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京尼平为交联剂,采用几何孔板空化强化乳化交联过程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考察了孔板结构、入口压力、出口压力、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空化数及其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并与传统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空化强度对微球的粒度大小存在显著影响;开孔率小,比周长大的几何孔板更有利于制备出超细粒度的纳米级微球.优化工艺参数为:单孔且孔径为3.0 mm的孔板,孔板入口压力0.28MPa,孔板出口压力0 MPa,交联温度60℃,交联时间40 min,制得的微球粒度最小为292.6 nm,孔板空化强化制备的微球粒度明显小于传统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度.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在孔板空化作用下,模型药物5-Fu成功负载于壳聚糖微球中,且其结构未被破坏,说明孔板空化适用于强化乳化交联过程制备可负载药物的纳米级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2.
以制备非球形高分子微球为主要目的,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交联聚苯乙烯(CPS)微球为种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合成一系列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M-MA)微球,并讨论CPS种子微球的交联度、MMA单体的添加量和溶胀时间等聚合参数对所得微球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当CPS种子微球的交联度为8%,m(MMA)∶m(CPS) =9:1,单体溶胀时间8h或更长时,所制备的PS/PMMA微球具有独特的蘑菇状非球形形貌.  相似文献   

3.
探索一种具有可控性和可携带药物的功能粒子的制备方法.采用微乳法以藻酸-钙水凝胶作载体,制备磁性粒子和羟基磷灰石的纳米级复合粒子.包埋载体水凝胶在反相胶束中快速胶联,铁磁性纳米粒子直接被包埋在藻酸水凝胶的胶联骨架内,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以水凝胶为模板共沉生成并镶嵌在水凝胶骨架中.在反相胶束微水池中的快速凝胶化有效地制约了复...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具有特殊层次结构的多功能化微凝胶,利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温敏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为pH敏感单体、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反应性稳定剂,通过沉淀聚合合成了内部富含羧基、表面富含羟基的一系列共聚物微凝胶。利用滴定法测定了微凝胶中羧基的含量。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表明得到的微凝胶几乎是单分散的。变温动态光散射和浊度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凝胶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随温度改变呈现两级体积相转变。  相似文献   

5.
智能水凝胶是一种敏感性材料,能对不同环境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变化。实验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原料,石墨烯为添加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原位聚合得到复合水凝胶。研究了石墨烯浓度、交联度对吸水速率、膨胀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浓度与吸水速率、膨胀比成反比。同时探讨了交联度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表明交联度与拉伸强度成反比。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断面形貌,断面呈现多孔状形态。  相似文献   

6.
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n—HA/PVA复合水凝胶.通过调节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和水的含量,制备了不同配比的复合水凝胶.用燃烧实验、TEM、IR和XRD等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PVA高分子空间三维结构对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原位水热生长有一定影响,复合水凝胶中n-HA与PVA有一定键合,两相分布均匀,羟基磷灰石的含量对复合水凝胶的力学强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冷冻-解冻法制备物理交联聚乙烯醇(PVA)水凝胶,在常温下可通过简单贴合实现断口自修复。考察了不同冷冻时间和解冻时间对自修复后水凝胶断裂拉伸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时间为24 h,解冻时间为1 h,所得水凝胶在自修复后具有最佳机械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以PVA水凝胶为基体包封180 nm聚苯乙烯(PS)微球制备的凝胶光子晶体(PC)可通过断面涂覆PVA溶液实现常温自修复,且PVA PCs可以制备成任意形状。衍射光谱表征证明了PVA PCs能够对外部压力刺激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一种可携带药物的功能粒子的制备方法,对以藻酸-钙水凝胶作载体,复合磁性粒子和羟基磷灰石的纳米粒子生成纳米级复合微粒子进行了研究,利用BCA蛋白质量浓度测定法检测了复合微粒子对血红素c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借助于水凝胶在反相胶束微水池中快速胶联,铁磁性纳米粒子直接被包埋在水凝胶的胶联骨架内,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以水凝胶为模板共沉生成并镶嵌在水凝胶骨架中,反相胶束水相中的快速凝胶化有效地制约了复合粒子的大小。吸附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复合微粒子对血红素c具有明显的亲和性,其主要原因是载体微粒子复合了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的一级一段膜堆,以一级反渗透产水为原水进行了分层床EDI制备超纯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了离子交换树脂性质对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淡化室中增强阴离子传递各层阴阳树脂比例为60∶40时,增强阳离子传递各层阴阳树脂比例为40∶60较为适宜;凝胶型树脂较大孔型树脂存在明显优势;低交联度树脂有利于提高脱盐率.以低交联度凝胶树脂按优化比例填充,在电压35 V、淡水流量36 L/h的条件下,产水电阻率大于17 MΩ.cm.  相似文献   

10.
以双螺杆挤出机为反应器,制备了一系列硅烷接枝高密度聚乙烯。对接枝物的IR分析、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交联物凝胶含量及力学性能的测定,研究了引发剂(DCP)及硅烷含量对接枝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DCP用量范围内,HDPE/DCP混合物的熔体挤出产物未出现可测凝胶;当DCP为14‰,硅烷含量为16%时,接枝物的吸光度比达到最大值,其交联后的凝胶含量为71%。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凝胶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拉伸屈服强度较之HDPE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单体,Span-80为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自制稳定剂为胶体保护剂,过硫酸铵-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尿素体系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合成制备了活性染料印花增稠剂。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中和度为90%,乳化剂占油相质量分数为12%,交联剂占单体质量分数0.15%,稳定剂占单体质量分数9%,引发剂占单体质量分数0.06%时,所制备的增稠剂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制备耐电解质性能比较好的增稠剂,以丙烯酸和自制丙烯类单体ZXDW为原料,Span-80为乳化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共聚合成制备了耐电解质增稠剂,并对其进行了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实验表明:单体中和度对产品的增稠能力影响较大,其次为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水相单体浓度;单体配比对产品的耐电解质性能影响较大,其次为单体中和度,水相单体浓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成增稠剂较佳工艺条件:单体中和度75%(对单体总物质的量),水相单体浓度40%,单体配比(n(ZXDW)∶n(AA))2∶8,交联剂用量0.1%(对单体总质量),引发剂用量0.1%(对单体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饱和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异辛酯和交联剂, 以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聚合温度、单体、交联剂和溶剂萃取树脂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新合成的树脂是一种吸油速度快、吸油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的高吸油性树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媒法制备了低取代度羧甲基纤维素,并用接枝聚合法制备了改性纤维素/丙烯酰胺水凝胶,考察了单体质量比、取代度等对水凝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接枝聚合反应,采用低取代度羧甲基纤维素可以提高纤维素的有效用量;当交联剂用量为180 mg/L、引发剂1 300 mg/L、低取代度羧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酰胺质量比在1∶4 ~ 1∶4.5之间、单体质量分数为30%时,合成水凝胶的拉伸强度达到0.28 MPa;在此基础上,适量添加15%的淀粉可使水凝胶拉伸强度达到0.47 MPa;添加1%二氧化钛可使水凝胶拉伸强度达到0.38 MPa.  相似文献   

15.
电力系统日益提升的电压等级和复杂的运行环境,对电缆绝缘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工作在潮湿和强电场的极端环境下的绝缘材料应具有优越的电气、热和力学性能。而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电介质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气、力学及化学等性能获得了广泛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依赖于纳米粒子与交联所形成的微观结构形态的稳定性,为了从微观结构方面研究交联度对纳米复合材料水树枝老化特性的影响,通过调控交联时间,制备了两种不同交联度的交联聚乙烯/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进行了加速水树枝老化试验。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水树枝形貌,统计水树枝长度和引发概率,并测试凝胶含量表征纳米复合试样的交联度;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老化前后试样的化学组成变化,计算表征纳米复合试样老化程度的羰基指数和亚甲基指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比老化前和老化后、水树区和非水树区结晶形态的变化,研究水树枝生长对晶体结构的破坏。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的交联度影响了水树枝的引发概率,正交联状态下试样的水树枝形貌稀疏,分形维数和占空比小;试样老化过程中存在电化学降解现象,羰基基团增多;适当的交联度,可以使三维网状结构更加完善,试样的晶体尺寸差异性减小,晶体分布均匀,且老化后晶体破坏程度降低。有机化蒙脱土(OMMT)片层与基体之间形成牢固的界面作用力,增强了分子链韧性,且OMMT的屏障效应与完善的交联网络,共同作用阻碍了水分子的扩散和聚集,抑制了微观水隙的产生,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水树枝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亚磷酸和乙二醇为反应原料合成了一种羟基磷酸酯型低聚物阻燃剂.该阻燃剂与交联剂丁烷四羧酸和催化剂次亚磷酸钠构成了阻燃整理体系,用于织物整理,得到无甲醛耐久阻燃整理棉织物,合成和应用时不需要特殊的工艺和设备.探讨了阻燃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阻燃效果的影响.对整理织物的热解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阻燃剂可大大降低棉织物的热裂解温度,阻燃效果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可满足多领域对纺织品的阻燃要求.得到纯棉织物最佳整理工艺:阻燃剂用量400 g/L,交联剂用量80 g/L,焙烘温度180℃,焙烘时间3 min.整理后织物的损毁长度为123 mm,具有较好的阻燃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为原料,在乙醇钠的催化作用下,通过与环氧乙烷(EO)的反应,合成出侧链为醚链结构且端基为羟基的梳型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对梳型聚合物的结构及其分子量进行了表征.讨论了EVOH与EO摩尔配比(r)和催化剂对接枝反应速度、接枝度、接枝长度、粗产率、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催化剂的用量有利于环氧乙烷的转化率提高,接枝反应速度明显增加;随着r的减少,EVOH的接枝度增加,侧链上接枝EO的数目逐渐变大,而产物的粗产率变化不大,均为35%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PEK-C膜热解交联过程的反应机理,通过制备PEK-C膜进行热解交联实验来确定该过程的分子结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模型并对PEK-C热解交联过程进行分子模拟,通过拟合实验与分子模拟结果来探究反应截断半径、反应温度与交联度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交联温度介于643~748 K之间且交联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截断半径为0. 3~0. 6 nm且交联度随截断半径的增加而增加;交联反应截断半径随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二者呈线性关系,热解交联过程最适反应温度为658~743 K.  相似文献   

19.
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聚合物材料的热点领域之一。阐述了末端基团为氨基、羟基和羧基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目前对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常见的改性途径,如封端改性、表面接枝改性、共混及交联。详细介绍了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在皮革、造纸和织物染色及整理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合成分子尺寸完全可控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并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EVA共聚物为基础 ,采用等离子体和高能电子束辐照接枝丙烯酸类单体样品的阻燃性能 .在相同接枝率条件下 ,等离子体接枝样品的点燃时间及极限氧指数要小于高能电子束接枝样品的点燃时间及极限氧指数 .这是由于高能电子束辐照聚合物样品可以引起聚合物底材的交联作用 ,并产生凝胶 ;而等离子体辐照聚合物不对聚合物体相产生交联作用、不产生凝胶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