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部被检者丙肝感染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丙肝病毒(HCV)的感染率,性别和年龄特征以及与乙肝重叠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对抗HCV IgM和乙肝两对半指标的测定,采用ELISA法,统计医院全年丙肝感染(按性别、年龄、合并乙肝抗体和抗原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丙肝的发病有高龄化特征、性别呈男性占多的特征,与乙肝有重叠感染,丙肝患者检出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比率少于普通人群。结论 分析医院门诊和住院部丙肝的发病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与乙肝重叠感染对防治乙肝和丙肝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妊娠3个月内孕妇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梅毒及HIV的感染状况,寻找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IA)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丙肝抗体(抗-HCV)、艾滋抗体(抗-HIV)、梅毒(抗-TP)。结果:2886例妊娠早期妇女检测的8个指标总阳性率为36.24%,乙肝感染率为36.12%,丙肝感染率为0.06%;乙肝和丙肝混合感染率0.06%;未检出抗-HIV及抗-TP。结论:兰州地区早孕孕妇血液传播性疾病以乙肝为主,乙肝和丙肝混合感染次之;继续加强乙肝疫苗预防注射是预防乙肝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疾病谱也在发生重要变化,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已成为医院所面临的主要感染源。由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性,使之成为各种感染的高危群体。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加强了职业暴露防护教育,但因我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多数建立较晚,管理模式相对封闭和单一,且长期以来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医务人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潜在的职业危险。实际上精神科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暴露危险。现结合近年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院感工作,谈谈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在精神科医务人员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HBV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78名医务人员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结果HBV总的感染率为28.66%,外科组的HBV感染率(35.15%)明显高于内科组(28.10%)和非临床组(10.61%),护士组的HBV感染率(35.02%)明显高于医师组(25.80%)。结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较低,但是从事外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护士则需实施加强疫苗接种、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等进一步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合并感染丙肝、乙肝及肝功能情况。方法收集河南省某艾滋病村HIV/AIDS患者3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A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356例HIV/AIDS患者中,合并有丙肝感染335例,感染率为94.10%,其中仅合并丙肝双重感染318例,双重感染率为89.33%;合并乙肝和丙肝三重感染17例,三重感染率为4.78%。是否合并肝炎的HIV/AIDS患者肝功能指标间,未合并乙肝和丙肝、合并丙肝双重感染、合并乙肝和丙肝三重感染HIV/AIDS患者肝功能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总蛋白(TP)指标外,其他各指标值/异常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指标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LT、AST、GGT、TP指标异常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某艾滋病村HIV/AIDS患者合并丙肝感染率偏高,男性肝功能损伤程度高于女性,应开展针对性治疗,促进HIV/AIDS患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面临病毒性肝炎的医务人员的危险和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机会较多。目前乙肝流行甚于甲肝,医务人员就业前,其对甲肝的自动免疫愈来愈少,接种甲肝疫苗对其有益。至于乙肝,接种疫苗以后,职业感染的例数大为减少,但也有虽经接种而无效的。因职业的缘故感染丙肝比感染乙肝的危险小得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医务人员对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的掌握情况,为规范乙肝和丙肝报告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7所医疗机构,统一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8.3%的医务人员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也应该报告;能正确理解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的分别为41.4%和66.4%。州级和县级医务人员对乙肝报告标准的理解有差异,州级医务人员的理解正确率低于县级,理解错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将HBsAg携带者作为报告对象。不同技术职称和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务人员,对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掌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务人员对乙肝和丙肝的报告标准掌握较差,应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标准的培训,确保乙肝和丙肝疫情报告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与梅毒、艾滋病病毒(HIV)、乙肝、丙肝共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在重庆口岸出入境的人群开展HIV、梅毒、乙肝、丙肝检测,对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重庆口岸共监测出入境人员54100名,梅毒抗体阳性963例,检出率1.78%。合并感染情况为:963例梅毒阳性感染者中,乙肝合并感染91例;梅毒与HIV合并感染4例,占HIV感染总数的10%(HIV阳性40例);梅毒与丙肝合并感染10例;梅毒、乙肝、丙肝三种合并感染2例;梅毒、乙肝、HIV合并感染1例;总合并感染率0.20%。结论应加强我国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测工作,尤其是劳务人员的监测,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以防止梅毒通过国境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9.
吴佳玲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324-1325
目的探讨近两年艾滋病、丙肝、梅毒、乙肝的感染率和感染趋势,为开展术前四项检测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960例需手术或输血前的病人运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HIV-Ab、HCV-Ab、HBsAg、TP-Ab。结果2005年艾滋病、丙肝、梅毒的感染率显著高于2004年(P<0.05);乙肝的感染率在2004年、2005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术前四项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清学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输血后丙肝病毒感染相当高。但对医务人员职业性的感染研究不是很深入,说法也不一。意大利的PuroV博士等人,对意大利16医所医院中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2%;1年后访复阴性人员,阳转率为0.1%。认普医务人员职业性传丙肝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1.
周玙娇 《现代保健》2011,(19):100-10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朱文昭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579-1580
[目的]了解妇幼医院职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有效预防乙肝感染.[方法]采取2006年职工体检资料,对656人乙肝二对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全院职工乙肝病毒感染人数是121人,感染率为18.45%;医务人员的感染率是20.72%;非医务人员的感染率是1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疫苗接种率医务人员组与非医务人员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职工感染乙肝病毒后有96人产生了保护性抗本,阳性率为79.34%.[结论]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原因.规范操作、伤口处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医务人员职业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清学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输血后丙肝病毒感染相当高。但对医务人员职业性的感染研究不是很深入,说法也不一。意大利的PuroV博士等人,对意大利16所医院中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2%(67/3073);1年后随访复查阴性人员,阳转率为0.1%(3/2622)。认为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染丙肝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合并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梅毒(TP)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为HIV/AIDS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010年期间在温州实验室确认阳性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标本共678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项目检测。结果:其中,合并感染乙肝的有102例(15.04%),感染丙肝84例(12.38%),感染梅毒145例(21.38%);同时感染乙肝、丙肝的有13例(1.91%),感染乙肝、梅毒有31例(4.57%),感染丙肝、梅毒的有13例(1.91%),同时感染乙肝、丙肝、梅毒的2例(0.29%)。结论:1、HIV感染者中HBV感染率略高于普通人群;HIV与HCV合并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但低于国内外报道的HIV/HCV的30%以上;HIV与TP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以及其他地区艾滋病患者。2、合并感染的总体趋势有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镇江市吸毒人群HIV、丙肝、乙肝、甲肝和梅毒感染状况,为更好地管理这一特定人群、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镇江市戒毒所、江苏省女子劳教所614名吸毒人员开展血清学检测,HIV抗体经初筛阳性送江苏省疾控中心确认.[结果]614名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0.98%(6/614);丙肝感染率为80.94%(497/614);乙肝感染率为14.33%(88/614);甲肝感染率为1.30%(8/614);梅毒感染率为10.09%(62/614).[结论]吸毒人群HIV、丙肝、乙肝、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应加强对这特定人群的管理,遏制经血传播相关传染性疾病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SEN病毒D亚型和H亚型在不同肝炎患者和献血员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献血员及甲肝、乙肝、丙肝和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血清SENV-D、SENV-H亚型DNA.结果 无偿献血员SENV-D感染率为25.9%,SENV-H为24.4%;急性甲肝患者SENV-D感染率为14.5%,SENV-H为32.7%;慢性乙肝患者SENV-D感染率为46.0%,SENV-H为45.2%;丙肝患者SENV-D和SENV-H感染率均为65.0%;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SENV-D感染率为51.2%,SENV-H为43.9%.上述人员SENV-D/H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乙肝、丙肝和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SENV-D/H的感染率高于无偿献血员和甲肝患者.  相似文献   

17.
女性吸毒人员HIV及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及预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女性吸毒人员中HIV及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妇教系统新收入劳教的吸毒人员进行HIV及B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C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血清学检测,分析相互感染的关系。结果:现在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的比例为60.3%,丙肝感染率为30.3%,HIV感染率为3.3%.其中10例HIV阳性吸毒人员中的4例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结论:女性吸毒人员HIV及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严重,应该考虑使用包括针具交换及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法等措施来控制这些疾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乙型、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的情况。方法:对154例乙型肝炎患者利用EIA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结果:154名乙肝患者血清中,丙肝抗体阳性25人,阳性率为12.35%,重叠感染率为16.23%,男、女乙肝患者之间感染丙肝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乙肝“大三阳”者应加作丙肝抗体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珠海地区孕妇的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四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珠海市在笔者所在医院做产前检查和分娩的10242例孕妇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珠海市孕妇的乙肝、丙肝感染率逐年下降;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2008年的一个住院产妇检测出抗-HIV阳性。结论珠海市孕妇的乙肝感染率逐年下降,但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感染率逐年下降,年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0.32%上升到2008年的0.61%,年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008年的一个住院产妇检测出抗-HIV阳性。  相似文献   

20.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每天可能会面对锐器伤,接触感染等危险因素,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由于人群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感染率的升高,加之这几种病原体感染存在窗口期,在采血过程中,由于防护意识淡漠、防护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采血护士很容易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因此采血护士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