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JD〈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三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4例.两组均采用2%利多卡因3~5 ml,甲钴铵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g,稀释至15 ml,行椎旁神经阻滞.此外A组同时以浓度为30%三氧10 ml行椎旁注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内各时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且治疗后A组VAS评分较B组低(P<0.05);A组的总有效率为100%(24/24例)明显高于B组75%(18/24例),且A组的治疗次数少于B组(P<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三氧注射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颖  刘慧 《西部医学》2010,22(4):709-710
目的比较椎旁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椎旁组(P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年龄25~80岁,分别、分次行椎旁阻滞及硬膜外阻滞治疗,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组与E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后遗神经痛发生率P组与E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P组少于E组。结论椎旁阻滞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方面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皮下神经干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皮下神经干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皮下神经干扰组,B组为局部神经阻滞组,C组为药物治疗组。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T。)、治疗后当日(T1)、治疗后3d(T2)、7d(T3),14d(T4)、1个月(T5)各时间点的口述疼痛评分(VAs)、数字疼痛评分(NRS)、睡眠质量评分(QS)及疼痛发生频率(F),以综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不同时间点,A组与B组VRS、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T。时间点,A组QS评分明显高于B组,F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T1、T2时间点,A组VRS、NRS评分及F值明显低于C组,QS评分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T3、T4时间点,A组VRS、NRS评分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间点,A组QS评分明显低于C组,F值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神经干扰法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椎旁阻滞联合医用三氧注射与单纯腰椎旁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治疗组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对照组为单纯椎旁阻滞。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AS评分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良率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较单纯椎旁阻滞对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甲蓝椎旁神经根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椎旁神经根注药。A组在传统药物配方的基础上加用1%亚甲蓝1ml;B组采用传统药物配方作为对照。注药容量为每节段2~3ml,治疗完毕常规留院观察30min,每周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比较A、B两组优良率和有效率。结果A组优良率为93.3%,有效率100%;B组优良率76.7%,有效率8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椎旁神经根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66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普瑞巴林)22例、B组(单纯椎旁神经阻滞)22例、C组(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22例.在治疗后1、3、6、9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综合评定治疗结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按照给药方案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和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但起效缓慢、药物用量大,不良反应多;B组起效快,但起始对疼痛和睡眠的改善还欠缺;C组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并优于A和B组(P<0.05);3组都有少量的不良反应,其中C组的不良反应最少.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安全可靠,其疗效比单纯口服普林巴林或椎旁神经阻滞优越,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等;神经阻滞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与病变区域相对应的神经支配节段于鞘内注射镇痛液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一周后VAS评分首先降低,对照组起效慢,两周后开始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两组镇痛总有效率均≥70%,但观察组疼痛完全缓解率(65.38%)及总有效率(84.6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椎旁神经阻滞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PHN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沈永波 《海南医学》2010,21(10):49-50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两组,神经阻滞治疗组(A组,n=32)与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治疗组(B组,n=32),连续治疗3-4周。使用药物:B组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2mg+0.9%生理盐水共250ml,流速为5ml/h。A组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2mg+0.9%生理盐水共20ml,1次/3d,连续治疗3-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治疗前、硬膜外镇痛、神经外镇痛、神经阻滞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VAS评分、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从而评估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神经阻滞、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缓解作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4例随机分为2组:A组(多模式治疗组,n=12),硬膜外或静脉自控镇痛,同时加用神经阻滞和皮内注射,并静脉给予神经妥乐平6 m1,稀释在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口服用药;B组(传统治疗组,n=12)神经阻滞加口服用药,两组神经阻滞药物配方和口服用药相同。皮内注射药物与神经阻滞配方相同,用法一致,连续治疗1个月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以BCS舒适评分评价舒适状态。结果与B组比较A组VAS、BCS评分的优良率明显好于B组(P〈0.05),A组优良率66.7%(8/12例),B组33.3%(4/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皮内注射医用三氧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口服普瑞巴林组(P组)和口服普瑞巴林联合皮内注射医用三氧组(PO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Q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和Qs评分均下降(P〈O.01)。PO组VAS评分和QS评分均低于P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皮内注射医用三氧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显著镇痛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浓度医用三氧腰椎旁注射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B、C组患者腰椎旁注射医用三氧浓度分别为20、30和40μg/ml,均联合硬膜外阻滞。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记录VA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组患者各时点VAS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相比,C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疗效评定,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医用三氧40μg/ml腰椎旁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联合三氧20、30μ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药物组(A组)、脉冲射频加药物组(B组)。根据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A组在CT三维重建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注射复方倍他米松,B组脉冲射频复合复方倍他米松。分别于术前(TO)、术后1d、7d、1个月、3个月(T1~4)进行VAS评分、睡眠干扰评分(SIS)和简化麦吉尔评分(SF-MPQ),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T1~2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0.05),B组术后T1~4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T1~4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O.05)。结论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臂丛阻滞下肩部医用三氧注射结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粘连性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在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并痛点注射医用三氧20ml及抗炎镇痛复合液,术后加强功能锻炼。B组采用针灸、物理治疗、推拿结合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12个月时A组优效28例(93.3%),良效2例(6.7%),优良率100%。B组优效18例(60.0%),良效2例(6.7%),无效10例(33.3%),优良率67.7%。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点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下肩部医用三氧注射结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0例,阻滞组给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行关节松动术,隔日1次,连续3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行CASCS和VAS评分,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半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CASCS评分明显增高,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CASCS、VAS评分、临床疗效、半年复发率明显优于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可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枸橼酸芬太尼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73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止痛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枸橼酸芬太尼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疗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疼痛对睡眠的影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情况,并记录和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间点,2组的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T1、T2、T3、T4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2、3和4周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2、3和4周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P〈0.05);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枸橼酸芬太尼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患者是安全可靠的,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疼痛的产生,也可以有效的改善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行椎间盘穿刺注射三氧治疗,B组行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患者生活质量参数。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B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B组较A组患者术后情绪干扰参数、日常活动参数和睡眠干扰参数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