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科技万花筒     
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升空2000年12月21日0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今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  相似文献   

2.
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已连续21次获得成功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3.
自 1970年 4月 2 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 ,30多年间 ,中国航天人员 ,经过艰苦的创业 ,利用自己研制的“长征”系列等运载火箭 ,进行了 70余次发射 ,将 80多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为我国及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 ,我国已构建成功了四大卫星系列平台 ,即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而“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神舟”号飞船的多次试飞成功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初步…  相似文献   

4.
打开我国的航天史册,一件件震撼世界的史实赫然夺目: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功;1984年4月通讯卫星发射成功;1988年9月气象卫星发射成功;1992年8月,大推力“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澳星”成功……。在短短的20多年内,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自制火箭,发射和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2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是我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  相似文献   

6.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到目前为止,人类共把近五千颗形形色色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它们类型各异,竞相在“宇宙公海”里各显神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各路明星们”的绚丽光芒。一、九重天上的“超级信使”在卫星这个大家庭中,发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两颗导航定位卫星,并建立了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一种区域导航系统。它的服务区域仅限于中国本土和周边地区。投资节省,只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可。它主要为公路、铁路运输和海上作业等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号”导航卫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9.
张延赐 《物理教师》2006,27(5):14-16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攀登,先后研制发射了5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和6艘“神舟”号飞船.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定点、宇宙飞船研制等空间技术领域跻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伊始,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地处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遍神州大地: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成功地发射升空!它在遨游太空7昼夜,环绕地球运行108圈之后,顺利地在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十五”期间,我国将发射30余颗各类卫星和多艘飞船。据统计,我国自1970年4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共发射了74颗卫星,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47颗,国外卫星27颗。而“十五”期间将发射的卫星,约占前30年发射卫星总数的一半,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喜人前景和中国航天人誓攀高峰…  相似文献   

11.
<正>1958年,留学苏联的孙家栋学成归国。后来,在工作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参与了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制。1967年,中国组建中国空间站技术研究院,孙家栋带领18名精英骨干全身心投入到卫星事业之中。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后,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2004年,中国宣布启动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孙家栋参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部过程。如今,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向巅峰挺进。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60周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4月,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6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9月,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10月,承载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  相似文献   

13.
二十八人造地球卫星海东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号,那仅是一个能发出简单的“滴答”声的电子球体;紧随其后,美国发射了自己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升上了天空。到今天,已有数千颗不同用途、形状各异的卫星绕地球旋转,以至于轨道空间都显得有些拥挤了。②现在所发射的卫星多为应用卫星,包括侦察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地球  相似文献   

14.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  相似文献   

15.
提起航空航天,同学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飞机、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导航定位。或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以及备受国人瞩目的“嫦娥一号”。人类自古就梦想探知太空的奥秘,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神话传说。无不反映出古人对宇宙的神往。我国明朝的万户手持大风筝飞天,成为世界上首个以身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1912年我国近代航空事业创始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国人的飞天梦想一步步得以实现。像“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这样举世瞩目的飞天计划,必将在国际航空航天舞台上大展风采。  相似文献   

16.
二十八人造地球卫星海东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号,那仅是一个能发出简单的“滴答”声的电子球体;紧随其后,美国发射了自己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升上了天空。到今天,已有数千颗不同用途、形状各异的卫星绕地球旋转,以至于轨道空间都显得有些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号”导航卫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指发射若干颗导航卫星到太空轨道上,通过无线电波来确定用户所在位置的卫星定位系统。人们又叫它太空灯塔。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测定其所在的地理经度、纬度以及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195 6年 10月 8日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 1970年 4月 2 4日 ,中国长征 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号” ,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1年 9月 2 0日 ,中国用风暴 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 3颗卫星送入轨道 ,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 4月 8日 ,中国用新研制的…  相似文献   

19.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辉煌中国     
★两弹一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极地科考1984年l2月,中国考察队首次踏上南极。至今,中国共进行了20次南极考察、2次北极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扶贫工程1981年以来,我国成功地帮助4亿人脱贫。★三峡工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