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其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其实“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果我们具备了数感,当我们遇  相似文献   

3.
李爱丽 《云南教育》2003,(16):22-23
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首次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提出来,这不仅只是学习内容的增减问题,而且还是新课程目标已从只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向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转变的重要体现。认真学习和理解数感的内涵、明确数感的作用以及研究培养数感的方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杨华 《湖北教育》2004,(5):29-30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6.
王红霞 《考试周刊》2009,(38):83-83
数感不佳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答案:“五年级共栽了45棵树”,“1克=1000千克”,“磨1千克面粉需要小麦0.5千克”,“小明今年105岁,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小红每分钟走1米”……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教师往往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即使是文盲也能看出这些答案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可我们一个在小学阶段已学了五、六年的学生却做出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不联系实际想一想,怎么这点“数”也没有!对于这些错误,我们教师一般会认为学生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并且从此入手去解决问题,而很少去研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其实这是…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比如,走进一个朋友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客厅好大,足有30平方米;看到一个人,你马上有一种感觉,这个人真高,他的身高超过了1米8(80厘米)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感培  相似文献   

9.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学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培养,而更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内外活动中感知、体验。因此,本文着重从现实情境的角度出发向学生渗透数感。  相似文献   

12.
1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 ,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复习引入新课时 ,老师可以应用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例子 ,巧设铺垫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使学生有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  相似文献   

13.
"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及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的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角度加以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对抽象数的认识及对数学兴趣的激发,必须从培养数感入手,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探索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逐步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具体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4.
旺堆 《考试周刊》2013,(71):79-79
“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变量一它来自数学实践活动,义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渐进的、沉积的、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旨在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数学课程的主题。这两个用语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有一个在《标准》意义下理解和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对数字不是很敏感,这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困难。让学生对数字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其体验数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数字,实践应用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18.
19.
数感代表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是由学生本身多年有关数的经验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等方面。并把发展数感定为学习内容和重要目标。可见,学生有良好的数感极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发展,是形成数量推理的概念性基础。怎样发展学生的数感呢?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用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是抽象的,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