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调查广西罗城仫佬族中老年人骨密度,探讨该人群骨质疏松(OP)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45岁以上广西罗城世居仫佬族中老年健康人群,测量其跟骨超声骨密度,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测试对象每5岁为1组,分析每组骨密度、骨质疏松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罗城仫佬族中老年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男性75以上年龄组与45岁年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55岁以上各个年龄组与45岁年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岁年龄组,75岁以上年龄组与其余年龄组相比BU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45岁年龄组至75岁以上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在男性由0增至19%,女性则由0增至50%。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身高、体质量、BMI呈正相关。结论:罗城仫佬族男性骨密度降低程度较女性平缓。男性在75岁之后,女性55岁之后骨密度下降明显,发生时间早于男性。在该人群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干预,及早诊治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百色地区壮族成年男性跟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定量超声骨量峰值,为广泛筛查壮族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5~70岁祖辈3代双亲均为壮族的751例男性志愿者进行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以5岁为1个年龄组.结果:壮族成年男性的超声振幅衰减(BUA)峰值出现在25~29岁组,BUA值为(65.42±4.78) db/MHz;随后,BUA值逐渐降低,其中,40~44岁组至65~70岁组与25~29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25~29岁组至65~70岁组,骨量正常者的比例由84.85%降低至34.44%;而骨质疏松的比例则逐步上升,在65~70岁组达到47.78%.结论:百色地区壮族男性跟骨BUA骨量峰值出现在25~29岁组,此数据可作为广泛筛查该地区壮族男性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南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趋势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6~90岁的被调查人群分为14个年龄组,用MetriscanTM骨密度仪检测指骨骨密度,获取t值及OP发病率.结果:男性BMD的t值从16岁开始增高,在31~35岁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81~90岁时,降至-2.328±1.610;OP在51~55岁出现,发病率2.70%,56~60岁明显增高,达到18.92%(P<0.05),并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女性BMD的t值在36岁~40岁达到峰值0.383±1.018,随后下降;OP在41~45岁出现,发病率3.45%,至51~56岁明显增至41.46%(P<0.05),并随年龄继续增高.结论:南阳地区,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量分别在31~35岁、36~40岁到达,男性早于女性;BMD达到峰值后,男性下降趋势平缓,骨量的丢失速度较慢,女性则相反;从46岁到80岁,各年龄组女性的t值均小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相应OP的发病率除76~80岁组之外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51~55岁,OP开始出现,女性OP在41~45岁开始出现,比男性早10年;女性骨量的丢失速度及OP的发病率在绝经期及以后明显加快和增高,受雌激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地区苗族健康女性骨峰值(PBM)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苗族健康女性506名采用单光子二维骨密度仪检测左侧桡骨、尺骨超远端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进行分组,以5岁作为1个年龄段。结果①百色地区苗族女性骨峰值年龄在40岁以上至45岁。②苗族桡骨、尺骨PBM值(g/cm2)分别为0.3347±0.0490、0.3340±0.0585。③60岁后OP患病率为25.23%。结论应用二维骨密度超远端测定,获得百色地区苗族正常女性PBM,对骨质松症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他们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uusal osteporosisPMO)是危及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小梁大量丢失,结果导致骨密度减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低起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检测了非骨质疏松妇女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白细胞介素—1,2,6水平及骨密度(BMD)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正常青年妇女30例,年龄25~35岁,月经周期正常,骨密度正常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选取绝经后妇女30例,年龄48~60岁,绝经2~6年,骨密度<峰值二个标准差者,作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广西百色地区壮族和汉族健康女性骨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百色地区骨峰值 (PBM)的基本情况 ,为骨质疏松 (OP)的诊断及防治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女性 838名 (壮族 4 15 ,汉族 4 2 3) ,进行二维骨密度测定 ,检测左侧桡骨、尺骨超远端的骨密度 (BMD)值。按民族、年龄进行分组 ,以 5岁作为 1个年龄段。结果 ①百色地区女性骨峰值年龄均在 4 0~岁。②壮族桡骨、尺骨PBM值 (g/cm2 )分别为0 35 35± 0 0 4 6 2、0 3384± 0 0 6 6 0。③汉族桡骨、尺骨PBM值 (g/cm2 )分别为 0 3433± 0 0 6 81、0 330 4± 0 0 5 97。④壮汉族间PBM值差异无显著 (P >0 0 5 )。结论 应用二维骨密度超远端测定 ,获得百色地区壮汉族正常人群PBM ,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都具有重要意义。壮汉族间PBM值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7.
背景:中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慢性病增加骨质疏松罹患风险。低骨量是骨质疏松发病前的危险阶段,目前缺少常见慢性病人群的骨折风险差异及诊断指标切点值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病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分析,探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找到可预测低骨量指标的切点值,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将45-70岁203名女性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慢性病组,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进行跟骨骨密度测试,采用动脉硬化仪测试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血糖、血脂,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试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及肌肉质量。结果与结论:(1)61-70岁女性骨密度和骨折风险系数及51-60岁、61-70岁骨强度与<50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糖尿病组骨折风险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动脉硬化组则高于正常组和肥胖组(P <0.05);(3)骨密度与年龄、左侧血管弹性程度、右侧血管弹性程度、三酰甘油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 <0.05);上述指标与骨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介于0.5-0.7之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西毛南族、仫佬族、瑶族和苗族成年女性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POP)的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 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毛南族、仫佬族、瑶族、苗族成年女性860例,通过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其右侧跟骨的骨密度。 结果 毛南族、仫佬族和苗族女性间的骨质指数(BQI)、T 值和P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瑶族女性与以上3个民族女性间的差异显著(P<0.05);随年龄增长,瑶族和毛南族的骨密度在35~4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仫佬族和苗族在45岁之前,骨密度变化趋势平缓,在45岁后急剧下降;在45~55岁年龄段,瑶族女性的BQI和T值显著大于毛南族、仫佬族和苗族女性(P<0.05);在45~55岁年龄段,瑶族女性的POP显著低于毛南族、仫佬族和苗族女性,而其他3个民族女性间的P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广西成年女性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各民族间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瑶族女性的骨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体检人群中骨质疏松(OP)的流行情况。方法:2016-01—2017-01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9 830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5 571例)和女性组(4 259例);按照年龄分为20-39岁组(2 964例)、40-59岁组(4 950例)和≥60岁组(1 916例);按照骨量分为骨量正常组(4 979例)、骨量减少组(4 457例)和OP组(394例)。计算受检者体重指数(BMI),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检测跟骨骨密度(BM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受检者OP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昆明地区健康人群不同性别、年龄段O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骨量减少及OP检出率均高于男性组;≥60岁组骨量减少和OP检出率均高于其它年龄段组(P0.01);OP组TC、TG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BMI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多元Logistic分析表明性别、年龄、TC、TG为OP发生的危险因素,BMI为OP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昆明地区人群骨量减少和OP发生率均较高,特别是TC、TG升高,且BMI降低的高龄女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及骨折风险增加。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中OP的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65岁以上则高达32.0%[1],随着年龄的增长OP患病率逐级递增,提示衰老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发展规律,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得出百色市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数值,探讨其身体成分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整体随机抽取百色市在校就读20~23岁壮、汉族健康大学生共699例(壮族362例,汉族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广西百色市壮族、汉族大学生各年龄组体脂肪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结果①汉族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体脂肪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男性同一年龄组壮、汉族比较: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21~岁组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结论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各测量项目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同一年龄组同性别比较,男性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21~岁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脂联素可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百色地区壮族男性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广西百色地区壮族男性跟骨骨量减少患者,采用单碱基延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广西百色地区302例壮族男性的脂联素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063539、rs12495941、rs266729和rs3774261)进行了基因分型。 结果与结论:以5个多态性位点作为自变量的多元 Logistic回归检测结果显示,仅rs3774261多态性与跟骨超声振幅衰减显著相关(OR=1.948,95%CI:1.184~3.203,P < 0.01),并独立于骨量减少的传统危险因素。对基因型进行纯合子与杂合子合并后的协方差分析显示,仅rs3774261的AG+GG与AA基因型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AG+GG型对骨密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A型是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证实,脂联素基因第2内含子rs3774261位点多态性与中国百色地区壮族男性骨密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广西百色地区壮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取壮族男性147例跟骨骨量减少患者和154例骨量正常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碱基延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广西百色地区301例壮族男性的脂联素基因的5个位点(rs308379、rs12644427、rs3789138、rs308442和rs3747676)进行了基因分型,采用法国生产的Osteospace干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右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结果 rs308379、rs12644427、rs3789138、rs308442和rs3747676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 P >0.05)。以5个多态性位点作为自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仅rs308442多态性与跟骨骨量减少显著相关(OR =1.831,95% CI :1.075~3.116, P =0.026)。 结论 bFGF基因第1内含子rs308442多态性与壮族男性 BMD可能有一定关联,其中TT型可能对BM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TA型是BMD降低的危险因素。rs308379、rs12644427、rs3789138及rs3747676多态性与壮族男性BM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广西金秀瑶族CSFlPO、TPOX和TH01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金秀瑶族CSF1PO、TPOX、TH01的群体遗传多态性,探讨该民族的变迁及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方法广西金秀瑶族无相关个体血样175例,用Chelex-100方法提取DNA,应用AmpFISTRIdentifilerTMkit荧光标记复合PCR扩增技术对175例血样提取样本DNA3个STR基因座进行扩增,用ABIPrism3100型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然后用GeneScanAnalysis3.7和Genetyper3.7软件对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个位点中共检测出19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在0.0029~0.5514之间;44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布在0.0054~0.3657之间。经检验该3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广西金秀瑶族3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布在0.5657~0.7257之间,个体识别力分布在0.7241~0.8567之间,累积个体识别力为0.9942,非父排除率在0.3658~0.5644之间,累积非父排除率0.8743,多态信息量分布在0.3042~0.7178;该群体与广西侗族、水族、苗族、毛南族等相邻的少数民族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与广西壮族和汉族的关系相对较远。结论广西金秀瑶族该3个STR基因座分布有较高的多态性,可用于民族遗传学的研究和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SARS流行期间广西贵港市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为发生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有的放矢做好心理应对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贵港不同人群1860名人员进行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SARS疫情流行期间,贵港疫区不同群体对SARS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率不同群体间存在有差异。SARS疫情出现后,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女性群体、中青年群体、汉族群体,高学历群体,干部职业群体心理变化较明显。结论广西贵港少数民族地区面对SARS疫情,学历、职业、年龄、民族以及SARS的认知率等是影响SARS流行期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因素。提示有针对性地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联素(APN)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广西百色地区壮族妇女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取壮族女性239例跟骨骨量减少患者(LBM)和83例正常骨量组(NBM)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对壮族女性脂联素基因的5个位点(rs1063539、rs12495941、rs266729 、rs3774261 及rs710445)进行了基因分型,采用法国生产的Osteospace干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右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结果 仅rs1063539、rs12495941、rs266729及rs710445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除rs3774261在骨量正常组的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之外,其余位点在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中,只有rs1063539 基因型在NOR和LBM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3),CG基因型者在LBM组人数明显多于GG型(P<0.01).调整年龄、体重、身高及体质指数后,以5个多态性位点作为自变量的多元 Logistic回归显示,仅rs1063539多态性与跟骨BUA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adjusted OR=3.210,95%CI:1.631~6.137,P=0.001),并独立于骨量减少的传统危险因素.结论 APN基因第3外显子rs1063539多态性与壮族女性 BMD有一定关联,其中GG型对BM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G型是BMD降低的危险因素.rs12495941、rs266729、rs3774261及rs710445多态性与壮族女性BM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汉族成年人跟骨骨密度年龄增长的趋势、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及合理补钙预防骨质疏松提供指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Express超声骨密度分析仪对辽宁地区1127例(男性412人,女性715人)20~70岁健康成年人进行左足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在20~年龄段,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值逐渐降低。其中女性在50~年龄段骨密度降低最为明显,男性骨密度下降平缓;在不区分性别情况下,除20~年龄段外,各年龄段均与下一相邻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区分年龄情况下男女之间跟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性骨密度降低最明显的是在50岁以后,女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壮族人群精细胞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少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对75名壮族少精不育患者及36名健康男性精细胞GSTT1和GSTM1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探讨该基因对少精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GSTM1基因及GSTM1+GSTT1组合的缺失型基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人群精细胞GSTM1基因和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男性少精症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广西百色城区中小学生的身体成分,探讨百色城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型特征。方法:利 用MC-180 身体成分测试仪对1 247 名( 男生614 名,女生633 名)百色城区中小学生的体成分进行检测,根据 体成分检测结果对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小学、初中、高中男生脂肪过低人数分别占 12.9%、15.1%、26.5% ;女生脂肪过低人数分别占18.8%、9.1%、13.0% ;小学、初中、高中男生脂肪过高、肥 胖分别占17.0%、11.9%、6.1% ;女生脂肪过高、肥胖分别占2.9%、2.4%、3.8%。小学男生的体型以标准型、标 准肌肉型和偏胖型为主;初中以标准型、标准肌肉型和运动不足型为主;高中以标准型、偏瘦肌肉型、运动不足 型和偏瘦型为主。小学女生的体型以标准型和标准肌肉型为主;初中以标准型和运动不足型为主;高中以运动不 足型和标准型为主。结论:百色城区中小学男生脂肪过高、肥胖人数和脂肪过低人数偏高,两极分化明显,小学 女生脂肪过低人数偏多,学校和家庭应根据营养状况和体型特点,对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进行适当的 干预,防止向脂肪过低和肥胖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