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供水管网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有一定共性的,减少漏损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完善管网管理是当前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在漏损控制技术、检测手段、评价指标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指标的初步比较分析,有助于合理确定适合我国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评价方法指标,并可有效提高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管线漏损水量的大小与管网特征、压力等均有关系,常用的基于百分比的漏损评价指标,如漏损率、漏失率、产销差率等,表征的是某一特定管网条件下的漏损或漏失水量占供水量的百分比,不宜用于不同管网系统间的漏损水平的比较。针对此情况,分析了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供水管网漏失指数(ILI),选取Y市19个计量分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ILI在我国的适用性,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ILI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我国楼宇计量分区和平房计量分区的真实漏损水量评价指标——供水管网背景漏失指数(BLI)。BLI考虑了管网的管长、用户连接个数、管网平均压力,不受供水总量的影响,能够反映管网的真实漏损水平,适用于不同系统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控制供水管网漏损以及准确、客观评定供水管网漏损率是供水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提供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及其评定方法。郑州水司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技术指导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常态的管理模式,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技术,深入细化、量化影响漏损率的关键因素,并采取漏失水量管理、计量分区管理、表具计量管理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漏损率,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重点介绍了郑州水司在开展漏损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程涛 《城镇供水》2014,(3):83-87
200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提出了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的评定标准。《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大中城市的管网漏损率应控制在10%以下的目标。漏损水量分为账面漏损和管网漏损两个部分,账面漏损又包括非法用水和水表计量误差。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区产销差率、漏损率的状况,总结了供水稽查大队12年来整治非法用水(违章用水)取得的成效和为降低产销差率做出的贡献,分析了非法用水的种类和查处方法,认为北京市区管网漏失率仍存在降低空间。提出了以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独立计量区为管理平台,利用水量平衡测试、用户管理和网格化稽查等方法,发现并整治非法用水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漏损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薛磊  常杪  傅涛 《城镇供水》2006,(3):53-57
在我国各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2002年到2003年建设部组织进行的供水管网普查,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状况已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被调查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1.4%左右,一些北方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甚至达到40%,这已远远超过12%的国家控制标准。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亿吨水因漏损而付之东流,造成巨大损失。在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降低管网漏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供水管网漏损情况,讨论了我国供水管网现状和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常用的供水管网漏损检测方法,从多角度重点比较了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现状、控制策略、方法和考核指标的不同,并提出了改进方法,最后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明确集团化水务运营企业的供水管网漏损率评定标准,对于衡量集团公司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水平、指导供水主管部门合理监管供水企业十分必要。以《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为基础,分别提出了整体看待原则、允许漏损水量一致原则及两者对应的计算方法,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漏损率评定标准并不一致;通过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利弊和计算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推荐使用允许漏损水量一致原则对应的计算方法求解集团化水务运营企业的漏损率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漏损率是反映供水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地进行漏损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供水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绍兴柯桥供水有限公司通过对供水管网漏损原因及各种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分析,介绍了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经验,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管网漏损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供水管网中,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城市公共安全形成隐患。本文以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并分别进行预测。通过精度分析和比较发现,二次指数平滑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平均漏损率的变化趋势。该模型可以为供水行业管理水平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供水管网压力调控是减少管网漏损的重要技术手段,《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在对漏损率提出明确控制要求的同时,也对管网压力调控提出了指导意见。本文从管网压力与漏损的关系、管网压力多级调控方法研究与应用方面阐述了管网压力控制的必要性,及其对漏损控制的有效性,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您认为造成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是什么? 杭世珺:一是行业标准偏低.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执行的标准主要是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该标准提出漏损率实际最高可达18%.在10多年的执行中,全国只有少数城市能够达标.标准中"漏损率"的定义在近10年中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际水协(IWA)推动的水平衡分类方法,把供水管网的漏损分为真实漏失率和计量误差、管网背景漏失和无收益用水等,原行业标准已经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行业现状.住建部目前已经启动该标准的修订工作,原则是结合国际通行评介方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做些调整,2015年下半年可完成.  相似文献   

12.
城市供水漏损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也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文中结合衡阳市供水管网系统实际情况,通过水量审计分析,掌握表观漏损、实际漏损及免费授权用水量等分布状况,提出了控制衡阳市供水管网自来水漏损的措施,并在衡阳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2015,(11):20-21
主持人:目前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现状如何? 郑小明: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网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是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其次,管网漏损的现状: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70%以上;另一项针对408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21.5%.由于管网渗漏和收不到水费等因素,我国某省会城市的供水干线产销差率高达41%.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  相似文献   

14.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长期以来是供水企业关注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供水管网新旧结合,分布复杂,给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造成城市管网漏损率偏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介绍了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助远传监控系统在DMA漏损控制方面的一些应用,并探讨了DMA漏损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管网漏损是自来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较为严重,如何有效控制管网漏损率,已成为供水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管网漏损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探讨如何降低管网漏损率。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长春市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偏高的问题,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区域,建立了以GPRS为传输方式的实时遥测计量数据链,对该区域供水管网漏损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通过实时计量数据链,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漏损产生的位置,从而比较主动地控制管网的漏损率。  相似文献   

17.
管网漏损是全世界供水管网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我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管网漏损控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管网漏损中一些常见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给供水行业的漏损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管网漏损率是政府对供水企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近来随着供水范围的扩张,以及抄表到户服务的延伸,漏损率一直呈上升的态势,若不从严加强漏损率的控制管理,最终会影响供水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实践工作经验,对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网漏损的解决方法,指出管网漏损率的控制和管道设计、施工质量、运行管理等环节关系密切,降低漏损率对于保护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军 《城镇供水》2009,(3):99-100
供水漏损率是反映供水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蕴藏着极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上海金山自来水公司降低漏损率的实践的描述,从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总结降低漏损率的措施和经验,并就应用管网管理、科学调度等技术控制管网漏损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