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双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分为两组: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17例;B组(间断顺灌组)17例。心肌保护方法: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逆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主动脉阻断钳放开前58 min开始逆行灌注温血直至开放;B组(间断顺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再顺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CPB开始、术后2 h和24 h分别抽动脉血测定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KMM)浓度。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00.9±19.6)min和(65.6±13.4)min;间断顺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99.1±19.8)min和(69.8±22.1)min。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82%自动复跳率高于间断顺灌组的47%。两组中的cTnT、CK、CKMB和CKMM浓度,在术后均逐步升高,与CPB开始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上升的幅度小于间断顺灌组,在术后2 h两组中的cTnT、CK和CKMM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采用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方法安全可靠,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常规的间断顺灌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高龄患者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高龄患者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28例65~73岁老年患者在全麻低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CPB采用中度低温,心肌保护应用4∶1(血:晶体)高钾(20 mmol/L)含镁(20 mmol/L)停搏液正灌或与逆灌联合,开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2.4L~2.8L/(m2.m in)和平均动脉压(MAP)60~90 mm Hg;预充白蛋白20 g。CPB中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抑肽酶、速尿。结果CPB时间45 m in~305 m 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5 m in~168 m in,围术期死亡1人,其余顺利康复出院。结论4∶1高钾含镁冷血停搏液正灌或与逆灌联合、开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CPB中维持较高的平均动脉压及充足的流量,应用白蛋白、抑肽酶、速尿等有助于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DVR)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31例DVR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30~62岁,中度低温CPB下行DVR,采用膜肺;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速尿等提高Hct。结果CPB时间137~254(182.7±38.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168(129.8±26.40)min,自动复跳率74.2%(23/31),血红蛋白尿发生率35.5%(11/31),全组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DVR的CPB应注意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重视血球压积的监测和调节,采取综合措施是保证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总结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5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或成形术),同期行CABG术。ECC中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搏灌注液,每间隔20~30 min以冷血半钾停搏液重复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前主动脉根部温血灌注3~5 min。根据患者病情应用顺灌、逆灌、直视灌、桥灌等多种方法结合。常规应用超滤。25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MVR)+CABG术12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术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1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术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术3例。结果 ECC时间124~348(182.6±45.9)min,阻断主动脉时间87~256(136.3±38.7)min。心脏自动复跳20例(80%),术后死亡1例(4.0%),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根据手术方式,选择联合应用多种心肌保护灌注方法和超滤技术,可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经冠状窦逆灌心脏停搏法已被证实是安全而有效的,而氧合温血心停搏法从理论上来说有其优点:对停搏的心脏可连续供给氧和基质,避免低温所致的副作用,因而更适于心瓣膜病和严重冠心病患者。我们对113例患者(平均61岁)用连续温血逆灌心停搏法施行了各种心脏手术,方法如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后在升主动脉根部插管,CPB 开始前经右心房闭式插入冠状窦逆灌管,然后开始 CPB 并维持正常体温(37℃)。经逆灌管灌注高钾(50mmol/500ml)温血停搏液后阻断主动脉,心停搏后立即用三通开关转换灌注低钾(30mmol/L)温血停搏液,以平均122ml/min 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5例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采用浅低温、高流量CPB。供体心脏心肌保护采用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St.Thomas液1000ml使供体心脏迅速停搏,再经主动脉根部一次灌注4℃威斯康星液(UW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1000ml进行脏器保护。升主动脉开放前灌注温血低钾St.Thomas液。结果热缺血时间(7.7±1.7)min,冷缺血时间(142.4±11.5)min,CPB时间(165.2±22.8)min。其中10例为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5例电击除颤后复跳。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64.1±4.6)%,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有效的供体心脏保护措施和合适的CPB管理方法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温血灌注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方法的终末温血灌注在冠脉搭桥手术(CABG)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首次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随机分为终末低钾温血灌注组(Ⅰ组)和终末CPB温血灌注组(Ⅱ组),每组各20例。升主动脉开放前3~5min,Ⅰ组用4:1温血低钾停搏液、Ⅱ组用不含停搏液的CPB温血行主动脉根部加血管桥灌注。结果两组升主动脉开放后的心脏复跳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24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血低钾停搏液和CPB温血终末灌注均有利于CABG患者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1年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包括介入治疗术后3例(心内支架术后急诊搭桥1例),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2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复律4例,占20%。术后胸骨感染1例,围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70岁)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自动复跳率高。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②方法 1991年9月~2001年9月在不同CPB方法下实施胸主动脉瘤手术52例.采用中低温完全CPB灌注法29例;降主动脉重建术4例,其中2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另外2例在常温部分CPB下完成;术中实施脑保护者19例,其中10例用DHCA+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法,另外9例用DHCA+右锁骨下动脉灌注(SCP)法.心肌保护方法改良式温氧合血停搏液持续逆行灌注法(温血组)9例,4∶1冷氧合血停搏液顺行或逆行间断灌注法(冷血组)27例,改良冷晶体St.Thomas停搏液顺行或逆行间断灌注法(冷晶组)16例.③结果 CPB时间(195±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5±63)min,RCP时间(37±4)min,SCP时间(33±12)min.CPB期间平均鼻温(24.9±3.9)℃,肛温(27.7±3.5)℃.心脏自动恢复冲动率温血组67%,冷血组44%,冷晶组31%.住院死亡9例,平均CPB时间(302±1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9±120)min.其余43例病人术后(20±6)d痊愈出院.④结论采用DHCA+RCP及DHCA+SCP法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措施,可降低术后卒中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胸主动脉瘤的CPB方法选择及术中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是CPB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与经验。方法分析71例10Kg以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根据不同手术方式术中采用中度低温和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措施采用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4∶1冷血停搏液,复温后行平行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结果16例采用中度低温中流量灌注,54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59-243min,阻断主动脉时间39-126min;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114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56分钟,停循环5分钟,68例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5.8%,65例停机顺利,6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2.8%。结论制定合理的预充预案,选择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适当的血液稀释,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及超滤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法洛四联症CPB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CPB)应对策略,以及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的37例动脉瘤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9例,升主动脉瘤3例,马凡综合征5例;行升主动脉替换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替换3例,升主动脉替换+术中支架植入11例,Bentall术10例,Bentall术+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CPB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6例,右侧腋动脉插管22例,右侧股动脉及右侧腋动脉插管的单泵双管灌注9例;采用中度低温19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及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4例,DHCA及选择性脑顺行灌注(SACP)14例;常规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CS)。结果本组病例CPB时间164~343(222.1±3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215(119.7±29.1)min;DHCA时间3~49(24.5±11.3)min;术中或术毕进行超滤31例,滤出液体250~4 300(2396.3±829.1)ml;ICS洗涤红细胞176~1 645(647.4±209.1)ml。术后清醒时间8~76(32.7±14.3)h,术后死亡4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与CPB相关并发症。结论根据手术部位和方法,选择相应的插管位置及CPB方法是绿色通道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CPB管理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特点,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1月-2008年3月苏州市立医院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3~55岁,平均(44.36±12.4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3例、Ⅲ级10例、Ⅳ级8例,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平均(64±10)mm。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9例,双瓣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10例,其中急诊手术7例。伴行手术包括: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2例,三尖瓣成形手术6例,主动脉瓣十脓肿清除心包片隔绝术2例,房缺修补2例,剖宫产后急诊二尖瓣替换1例。术后应用足量敏感抗菌素6~8周。结果手术死亡2例(住院30d内),手术死亡率10%,1例死于术后1周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另一例因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9例随访3月~6年,平均36.4个月,1例术后2月完全心脏阻滞放置永久起搏仪。术后心功能(NYHA):Ⅰ级15例,Ⅱ级4例。左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4±6)mm,无晚期死亡。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内科治疗效果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虽然急诊手术具有病情危重、手术难度大、手术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但只要围术期处理得当,效果仍是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自体氧合机血的方法,进行双瓣膜置换术加改良迷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全组27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施行手术。鼻咽温度降至中低温(26—27℃)维持,术中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通过压力和容量控制的冠状静脉窦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完成心内主要操作后复温,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结果27例全部存活,术中出血量少,未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脑栓塞。随访4—26个月,其中22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偶发房扑2例,经服用乙胺碘呋酮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中低温体外循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下的双瓣膜置换加改良迷宫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历时缩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RCSP)压力对行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双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应用首次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ACP)联合后续RCSP的方式行心肌保护。A组逆灌压力为(30±2)mmHg,B组逆灌压力为(40±2)mmHg,对两组心肌保护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相比,患者术后24h多巴胺用量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钙蛋白-Ⅰ均明显减低(P〈0.05)。A组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1例,其余两组患者均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在合理的逆灌压力范围内,40mmHg的逆灌压力对心肌保护效果优于30mmH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34例中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双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心包重建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其中3例为急诊手术。结果:治愈32例,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及死亡;术后早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根据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IE的诊断,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过程中的针对性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