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混合居住被认为是解决当下居住分异加剧的重要手段,全面剖析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空间与社会效应,能透彻理解混合社区的价值和问题,为混合社区的建设、改善提供实证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古城"环秀—察院场"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自下而上"形成的混合社区在居住、就业、交往三个维度的社会空间特征和社会影响,得出该模式具有庇护和支持的双重特征,对社区的包容与活力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会引起物质空间极化、邻里关系恶化、社区价值埋没等负面影响。该模式的局限性源于"自下而上"不可控的特点,提出模式良好运行需要以功能齐全、形式多样、条件良好的物质空间为基础,注重对混合的对象、速度和尺度的引导和控制,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工作和时间沉淀等非物质空间手段的协助。  相似文献   

2.
保障性社区的快速推进造成公共服务设施供应普遍滞后,严重危害了居民生活、保障效果及社会公平.运用实证研究和数理分析方法,以上海宝山顾村"四高小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居民群体特征和居民行为偏好特征着手剖析了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并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需求行为偏好与居民群体特征的相关关系;辨析了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其供应特征,用因子分析方法遴选了影响保障性社区的设施满意度关键因子.成果揭示了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求特征,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和郊区大型社区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龄养老社区是我国应对老龄化形势提出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当前全龄养老社区建设中存在公共空间设计单一、代际融合不足的问题。文章引入代际融合理论,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行为差异和空间需求,对全龄养老社区的代际交往空间体系建构进行探讨,旨在发挥全龄养老社区代际融合的优势,实现各群体间的互通、互助、互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辨析了商圈、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的概念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商圈中的人群需求、空间结构、微观设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构建多样化城市商圈的要素特征。对商圈的人群分类主要分析了商务功能需求、市民日常需求和细分年龄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对商圈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从商业消费空间、综合交通空间、活力交往空间、文化集散空间和绿色景观空间等五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类型空间中促进多元融合的空间设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资源需求大。但普遍存在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设施类型单一、老旧社区用地紧张、社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导致现状养老设施难以匹配实际需求。以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道为例,基于医养融合模式,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区域进行养老设施选址落位,构建"15分钟养老圈"设施体系,并对养老空间的营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区交往空间对社区和谐至关重要,通过对熙园住宅小区交往空间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社会、经济环境、空间设计、传统文化观念、公共政策等因素对社区交往有关键影响作用,阐明社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邻里交往,政府应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设计师关注居民需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立足于城市设计控制视角,探讨在建成过程中能否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规划政策或设计策略,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将门禁社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研究以嵌入式个案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围绕门禁社区的围合尺度、边界效应及共享设施等3个空间要素,从开发、管理、使用及维护等不同利益群体层面探讨了门禁社区设计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试图以此为据,提出促进门禁社区以及类似的"私属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社会与空间网络的关键性设计要素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社会、经济、技术和体制四个方面对转型时期影响社区空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证研究,在整体层面分析社区空间单元、空间单元分异和社区空间类型,在分地区层面定义核心地区、混合地区和城郊地区三个典型地域,并从住宅设施空间、居民属性、服务设施、环境景观、邻里意识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和揭示三个地区各自的空间特点和现状问题。最后分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讨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背景下,标准化配置的社区养老设施往往忽略了供需的精准匹配。立足于供需视角,聚焦不同人群特征对需求进行差异化探讨,运用安德森模型和Kano模型展开调研,判断被测群体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通过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基于需求层次的聚类分析划分人群特征,提取典型群体,分析需求情况。结果表明,人群特征差异和功能空间差异均对需求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分别建立了整体人群和典型人群功能空间配置模型,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模式,给出了一套可精准识别需求并合理配置功能空间的方法,为未来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广州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状况作了分析与测度,并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度偏低(51.99),其融合的四个维度中"情感适应"最高(68.42),其次为"环境融合"(53.19)和"邻里交往"(50.33),最低为"社区互动"(40.70),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呈现"内卷化"趋势。在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上,户籍制度和工作对"邻里交往"影响显著,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社区互动"、"情感适应"影响显著,而"环境融合"则受户籍和居住时间的影响。文章提出,大规模建设城市保障房的背景下,应更多地关注社区发展,防止保障房社区沦为城市的"贫困孤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徐汇区9处"邻里汇"进行测绘与访谈调研,了解这些设施的设计、运营与使用状况。调查发现可达性、开放性、运营时间和社区融合等4方面的问题;得出居民参与促进设施持续发展、邻里服务设施建设可利用既有空间资源、管理影响空间使用效率的3条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许勇铁 《福建建筑》2012,(11):1-2,7
保障房建设要注意避免低收入群体过度集聚、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对洋塘居住区的建设采用"混居"组合方式的研究,探索各种阶层的人群在社区内混合居住、资源共享、和谐相处,同时每个小区又有各自的定位从而适合不同阶层的居民。这种基于混居理念的建设方式可以改善保障性住房的居住人群与社会隔离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3)
文章将高密度社区公共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使用效率、环境舒适度等交往要素进行分析,然后从以人为本、设计结合自然、复合多样等方面探讨了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改进策略,最后从规划空间层面提出有效的空间设计方法,以期为提升高密度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以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养、乐”七大需求出发,基于对设施空间的分类,对空间适老化需求作了整理。城乡建设的适老化转型应当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在四大空间体系中进行空间适老化建设,即适老居住空间、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适老出行空间、适老生态交互空间。在适老宜居城镇,适老宜居社区及适老宜居建筑三个空间尺度层面进行落实,分别按照存量城市更新适老化改造,增量乡村振兴城乡设施融合两个方向,统筹完成城乡建设的适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下,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因居住人口趋于老龄化,老旧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更迫切,改善或增加公共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活动交往的需求是微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老年人行为习惯、情感需求等方面出发,结合广州市白云区交电新村现状,尝试打造满足老年人活动交往需求且具有社区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健  邓威  胡沈建 《华中建筑》2007,25(7):108-110
该文论述了特定群体的宜居空间设计应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及人与环境的融合,以创造出有特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设计手法有: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弹性的交通组织、创造多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等.  相似文献   

18.
在居住建筑中,住宅及与住宅相辅相成的景观、公共设施等是规划与设计者、建设与管理者关注的宏观层面。居民更为关注环境质量、文化氛围、人群结构等微观层面,特别是与人交流、交往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社区承载着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行为内容,社区的户外坐憩空间是满足交往需求的基础载体。笔者在体验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新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对晓港中马路住宅通道中的无名老式理发铺产生了兴趣,进而展开对其所处场所发生的日常行为等进行调查,旨在对老年社区的坐憩空间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龙灏  黄诗媛 《室内设计》2012,93(5):14-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群体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蜗居"在城市狭小的空间,居住条件堪忧。因此,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近年来也成为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主要保障对象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该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并从空间开放程度和细部设计的角度探讨了适应该群体需求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医养设施供应与老年人需求矛盾的日益增长,如何以人为本对社区层面医疗养老设施配置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生活圈视角出发,总结老年人的需求与行为规律特征,结合设施供给现状对设施进行布局评价,通过GIS网络分析得出街道内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的布局分布情况,进而从可达性、复合度以及资源活化三个方面总结得出了医养设施布局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实现老年人的晚年医疗和养老需求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