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为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提供分子影像学的依据。 方法 34例儿童孤独症患儿,ABC行为量表测试>57分。电针穴位为双侧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采用SIEMENS ECAM/ICON 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系统,进行针前和电针中2次SPECT脑灌注显像;显像剂为99m锝双半胱乙酯(99mTc ECD);对SPECT影像进行视觉和定量分析。 结果 视觉分析显示,34例患儿针刺前可见114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低下区,其中28例同时显现左侧(或者双侧)额叶前部、左侧语言运动区(Broca)和左侧颞叶听语言区(Wernicke)异常,占患儿总数的82.35%。电针时上述病灶区皆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定量分析显示,针刺前病灶Ff和镜侧Ff差异显著(P<0.01);针刺前病灶Ff和电针时病灶Fe差异显著(P<0.01);病灶BFCR%和镜侧BFCR%差异非常显著(P<0.01)。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改善情况显示,电针显效为78.95%。 结论 初步证明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有疗效。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技术对11例健康人和9例脑血管病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功能活动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留针和电针刺激对对侧大脑半球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核和双侧小脑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电针者血流功能变化率高于留针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摄像技术对11例健康人和9例脑血管病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功能活动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留针和电针刺激对对侧大脑半球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核和双侧小脑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者血流功能变化率高于留针者。推测针刺肢体穴位对脑血供的改善和激发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有赖于中枢神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同时亦有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参与。脑血管病患者对电针刺激比健康人敏感。  相似文献   

4.
应用PET研究针刺信号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和^18F-2-脱氧葡萄糖(FDG)研究针刺时人脑内能量代谢的生化过程,进一步阐述针刺信号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名和脑梗塞患者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右侧,患者选择瘫痪侧上下肢体,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使用GE Advance Ⅱ PE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PET显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针刺前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基本对称,当电针右侧诸穴位时,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4例脑梗塞患者针刺前PET所示的病灶区葡萄糖代谢明显低下(和头颅CT或MRI所见相同),但病变范围更大,电针时左内囊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病灶区明显缩小。较大动脉梗塞患者电针时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增高,皮质增宽,水肿区明显缩小。定量分析见病灶区局部脑/全脑葡萄糖比值变化明显和葡萄糖代谢变化率增高。结论:(1)针刺健康人肢体穴位时,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2)针刺瘫痪侧肢体穴位时,除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外,针刺前所见的葡萄糖代谢低下区也明显增高,病灶缩小或消失。(3)针刺可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5.
王凡  欧阳钢  贾少微 《中国针灸》2004,24(5):343-346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CT分子功能影像技术探讨头皮针刺疗法信号传递的途径和原理.方法:将2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病灶同侧针刺组和病灶对侧针刺组.同一体位下,患者接受针刺前和电针刺激2次单光子发射CT脑灌注显像.结果:23例患者脑内皆存在血流灌注和功能低下区,无论针刺病灶的同侧头皮,还是病灶的对侧头皮,所有病灶皆见缩小或者消失.结果显示,病灶同侧组和病灶对侧组的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都比正常志愿者明显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但和头皮针刺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Ⅰ)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针负荷时11例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穴位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及针刺这些穴位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方法:选穴为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三阴交,选肢体瘫痪侧取穴。另加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针刺穴位后,提示脑梗塞患者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和丘脑,及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放射性增高为主,病变脑区和正常脑区都有反应,病变脑区相对于其正常脑区反应敏感。结论:PET影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针刺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针刺健康人阴阳经穴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脑功能显像剂^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在相同条件下电针刺激30名健康人阴经、阳经穴,观察其对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不同脑功能区影响和其效应差异。方法:30名健康人按随机选取阳经穴或阴经穴分为2组,阳经穴组12名,选取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阴经穴组18名,选取内关和尺泽,三阴交和阴陵泉,均为单侧取穴。结果:针刺阳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和颞叶、顶叶、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阴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对侧颞叶、小脑、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欧阳钢  贾少微  王凡  石宇  高宙 《中国针灸》2005,25(11):776-778
目的:寻找治疗脑卒中的适宜电针刺激频率.方法:47例脑卒中患者电针头皮运动区,根据其频率分为2 Hz、2/15 Hz、100 Hz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观察3组患者电针前和电针中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变化.结果:三种不同的电针刺激频率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2/15 Hz和100 Hz组较2 Hz组为强.结论:在刺激强度固定的条件下,2/15 Hz、100 Hz的刺激频率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MR 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多个脑区信号发生变化。结论:电针刺激引起了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穴位治疗作用的发生可能是多个脑区互相联络,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3.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造模给予左归丸悬浊液灌胃。切取出生后21 d仔鼠的背部皮肤,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仔鼠皮肤显微结构形态,测量真皮层和表皮层厚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仔鼠皮肤分泌型糖蛋白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和蛋白表达量,免疫双荧光检测皮肤内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人死骨片1-泛素结合蛋白p62(SQSTM1-p62)的表达。结果:正常组仔鼠皮肤层次清楚,结构正常,肾虚组真皮层胶原排列疏松,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组成基本正常;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在皮肤的表皮层增厚,真皮层变薄(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的改变明显恢复(P<0.05)。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同时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的LC3的表达上调,SQSTM1-p62表达下调;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可以逆转SQSTM1-p62和LC3的异常表达(P<0.05)。结论:左归丸可以通过增加仔鼠皮肤内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调皮肤细胞自噬水平,改善先天肾虚仔鼠皮肤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对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促进的牛内皮细胞、人肝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观察姜黄素对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琼脂糖刮除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姜黄素能明显抑制牛内皮细胞增殖,同肿瘤细胞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姜黄素能抑制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结论: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姜黄素抗血管生成的机理之一;同时也说明姜黄素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缓冲盐对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其游离药物能力的影响,并对阿魏酸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缓冲盐(Na2HPO3-NaH2PO3)平衡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该法在0.56~2.8 μ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小于1.1%。缓冲盐平衡后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脂质体的吸附作用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对阿魏酸的吸附能力。其中HPD450对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在97.2%~100.8%,平均回收率为98.1%。结论:缓冲盐可提高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游离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中风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还广为应用。随着康复医学理论的深入,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实践思考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针刺如何有效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中医针刺治疗理念认识及临床康复疗效的提高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汤诺  何燕  沈琳  林钟香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800-1802
目的:通过研究舒心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相关致炎因子的影响和量效关系,阐明舒心饮干预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降之组、舒心饮低、中、高剂量组。观察血脂、光镜下胸主动脉的病理变化、胸主动脉内膜致炎因子MCP-1、P-sele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舒心饮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HDL/TC的比值;显著降低动脉内膜厚度、泡沫细胞阳性内膜面积及其占内膜总面积的百分比;舒心饮能显著降低P-selectin、MCP-1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的表达;中剂量舒心饮也许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最佳剂量。结论:舒心饮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的启动和致炎因子的激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