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专业课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但现有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很难反映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机械制图与CAD"为例,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课程考核形式和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认为:应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职业观、人生观等价值引领;应制定以教师、学生、督导、企业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工作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在新时期对教育的新要求,针对自动化专业群核心课程《PLC应用技术》的课程特色,确定了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提炼了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设计了整门课18个任务的思政案例,对一个思政案例来分析其在课堂上如何实施,一年来实践课程思政初见成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方面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以《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为依托探索了包含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素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法律法规四个方面人文素养和工程素养的培养方法,对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思考与设计,并提出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工程素养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实现新形式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效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际形势,以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协同育人工作已成为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持久战。由于理工科与人文社科课程的显著差异性,对理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找出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标准,凭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实施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工科课程思政教法。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工科类专业基础课开展课程思政,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与思政要素融合,探讨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分析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标准。以课程思政+成果导向为指导,强化科学素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发挥课程双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以高职专业课程《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为例,探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着重对思政课程的内容、实施手段和实施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教学在项目化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三全育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电梯电气故障维修》课特点以及中职生的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其与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逐渐走进我们的教学当中。其倡导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设计初步》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现将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公共课——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该课程涵盖了机械自动化专业领域的所有知识体系,能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方针,落实以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导向,探讨解决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并且,从教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三方面互相融合的角度出发,制定了...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托《电动汽车概论》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其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以"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切入点,提出《电动汽车概论》教学中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育人方式和三教改革,介绍一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双线混合式教学案例:运用清华UMOOC平台,结合汽车维修专业1+X课证融通改革,实施课程思政引领的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多元评价.实践证明:实施双线混合教学改革,可真实延展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内涵,增强汽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可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总结了当前GIS应用型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师资能力与新工科不够适应、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相脱节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面向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建自然资源数字产业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自然资源行业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基于OBE理念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途径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不同的地理学专业课程特点,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形成了新工科GIS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并进行了人才培养实践,GIS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有效运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3.
《工程图学》作为机械类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课程教育的困境,探索了课程思政育人途径,并提供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反馈.为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沈伟  沈超  钱炜 《液压与气动》2021,(6):135-141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发展对专业课程教学就德才兼备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探索流体传动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以《流体力学及液压气动技术》课程为代表,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与经验,提出“1+5”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机制,助力提升流体传动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引入在教学成本、教学效率及学习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例,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背景下,以“培养家国情怀,构筑工匠精神”为课程改革目标,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建立混合教学学习资源库,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对现阶段自动化高等教育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载体的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驱动下,针对目前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实现路径与方法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提取课程思想教育元素,构建丰富思政元素案例库、找出典型案例,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机械原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机械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引领,把"机械设计"的课程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渴望探求的带有报国情感的意志活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体系架构,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体系课程的改革方法,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构建了计算机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多元化融合的立体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充分融合,深入挖掘"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与路径,指出了基于任务教学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各大高校都全面开展了课程思政工作。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支撑和推动我国装备技术进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基础支撑。本研究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在全面分析现阶段课堂教学工作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上运用精准思维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人而异的精准思政育人路径,达到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人才思想精神境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向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