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判断标准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病人126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通过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左右上肢、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时,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值与听到第一声搏动音、变音值与声音消失值血压变化。[结果]左上肢和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测量部位一般选择右上肢,舒张压一般应以消失音为准,袖带位置不准确使测得的血压偏低,水银波动值与主动脉压和收缩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测量方法和判断标准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洁  于洪宇 《全科护理》2008,6(34):3128-3129
[目的]探讨应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判断标准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病人126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通过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左右上肢、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时,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值与听到第一声搏动音、变音值与声音消失值血压变化。[结果]左上肢和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测量部住一般选择右上肢,舒张压一般应以消失音为准,袖带位置不准确使测得的血压偏低,水银波动值与主动脉压和收缩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同测量方法和判断标准对血压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判断标准时血压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内科病人126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通过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左右上肢、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时,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值与听到第一声搏动音、变音值与声音消失值血压变化。[结果]左上肢和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差异;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读数也存在差异;舒张压以第1次变音和声音消失的判断结果也存在差异。[结论]血压测量部位一般选择右上肢,舒张压一般应以消失音(Korotkoff第5期)为准,袖带位置不准确使测得的血压偏低,水银波动值与主动脉压和收缩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判断标准时血压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内科病人126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通过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左右上肢、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时,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值与听到第一声搏动音、变音值与声音消失值血压变化。[结果]左上肢和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差异;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读数也存在差异;舒张压以第1次变音和声音消失的判断结果也存在差异。[结论]血压测量部位一般选择右上肢,舒张压一般应以消失音(Korotkoff第5期)为准,袖带位置不准确使测得的血压偏低,水银波动值与主动脉压和收缩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体位对肱动脉间接血压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位及肱动脉位置变化对肱动脉间接血压测量结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HEM— 75uzzy型智能电子血压计 ,对随机抽取的 3 0名健康女生测量其 5种体位的肱动脉血压 ,并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 ]坐位时左右上肢肱动脉收缩压有差异 (P <0 .0 1) ;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时 ,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时 (P <0 .0 1) ;坐位时肱动脉收缩压低于卧位时 (P <0 .0 1)。 [结论 ]不同体位及不同上肢对肱动脉血压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进行个体血压监测比较时应考虑此影响 ,为保证坐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须注意保持所测手臂的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学龄期儿童肱动脉血压与足踝动脉血压差异性及其规律,探讨观察下肢血压补充和替代上肢血压的可能性.[方法]学龄期(7岁~12岁)发育正常儿童150例,采用自身配对方法,分别在站位时测量足踝动脉和平卧位时测量肱动脉血压,测3次取其均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站位时足踝动脉血压均高于平卧位时肱动脉血压(P<0.05).[结论]足踝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与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并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均P<0.05).由此可以用回归方程推算上肢肱动脉血压,为上肢有疾患和不能平卧测血压的患儿提供更简易方便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脉血压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动脉血压直接测量值与间接测量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及支架术病人,用Seldinger’s法穿刺右股动脉并用多导生理仪直接测量主动脉根部的血压,用标准台式水银柱血压计间接测量肱动脉血压值,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血压的收缩压直接测量值与间接测量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舒张压以变音为准的间接测量值与直接测量值也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比以消失音为准的间接测量值相关性更强。结论 在老年动脉硬化患者间接测量动脉血压可以反映动脉血压的实际水平,但收缩压与动脉实际血压相关性最好,克氏分期法,以变音为准的舒张压更能反映血压的实际值。  相似文献   

8.
罗晓华 《当代护士》2014,(9):135-136
目的:研究健康青少年女性不同体位时右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方法规范测量200名健康青少年女性坐位、平卧位、站立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的血压并进行比较。结果收缩压由高到低依次是坐位、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站立位;舒张压由高到低依次是坐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站立位。坐位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侧卧位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站立位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的体位可以影响右肱动脉的血压,临床记录血压测量值时要标明体位和肢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体位对动态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时的血压,比较不同体位动态血压测量值的差异。结果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比较,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低17.07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低13.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低1.22mmHg,舒张压平均低0.2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右上肢肱动脉动态血压监测时,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时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低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肱动脉与足背动脉血压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洁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26-727
动脉血压是临床检查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指标 ,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动脉血压测量的位置常为上肢肘窝的肱动脉与下肢窝的动脉 ,实际工作中在遇有双上肢外伤或双上肢行透析治疗等无法通过双上肢肘窝进行肱动脉测量血压的病人时 ,护理人员常用足背动脉监测血压的波动情况。在《基础护理学》中提到“用普通测上臂的袖带来测定动脉的血压 ,其收缩压比肱动脉高 2 .6~ 5 .3kPa(2 0~ 4 0mmHg) ,而舒张压无多大差异。”[1] 那么 ,用普通测上臂的袖带在下肢的足背动脉处所测得的血压值与上肢肱动脉的血压值是否也有此差异 ,…  相似文献   

11.
王立华  姜埃利  张瑞宁  魏芳  王喆  于海波 《临床荟萃》2012,27(23):2028-2031
目的 对堆持性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左心室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2006~2010年期间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患者131例,按性别分为男性腹膜透析组和女性腹膜透析组;对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压液相色谱法方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利用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舒张压、血肌酐、尿毒氮、尿酸、TC水平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腹膜透析组患者舒张压、血肌酐、尿毒氮、尿酸水平及BMI高于女性腹膜透析组(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腹膜透析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47,53) mm大于女性腹膜透析组49(45,53)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浆白蛋白、血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是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收缩压是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较高,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加透析剂量,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可能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左心室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侧卧位血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环  赵梅平 《现代护理》2006,12(25):2372-2373
目的观察侧卧位时左右臂血压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50人进行平卧、左侧卧、右侧卧双上肢血压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侧卧位双上肢血压有明显差异;平卧位双上肢血压无明显差异;左侧卧左上肢、右侧卧右上肢的收缩压与平卧位双上肢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患者不得不侧卧位时,测血压应测位于下方的上肢,并标明体位及肢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肢血压测量在急诊分诊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急诊科就诊的血压异常患者共25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汞式血压计测量四肢血压,并计算踝臂血压指数,踝臂血压指数0.9或踝臂血压指数1.3为异常组,0.9≤踝臂血压指数≤1.3为正常组,追踪两组临床诊断。结果左侧上肢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右侧上肢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左侧下肢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右侧下肢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下肢收缩压比同侧收缩压高(10.8±2.3)和(10.9±3.1)mmHg,舒张压差距较小(1.4±0.8)和(2.0±0.9)mmHg。左侧上肢收缩压比右侧上肢高(5 mmHg)者占29.0%,右侧上肢收缩压比左侧上肢高者占23.7%;左侧上肢舒张压比右侧上肢高(5 mmHg)者占25.6%,右侧上肢舒张压比左侧上肢高者占1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下肢血压与上肢血压统计结果相似,也无统计学意义。踝臂血压指数异常组诊断主动脉夹层13例,正常组诊断主动脉夹层3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1103,P=0.0001)。结论四肢血压测定便于更为精确地获取患者的血压值,从而提高对高血压的诊断水平,能识别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动脉搏动消失法在气囊止血带有效压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搏动消失法在气囊止血带有效压测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骨科四肢手术患者152例,将上肢和下肢患者分层抽样,再简单随机分组。观察组的充气压力:上肢为桡动脉搏动消失的压力加2~3kPa,下肢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的压力加3~5kPa;对照组的充气压力:采用气囊止血带使用说明书上提示的数值,上肢为25~30kPa,下肢为40~50kPa。结果 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及对照组患者下肢的止血效果满意,对照组上肢的止血效果不满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止血带副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脉搏动消失法可用于气囊止血带有效压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背景: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力学的步态研究,但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正常行走或穿各种鞋时的步态时间特征和足底压力分布方面。目的:探讨人体坐姿条件下上肢在不同拉力负荷过程中足底压力分布的特征。方法:应用Seat16/53mFLEX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40名健康受试者以坐姿在不同拉力负荷条件下的足底压力分布信号,分析在30%,50%,80%,100%最大随意肌力的拉力负荷下,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受试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结果与结论:在不同的拉力负荷下,青年组男性受试者的足底压力值明显大于女性(P〈0.05),而中年组男性和女性的足底压力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所有受试者均表现出左右足底受力不均一的现象。其中,青年组男性右脚足底压力明显小于左脚,而青年组女性均显示出右脚足底压力大于左脚的情况(P〈0.05)。中年组男性和女性左脚的足底压力在30%~80%最大随意肌力拉力负荷下变化不大,但在100%最大随意肌力拉力负荷下明显减小(P〈0.05)。说明年龄和性别对不同拉力负荷下人体足底压力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LVH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各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均比无LVH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且LVH组LVMI高于无LV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白昼收缩压(dSBP)与夜间收缩压(nSBP)、白昼舒张压(dDBP)均显著高于无LVH组,且差异显著( P <0.05);LVH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除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外,均比无LVH组增大,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冲现象(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BPMS)对临床靶器官心脏和肾脏的损害。【方法】中年高血压患者178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BPMS组(62例)和非血压晨冲(N—BPMS)组116例。检测左室质量指数、E/A、LVEF、Sv1+Rv5、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肌酐、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BPMS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LVMI、E/A、Sv1+Rv均显著高于N—BPMS组(P〈0.05),但两组间LVEF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PMS组MAU显著高于N—BPMS组(P〈0.01)。【结论】中年高血压患者BPMS有明显的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早期肾损害,而对收缩功能影响不大。其表现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加。因此,中年高血压患者更应控制好血压及BPMS以保护好靶器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监护仪测右上肢肱动脉血压,不同卧位与上肢压迫时间所得血压的对比研究.方法 对90例患者,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用监护仪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30 min、右侧卧位60 min,左侧卧位30 min、左侧卧位60min时的血压.结果 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3.34±19.56)mmHg(1 mmHg=0.133 kPa),右侧卧位30min、右侧卧位60 min时收缩压平均(124.34±l8.43)mmHg,(124.40±18.30)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16±10.34)mmHg,右侧卧位30 min、60 min时舒张压平均(74.52±9.62)mmHg、(75.55±9.60)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5.34±19.60)mmHg,左侧卧位30 min、左侧卧位60 min时收缩压平均(113.01±21.13)mmHg、(113.03±21.14)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30 min、左侧卧位60 min舒张压平均(60.56±11.08)mmHg、(60.54±11.05)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用右上肢肱动脉用监护仪测压时,右侧卧位30 min、右侧卧位60 min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显著低于仰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收缩压平均低14.47 mmHg,舒张压平均低14.17 mmH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2种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材料与方法:对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检测左室肥厚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先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舒张期三尖瓣口充盈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和心房收缩峰值(A),并计算E/A值;再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及计算e/a值,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脉冲多普勒与组织多普勒E、A比值均小于1(E/A1),而健康组E、A比值均大于1(E/A1);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e、e/a值均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室肥厚可引起右室舒张功能减低,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显像均适合应用于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对右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2种方法所测e、e/a值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