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的意义和疗效。方法应用介入治疗的手段,经股动脉插管向脾动脉注射栓子进行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33例,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细胞、肝功能的变化、门静脉宽度、脾脏大小、腹水消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外周血象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后肝功能明显好转。(3)远期(6~9月后)门脉宽度缩小。(4)术后近期(1~3个月)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6~9个月后明显缩小。(5)25例有腹水者,腹水消失20例,腹水减少5例。(6)术后并发症:均有腹痛、发热,部分出现左侧少量胸水(13例)、左下肺炎(10例)。结论PSE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观察其并发症.方法: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对43例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脾栓塞治疗,术前以及术后检测外周血细胞数,超声测定脾脏厚经、脾静脉内经和门静脉内经.结果:PSE术后1周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SE术后1月患者脾脏厚经、脾静脉内经、门静脉内经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降低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变化、脾脏大小及门脉内径改变。结果:白细胞PSE后1—3天升高明显超过正常值,血小板1—3天后开始升高,血红蛋白术前后无明显变化,6-12月门脉宽度及脾脏显著性缩小,肝功能明显改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结论:PSE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明  杨建军  权辉  李宽智  宁博  袁银会  田郁  杜锋 《医学争鸣》2006,27(24):2280-2282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4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血象变化、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3 mo后稳定在一定水平,红细胞计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脾脏3 mo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伍友兴  桂若虎  郑新平  宋林 《中外医疗》2011,30(9):24+26-24,26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98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脾脏3个月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谭笑  陈桂荣 《广西医学》2004,26(12):1774-177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 (简称脾亢 )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 (PS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3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亢患者作部分脾栓塞术 (PSE) ,于PSE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脾静脉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脾脏的体积改变 ,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 1周的脾静脉、门静脉的内径缩小(P <0 .0 0 1) ,平均血流量降低 (P <0 .0 0 1) ,脾脏的厚度及长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1月的脾静脉、门静脉的内径进一步缩小 (P <0 .0 0 1) ,平均血流量进一步降低 (P <0 .0 0 1) ,脾脏的厚度及长径明显变小 (P <0 .0 0 1)。结论 PSE可减少脾静脉及门静脉的血流量 ,缩小脾脏的体积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亢患者的PSE疗效是一种直观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宋保德  霍丹丹 《右江医学》2011,39(6):717-718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玻璃微球或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并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8例,术前及术后数次检查外周血WBC、血小板计数(PLT),超声及增强CT、MRI等,检测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PSE术后1周、术后1个月外周血WBC、PL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1个月WBC略有降低,PLT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的脾脏厚度显著减小(P<0.05)。PSE术后并发症以发热、腹痛为多,术后2~3天明显,发热多为低热,腹痛个体差异较大,常规处理后可以好转。结论肝硬化患者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降低门脉压,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的意义和长期疗效.方法 采用PSE术治疗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36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术后随访4年以上,定期检查外周血象、肝功能、AFP、肝脾B超等以了解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存活1年6例,存活2年10例,存活3年12例,存活4年4例,4年以上4例.结论 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明显疗效,能减轻门静脉高压,降低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疗效可较长时间保持,是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小、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部分脾栓塞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26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PSE.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术前及术后3~6个月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测定脾脏长径及厚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除8例栓塞面积<30%者外,术后3~6个月118例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步上升(P<0.01),脾脏长径、厚度缩小(P<0.05).术后共有4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66例栓塞面积在30%~60%,出现4例并发症;42例栓塞面积60%~80%左右的患者27例出现并发症,栓塞面积>80%的10例患者全部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胸水、腹水、顽固性呃逆、左下肺炎、膈下脓肿、门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栓塞面积密切相关(P<0.01).结论 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后加强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可减少或减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1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1例地中海贫血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和术后的血象变化、脾脏大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上升,地中海贫血患者术后红细胞上升明显,脾脏2~3 个月后缩小,1年后12例回访,其中3例脾脏代偿性增生,脾亢复发,血象再次下降.术后1例肝硬化患者因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疗效确切,但应重视脾亢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sm,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以促吞噬肽(Tufisin)为代表,评价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通过PSE治疗14例并发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症患者,比较PSE前后外周血象的缓解情况及Tuftsin的变化。结果 14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的脾亢症状。经PSE后可观察到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上升,脾脏缩小,血清Tuftsin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脾切除术后却明显降低。结论 PSE可有效缓解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PSE后Tufisin水平较术前无显著下降,提示PSE不损害脾脏免疫功能;而脾切除术后Tufisin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提示脾脏免疫功能较术前降低;比较。PSE和脾切除术,它们均可有效缓解脾亢,但是。PSE不破坏脾脏免疫功能,而脾切除术后脾脏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②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检查外周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超声及增强CT检测脾脏大小及门静脉宽度并作比较。③结果术后3天复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月、6月脾脏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④结论采用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减轻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术后血象及门脉压力的改变。方法观察行PSE的216例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其手术前后肝脾血流动力学、血像、脾脏大小等变化。结果 PSE术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P〈0.05),脾脏不同程度缩小(P〈0.05),消化道出血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亢的目的,消化道出血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进行PSE术,观察术前及术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结果 PSE术后1周及1个月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较术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PSE术后1个月及6个月患者脾厚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华明  朱明生  赵峰  武峰 《农垦医学》2005,27(4):262-26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共7例。结果: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脾动脉栓塞后3~5天,血小板、白细胞显著升高,1~2周升至或超过正常范围。术后2月,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SE术后门静脉主干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液流量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发热。随访时间3~24月,平均11.4个月,除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外其他病例均健在,1例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属微创手术,既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对15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部分性脾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15例患者脾脏缩小、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回升,未发生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术能够缩小脾脏以缓解脾亢,同时保留部分脾脏以维持正常脾功能。因此,PSE术是膊亢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采用PSE治疗的136例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术后随访2a,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AFP、肝脾B超及胸片等,观察疗效.结果 白细胞计数在PSE后1~3d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7d后降至正常值;血小板在术后14d内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2周后达到正常,并趋于平稳;血红蛋白计数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门脉宽度2~6周一直在缩小,6~12个月后,其继续缩小,呈现出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术后1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由于加强了术后保肝及支持治疗,136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肝功能恶化,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周围脓肿、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与传统外科脾切除术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差异。方法 纳入47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其中28例行脾切除术及19例行PSE,分析2组患者术后外周血三系水平、肝功能储备、手术相关并发症、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模拟门静脉压力值及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手段均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后MELD评分、门静脉压力和外周血炎症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后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较脾切除术少(P=0.025),且发生感染的风险低(P=0.044)。PSE方法创口小、保留部分脾脏功能并且引起血小板数量变化也较为平稳。结论 PSE与传统脾切除术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是其创伤性小、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相对于创伤性较大的脾切除术而言,PS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肝功能储备差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PSE;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象的变化、腹水消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外周血象较术前明显改善。8例有腹水者,腹水消失6例,腹水减少2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左上腹疼痛(15例)、发热(10例)、左侧胸水(3例)。结论 PSE对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症有明显疗效和重要的临床价值。选择合适的病人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