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和要领,还要通过体育教学环节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初中体育教学既是一门学科知识,又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找到最适宜、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确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要领,通过各种项目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体魄。因此,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体育,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特点.这个时期的体育课堂就不能够再像以前的体育课堂那样单纯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让学生简单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本领了.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最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仅有的体育教学活动了.这个时候我们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不单单要肩负着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和毅力的培养等任务.还要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特殊化的体育训练.让学生掌握与其职业息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启蒙知识就是通过游戏获得的。在体育教育中,游戏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学生不但能够增强自己的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还能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同时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手段。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游戏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竞赛类的游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进行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乐开振 《考试周刊》2009,(38):148-148
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基础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感悟,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初中体育学科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基础体育知识、锻炼基本体育技能的任务.而且具有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意义深远。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体育课堂采取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各种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小学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细节1.小学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小学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技术动作,发展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能力,为运动能力的形成打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外,还要设计丰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体育运动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锻炼任务,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使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实现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积极引入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促进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8.
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除了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与发展学生体质外,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无意识的学习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要远远高于有意识的学习知识。”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吸收与消化。通过分析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和种类,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的关系,寻求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9.
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除了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与发展学生体质外,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无意识的学习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要远远高于有意识的学习知识。”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吸收与消化。通过分析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和种类,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的关系,寻求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中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让学生从体育运动中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劳逸结合。然而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很多小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对体育运动缺乏了解和热情。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初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初中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受到学校教育的极大重视,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体育学科显然占据一定的重要性,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还要重视初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锻炼中来。培养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能激发中学生的体育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将对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够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达到高效育人的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不仅能让体育理论变得直观化、形象化,而且能让教师变得更轻松,更能让初中生形象地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初中体育室内课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的身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健康发展,让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通过有效的学习和锻炼,成为身体和心理都获得健康发展的人.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一、把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现场的运动实践,学会运动的技能技巧,促使学生有效地运动。但是教师不能只顾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6.
高当侠 《陕西教育》2010,(7):124-124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那么,在体育活动当中,如何才能寓德育与体育活动之中呢?  相似文献   

17.
正构建高效体育课堂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近20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要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而且必须具备乐教的品质、善教的能力,还应当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初中体育教学承担着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教学普遍面临的难题。在教学中发现,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还能促进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宏霞 《教师》2015,(5):54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和高技术的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并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为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体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