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黄小鹏 《中外医疗》2014,(20):65-66
目的由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锁骨上、锁骨下)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瘘术患者120例,将其分为锁骨上超声引导组与锁骨下超声引导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阻滞治疗,结合测定麻醉时间,分别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并发症情况,并对麻醉效果做出判定。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差异无经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对达靶神经起到有效引导作用,且能显示臂丛神经与局麻药的扩散情况,方法可行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4.
Yu WP  Xu XZ  Wu DZ  Guo XY  Huang P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40-74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各40例。分别以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每点注射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8ml,总量32ml。观察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测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直径和深度,以及肌皮神经离腋动脉中点的距离,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麻醉操作时间U组显著短于N组(P<0.01)。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这3支的起效时间U组较N组短(P<0.01或0.05)。麻醉完善率U组明显高于N组(P<0.01)。误穿血管的发生率U组为0,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与神经刺激仪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显著提高,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30)、尺神经组(n=32)和桡神经组(n=18),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5.6%,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肩部以下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S、J两组(n=40),S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行臂丛神经阻滞,J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皮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操作过程中麻醉并发症。结果:S组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起效时间明显短于J组,且阻滞效果优于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麻醉起效快,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 观察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5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予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观察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改变锁骨上臂丛阻滞术定位方便,麻醉效果确切,可满足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腋路单点法选择性臂丛阻滞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14)、尺神经组(n=16)和桡神经组(n=9),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 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4.9%,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三点腋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45名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入异感定位组(paresthesia,PAR组n=23)和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组n=22),分别采用异感定位法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支配上肢的4支混合神经中的3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将等量的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混合液40mL分别注射于3支神经周围.其中肌皮神经5mL.正中神经15mL.桡神经或R神经15mL,另5mL侵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3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NS组的肌滞成功率要高于PAR组(95.5%对54.5%.p〈0.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PAR组的肌皮神经和桡神经阻滞率较低(P〈0.05).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PAR组(19mn对29min.P〈0.01)。两组中共有3例病人(6.6%)发生术后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3周内均获完全恢复。结论 PNS法是一种良好的定位手段.将该方法应用于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优于传统异感定位法的效果.臂丛阻滞后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的3种臂丛神经阻滞(肱管神经阻滞、肌间沟神经阻滞、腋路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肱管组(G组)、肌间沟组(J组)和腋路组(Y组),每组40例,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PNS定位后,J组一次性将30ml混合液注射于肌间沟内;Y组刺激到尺神经、桡神经或正中神经的任意一支即向腋鞘内注入28ml局麻药,然后针退至腋部皮下给药2ml以阻滞臂内侧皮神经;G组依次阻滞正中神经(7m1)、尺神经(7m1)、桡神经(7m1)、肌皮神经(7m1)、臂内侧皮神经(2m1)。比较3组患者在臂丛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G组的阻滞成功率(95%)明显高于J组(80%)和Y组(75%)(均P〈0.05),J组有1例发生喉返神经阻滞、1例发生星状神经节阻滞,Y组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结论肱管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肌间沟神经阻滞和腋路神经阻滞,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②方法选择体重指数≥30kg/m2,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A纽)和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每组30例。均使用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程度、疼痛评分(VAS)、操作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③结果两组患者肌皮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尺神经感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B组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有4例患者切皮时VAS评分4~6分,改为全麻。B组无改全麻病例。B组操作时间(7.6±0.6)min,明显短于A组(11.5±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局麻药总量(18.2±2.2)mL,明显少于A组的(27.4±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局部血肿2例,Homer综合征1例、轻度局麻药中毒2例,B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P〈0.05)。④结论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准确、阻滞完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利多卡因合用芬太尼增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利多卡因合用芬太尼(Fentanyl)与单独使用利多卡因阻滞臂丛神经效果,将40例ASAⅠ级拟在腋路管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结果:15min时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阻滞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92±3.11minvs8.55±3.62min,P<0.05),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193.76±59.72minvs158.45±50.63min,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呼吸频率、PetC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SpO2(脉搏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利多卡因加用Fentanyl可改善腋路臂丛神经的阻滞质量,且不抑制呼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上肢静脉局部麻醉对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15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病人,均采用传统肌沟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丝卡因混合液20ml,对注工后20min手术区域仍有疼痛的病人,行静脉内局部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肌间沟臂合液20ml,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阻滞成功率达81.8%,正中神经、尺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55.8%、53.2%和45.4%,阻滞不全需用静脉局部麻醉57例,占总例数的37%,用静脉局部麻醉后麻醉完善51例,结论: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失败率较高,静局部麻醉可显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浓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左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30mL。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过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其中A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为100%,B组为80%,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无并发症发生,B组有4例并发症,但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全,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定位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组(N组).两组均给予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和局部麻醉药的用量,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6.2±1,7)min,显著短于N组的(15.7±2.4) min(P<0.05).U组局部麻醉药用量为(17.8±1.3) mL,显著少于N组的(27.6±3.5) mL(P<0.05).U组臂丛7支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快于N组(P值均<0.05).U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分别为92%、80%、85%,均显著高于N组的60%、45%、50%(P值均<0.05).U组未出现并发症,N组有4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肥胖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临床不同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用于不同部位的手术麻醉,并对其疼痛消失时间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疼痛消失时间:肩部手术肌间沟法作用最快,上臂及前臂内侧、手的尺侧腋路法最快,前臂外侧手的桡侧锁骨上法与肌间沟法最快。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臂丛阻滞三种方法肩部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必要时配合颈4阻滞),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前臂手术多选肌沟法或腋路法。单纯尺侧手术多选腋路法阻滞。三种方法也可配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