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在罗马尼亚,我结识了一些新闻界的同行,发现他们除了熟悉新闻业务外,都懂得一门专业。一次,《火花报》农业记者海尔采克和我去弗朗恰葡萄种植场采访。一路上,海尔采克不断地向我介绍罗马尼亚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当我们驱车驶过葡萄种植研究所和几处实验站时,他都一一作了介绍,表现出他对研究工作项目和各种技术上的问题,甚至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情况,都很熟悉。我不禁问他,“你是  相似文献   

2.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3.
老同学在半夜打电话给我,我早知道是诉不尽的一腔血泪。果然。 她跟着他,很吃过些苦。两口子都是我同学,毕业那一年分配形势不好,她可以回家乡的省会当公务员,为了他,跟到了某内陆省份的穷乡僻壤。他不安于在国企做工程师,考研,她向娘家借钱来付赔偿金。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与另一所名校的A·费西斯教授聊天。他问我谁是博士毕业生最大的雇主。我猜会是像哈佛这样的地方,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摩根斯坦利——全美最大的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5.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6.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7.
写作,对于我来说已有10多年的经历了。然而,使我从业余写作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的真正原因,既有组织的培养,也离不开《广旺能源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10多年的关心、帮助和引领。这位老师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写作历程,在企业报干了20多年。他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并为广旺集团的百里矿区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写作人才——他就是广旺集团《广旺能源报》的总编辑杜华赋。尽管我和他现在已成为同事,但我更认为他是我在写作之路上前行的引路人。因此,一直以来,我都不善称他的职位,而更愿意称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8.
当年,他亲历了狼牙山上的战火.是他向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幸存伸出了援助之手。半个世纪以来,他从不向别人提起这段历史,当幸存葛振林宣布了这条迟到的战地新闻后,他只淡淡地说:“我沾了五壮士的光,我不是英雄……”他.就是余药夫。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8,(4):47
爱得华.菲舍尔在1983年2月的.《圣母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斐济的麻风病人的故事。那个病人的双手已经扭曲,但他仍然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艺术家。他说:“我把我的病看成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如果不是因为它.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大书”是著名作家柯灵先生生前留给我的珍贵题词。 多少年来,我一直爱读柯老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讲究辞章,极富文采,真正称得上是美文。报刊杂志上每有他的散文发表,我一定要搜求到手,仔细阅读,反复把玩,深感诵读他的散文是品尝一席盛宴,一种艺术上的高度享受,真正可说是获益匪浅。 1981年初,我由中学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开始两、三年,我参加了现代文学研究室的集体项目——上海“孤岛”文学研究的工作,接受了编选《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中散文、报告文学的任务。上海“孤岛”时期,柯灵从事报纸  相似文献   

11.
罗伟 《今传媒》2005,(5):52-53
雷鸣和我是老乡。认识他时,他在武汉一家报社做打工编辑,现在他则是武汉小有名气的撰稿人。若非亲口道出,谁也不会知道他有那么复杂的人生经历,包括他曾两度失足并被劳教,为生计所迫当三轮车夫……下面就是他的自述。特殊经历,我成了金钱主宰的“奴仆”1975年12月28日,我出生在  相似文献   

12.
初学写新闻时,我投稿的热情很高,一年中总要往报刊投寄几十篇,可被录用的却寥寥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地方上的老通讯员,我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衷。他一方面帮我分析投稿不中的原因,一方面要我加强新闻的理论学习。当他得知我每年都要订不少杂志时,便让我  相似文献   

13.
他就像在我眼前,我不相信他已经走了。前几天他还一直在谈怎么把报道搞好、搞得深入。小许是个非常豁达的人,几天前他在《光明日报》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在这儿工作的中国记者。在我看来,其他记者是不会写这种为别人扬名的稿子的。小许在文章里写道:小吕是我最好的伙伴,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爆炸现场。我和小许是同时搬到使馆来的。搬来的那天,空袭警报拉响了,整个市区一片黑暗,他还到我  相似文献   

14.
《报林求索》2009,(3):90-91
<正>我加盟广州"哎呀呀"四年多了,见过了数不清的顾客。顾客中多是年轻女子,当然也有男人,男人们是来为他们的女友、妻子、情人买女性饰品的。可那天,到店里来的一个男人,却让我的心有了久违的悸动。那是下午,我忍着瞌睡应付着繁忙的工作,他进来了,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气宇轩昂。进门后他就说,要找老板。从他的眉宇气质和穿着判断,我认定他是个成功人士。果然,他与我握了手,随后递给我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5.
李乔 《新闻实践》2012,(2):72-72
司马迁是史学家,没赶上传媒时代。但我敢说,他若是真当了记者,绝对会是个好记者。这从他的《史记》里可以看出来,不是瞎猜。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在烂掉,我说的足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一个名叫“陈村”的上海男人。 他喜欢整天在网上和一帮网虫厮混,那是我管不着的事。只是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机里倚傻卖傻地攻击起了现代诗,让我直想冲过去揪住他的脖领子。 “小说家一说诗,诗人就发笑”。说此话的是诗人徐江,他真是一不留神说出了一句当代名言。女小说家赵凝在一篇主要  相似文献   

17.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8.
旅行入住酒店,不知道是管理不善还是遇上恶作剧,火警一夜响N次,到后来大家都懒得出来了。唯有我,时刻准备着。火警再次响起,我摇醒老公喊他一起逃命,老公差点把我踹下床。见我一身轻便干练着装,黑夜中双目炯炯,他拉住我,说我若这样锦衣夜行地出去,搞不好要被误会是纵火犯抓起来。我一直很有生于忧患的意识。长夜漫漫无心人眠的时候,我总想着,倘若这个时候来了个大地震什么的,说不定只有我能够逃出生天。逃命重要,我估计是来不及穿上我的调整型Bra,而我这睡衣……那么透。外面一定有无数新闻记者的摄像  相似文献   

19.
我已有一群很好的穷朋友,其中一位忘年交50多岁了。他曾阔过,做过大老板,后来在生意场上跌了一大跤,至今已穷了近6年,就在这期间,我认识了他。那是一个秋雨微凉的黄昏,心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