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是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排放因子法和 Tapio 脱钩理论,研究了 2001~2016 年我国建筑行业 VOCs 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变化轨迹,采用 LMDI 分解法对建筑业 VOCs 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自 2001 年开始我国建筑业 VOCs 排放量呈上升趋势,除 2015 年为强负脱钩状态,其他年份均为弱脱钩状态,经济产出效应为我国建筑业 VOCs 排放的最大诱因,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筑业VOCs 减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年-2016年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价值创造、碳排放强度的脱钩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碳排放脱钩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建筑业碳排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间接碳排放占90%以上,受建材供应量影响较大;脱钩态势方面,碳排放与能源消耗量呈现扩张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化,能源利用与施工面积呈现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化,施工面积与建筑业产值呈现增长连接向弱脱钩再回到增长连接的转化过程,碳排放与建筑业产值呈现增长连接到扩张负脱钩再到增长连接、衰退连接波动变化状态;脱钩潜力方面,东部地区80%以上省市脱钩潜力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地区仅有5%省市脱钩潜力高于全国水平,整体脱钩潜力较低,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可以从发展低碳技术控制建材生产的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方面来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碳排放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影响重大,在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Slope 值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2006~2017 年建筑业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7 年,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建筑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南部地区排放量较大,其他区域排放量较低。大部分省份建筑业碳排放量为中速和缓慢增长型,建筑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筑业碳排放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呈缓慢波浪式上升态势。建筑业碳排放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波动变化趋势,集聚程度较低,但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建筑业碳减排管理的差异化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脱钩理论,建立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模型,揭示2001年~2012年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明确其节能减排形势。从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一、建筑垃圾产生数量分布由于广西各地市尚未对建筑垃圾排放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因此,本次估算仅以各市每年统计的房屋施工面积、拆迁面积、竣工面积为基础,利用建筑面积法初步推算出"十二五"时期建筑垃圾排放量,如表1所示;全区建筑垃圾总体排放量如图1所示。"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全区建筑垃圾排放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2617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4780万吨。其中排放量最大的城市是南宁市,五年间建筑垃圾累计排放量达  相似文献   

6.
建筑垃圾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综述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并以北京市、河南省为例,以期为促进其他省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面临三大严重问题: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国人口居于世界首位,面对13亿人口的住房问题,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业,耗费大量的资源,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影响生存环境。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增长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讨论了粗放式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技术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四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并分析了国家从五个方面的措施政策,充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的30%~40%~([1]),并呈增长态势。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紧缺与垃圾围城,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刻不容缓。本文对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法规及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希望能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建筑垃圾总量逐年增加,再生骨料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重要产物可混同胶凝材料、水、减水剂等制备成混凝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仍处在资源化程度较低的阶段,2017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23.79亿吨,资源化利用11893万吨,利用率仅为5%左右;随着政府不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探究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界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筛选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基于DPSIR 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与响应5 个层面建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PCA(主成分分析)对江苏省2008~2018 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2018 年驱动力、状态、影响各准则层得分均呈上升趋势,压力层得分呈下降趋势。江苏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 年之后趋于稳定上升,2018 年达到近几年的最大值,江苏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建筑和拆迁改造项目产生了巨量废弃物。如果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场址选择不当,就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为此,结合AHP-Entropy方法,利用GIS技术,使用整数规划建立建筑废弃物物流回收网络,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构建选址优化模型,确定了番禺区内最适宜建设消纳场的位置。综合考虑了与消纳场建设和运营有关的各项成本,确定了消纳场的理想数量和建议容量。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属于邻避型设施,因此建设时要考虑当地居民对建设消纳场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建筑废弃物物流管理链,以及为消纳场选址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4):27-27,29,31-35
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来我们周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几乎半数的人给出的回答都是城市面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间间危楼平房被高楼大厦所置换,上百条马路、胡同被一条条通衢大道取代,每次走在光鲜灿亮的大街上,您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拆除下来的建筑垃圾哪里去了?每年大量的施工建设和拆迁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产生数亿吨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现有刚性管理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基于柔性管理视角,考虑价值观、责任感、感知价值、资源化意愿等心理因素,构建承包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为模型。结合量表开发和问卷调查,收集承包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为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对 214 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价值观→感知价值→资源化意愿→资源化行为” 是一条有效促进承包商资源化行为的驱动路径。基于此,提出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柔性管理策略,以提升承包商资源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建筑垃圾处理 PPP 模式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的主要趋势。PPP 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在全生命周期过程 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基于建筑垃圾 PPP 项目全生命视角,构建建筑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评价体系,以 227 份问卷 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应用管理熵理论和 Brusselator 模型,对建筑垃圾 PPP 项目风险系统稳定性耗散性能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 PPP 项目风险系统处于耗散结构状态。要防范 PPP 项目系统风险非耗散性,未来应从鼓励技术创 新,加强灾害预防,提供政策扶持,加强项目管理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15.
PPP 模式成为我国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问题新的途径方法,我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和文献研究法结合,对筛选出的49 篇“CNKI”和“Web of Science”文献和9 篇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报告进行编码研究并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风险因素评价体系。结果显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运营移交风险,市场风险,社会和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是编码后提炼出的7 个核心风险因素,覆盖了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全过程风险。研究成果旨在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该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风险因素参考标准,也为建筑垃圾资源化PPP 项目产业化和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规划,需要拆除大批旧建筑物,因此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产量约为城市垃圾总量的30%,每年总产量达20亿吨。文中通过用废混凝土粉代替部分砂制取再生砂浆,研究了废混凝土粉取代率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包括稠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废混凝土粉可以作为掺量代替部分天然砂而不降低砂浆性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路系统的新陈代谢,大量废弃物给城市的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以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为路径的公路废弃物资源化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是我国公路建设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通过 ANP-SWOT 对上海公路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战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形势下其优势和机遇较为明显,确定以 SO 策略为核心的推广战略为最佳选择,并提出一系列配套发展策略,为推动上海公路废弃物资源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为堂 《山西建筑》2008,34(16):350-351
分析了建筑垃圾的组分构成,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现状,最后详细给出了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