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7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4例均为大型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大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①对7例(7个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对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椎动脉瘤置入第1枚支架内漏明显,再置入1枚支架后好转。②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1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5~12个月对7例患者均行临床及DSA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有内漏者,1例消失,1例仍有少量内漏,但较术后即刻明显好转;7例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5例术后45~55个月再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失访,1例非动脉瘤性死亡。结论对部分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糙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件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10月—2008年3月,采用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0例。结果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中,9例覆膜支架置入成功,其中在3例患者释放支架后,出现少许对比剂内漏,2例以更高的压力再次充胀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1例再扩后仍有内漏,置入第2枚覆膜支架后,内漏完全消除。10例中的另1例为患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过于迂曲,支架不能到位,在证实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及球囊闭塞试验阴性后,给予可脱性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DSA随访7例,原病变未显示,载瘘动脉通畅。结论对于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覆膜支架是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手段。覆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使其适用于脑血管系统的不同部位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研究对象为9例宽颈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及1例梭形动脉瘤。其中6例采用Neuroform支架。9例使用BX支架,首先将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眼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填塞弹簧圈。结果15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载瘤动脉畅通。造影随访7例(随访期6~18个月)。未见有动脉瘤显影。载瘤动脉畅通。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微弹簧圈、Onyx胶以及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T)的初步体会.方法 25例CCF患者,其中外伤性22例,自发性3例;14例瘘口位于右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海绵窦段,11例位于左侧ICA海绵窦段.按Barrow分型:A型22例,C型2例,D型1例.18例单纯应用可脱弹簧圈治疗,1例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Onyx栓塞治疗,2例单纯应用Onyx栓塞治疗,4例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颅内杂音立即消失,术后造影见瘘口完全闭塞,1~20 d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死亡以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弹簧圈治疗患者ICA通畅占12/18,4例带膜支架治疗患者ICA均通畅.2例Onyx治疗患者ICA通畅,1例可脱弹簧圈结合Onyx治疗患者ICA通畅.1例经弹簧圈治疗的外伤性CCF 1个月后复发,经再次弹簧圈治愈.其余患者随访6~24个月未见临床症状复发,6例术后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CCF均未见复发.结论 弹簧罔、Onyx 和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和有用的CCF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7例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顾性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一段时间突发头痛15例(其中11例CT检查提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6例),反复癫痫大发作2例,反复大量鼻衄2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段3例、颈内动脉A2段4例.分别采用弹簧进行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开颅切除载瘤动脉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死亡,2例偏瘫,余14痊愈无并发症.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栓塞和(或)开颅手术,尤其前者,是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瘤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  相似文献   

10.
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宽瘤颈及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在20%左右,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因其发病率高(约占颅内巨大动脉瘤的66%左右)、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①直接方法: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1.
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瘤的多样性使得单纯弹簧圈栓塞无法满足所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需要,涂层弹簧圈、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支架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应运而生。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是在载瘤动脉内置入一种带生物一物理屏障的支架,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隔离动脉瘤并使其内部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在无重要分支血管毗邻的宽颈、巨大、夹层或假性动脉瘤等的治疗中有着较大优势。文章对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23例;前循环占93.3%(28例),载瘤动脉直径为1.6~2.4 mm,平均(2.1±0.2)mm。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DSA及临床结果和4~14个月随访数据。结果 LVIS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12例(40.0%),RaymondⅡ级11例(36.7%),RaymondⅢ级7例(23.3%)。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和术中破裂各1例。25例患者接受DSA随访(Raymond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2.6)个月。1例患者发生支架远端的无症状载瘤动脉狭窄,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期随访效果较好。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预防破裂出血。新一代血流导向支架Surpass可用于重塑载瘤动脉和闭塞动脉瘤。荷兰Radboud大学Nijmegen医学中心的De Vries等对这一新型血流导向支架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共纳入37例患者,年龄为32—79岁,共有49个未破裂动脉瘤。术中Surpass血流导向支架均放置在载瘤动脉并跨越动脉瘤瘤颈。随访6个月。37例患者中仅对1例患者置人了单枚Surpass支架,操作成功率为100%。其中35个非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被完全覆盖,14个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仅部分覆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应用可脱性球囊可治愈大部分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但仍有少数病例治疗相当困难.对于一些可脱性球囊难以治愈的病例,既要去除病灶,又要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则更加困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覆膜支架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了2例瘘口较小的TCCF,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宽颈和巨大动脉瘤是难点。近年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这类动脉瘤开展得越来越多。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防止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而且显著提高了安全性。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该项技术的一些并发症也有所增多,故我们对近年来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进行回顾(表1),以总结经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宽颈动脉瘤由于无法支撑弹簧圈而容易导致弹簧圈脱出堵塞载瘤动脉,应用支架重建瘤颈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并提高致密栓塞率.2011年1月~2012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动脉瘤覆膜支架术后影像学改变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2例冠状动脉动脉瘤覆膜支架术后患者复查冠状动脉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结果:2例患者动脉瘤均覆盖完全,瘤体消失;1例患者4个月时IVUS显示右冠状动脉动脉内支架膨胀均匀,贴壁良好,内未见明显内膜增生;另1例患者8个月时行IVUS显示前降支支架内及近端有内膜增生,面积狭窄率75%。结论:覆膜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早期再内皮化会延迟及晚期的支架再狭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冠状动脉动脉瘤覆膜支架术后改变附2例报告@刘长福!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陈韵岱!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