案研究对象 ,从长时段角度探讨了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认为吉林区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中 ,表现出明显的“间断性和跳跃性”、“移民文化”和典型的“单位文化”等特点 ,形成了地域文化发展独特的“自性” ,对其社会发展的模式和节律产生了巨大影响。反思吉林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对于我们认识吉林的“自性” ,科学地制定地方的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本文从多侧面作了论析,认为全球化是人类认识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意味着要把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激活,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文化认同是个动态的概念,必须在与其它文化的相对关系中进行自我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帝国主义就等于全球化。我们要确立全球化的问题意识,把全球化、问题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多重批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杜献宁 《学术探索》2012,(3):107-109
河北省是个文化资源大省,河北传统文化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认真分析河北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清河北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着力构建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理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管理模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粗略地考察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对象———人的属性假定出发 ,提出现代管理应将“经济人”和“社会人”上升到“文化人”高度。相应地 ,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模式 ,并考察了它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影像先锋之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1968年法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杨兴林 《阴山学刊》2004,17(1):99-102
在政治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根本性,它的实质就在于规范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制度文明的作用表现为规范政治权威的产生,主导政治权威的配置,制约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科学认识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9.
韩锋 《齐鲁学刊》2007,(3):25-27
吐蕃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吐蕃统治者派子弟入国学受教育、和亲、使者往来等途径,儒学传入吐蕃,并对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