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Xu J  Yu Q  Jiang H  Gao Z  Long Z  Liu X  Qiao S 《中国肺癌杂志》1999,2(1):14-1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58例肺癌支气管成形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进行不同断面的病理学研究。结果 楔形切除术患者中切端癌残留的比例显著高于袖状切除者(P<0.01)。96.1%的病例癌浸润发生在距瘤缘1.5cm以内的支气管壁上。癌细胞沿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浸润者分别占3.9%、23.5%与72.5%。癌浸润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浸润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近侧支气管壁外膜层的间接浸润以腺癌最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治性切除,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原则上应在1.5cm以远,并须选择袖状切除术式及常规彻底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肺癌侵袭近端支气管壁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u J  Yu Q  Liu X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48-450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向近端支气管壁侵袭的规律。方法对151例中心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近端支气管进行不同断面的病理学研究。其中,全肺切除标本41例,肺叶切除标本110例。结果癌细胞沿管壁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侵袭是癌扩延的主要方式,96.6%的癌侵袭发生在距瘤缘1.5cm以内的管壁上。其侵袭距离与病理类型、侵袭方式及TNM分期因子(pT、pN)相关。转移淋巴结对管壁的侵袭也是癌扩延不容忽视的形式。结论为获得根治切除,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原则上应超过1.5cm,并须彻底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应用运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58例肺癌支气管成形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进行不同断面的病理学研究。结果 楔形切除术患者中切端吕残留的比例显著高于袖状切除者(P〈0.01)。96.1%的病例癌浸润发生在距瘤缘1.5cm以内的支气管壁上。癌细胞沿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浸润者分别占3.9%、23.5%与72.5%。癌浸润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浸润方式及TNM  相似文献   

4.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8年4月87例经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83例,胸骨旁视纵隔镜手术4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结果本组87例患者,经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6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26例。纵隔镜检查阴性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4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隆突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8%、100%和97.7%。本组术中发生无名动脉撕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87)。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是明确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病理角度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10 0 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 ,对 334例 N2 淋巴结转移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病理类型与 N2 转移关系密切 ,鳞癌 N2 转移率显著低于腺癌、腺鳞癌 ;N2 转移率随肿瘤长径增加而增加 ;N2 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3、7、5组淋巴结 ;中心型肺癌 N2 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结论 :为获得根除性切除 ,广泛、彻底清除同侧肺门、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侵犯胸壁的手术切除方式及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对30例侵犯胸壁的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组中肺叶切除26例,双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2例;壁层胸膜外切除6例,胸壁肌肉和肋骨切除(整块切除)24例.根治性切除25例,根治切除率83.3%(25/3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7%(2/30),手术死亡率3.3%(1/30).鳞癌18例,腺鳞癌8例,腺癌3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T3N0M0 20例,T3N1M0 5例,T3N2M0 5例.采用寿命表法(life table)计算生存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rank test)其显著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10.8%和10.8%.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13.2%,姑息性切除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根治性切除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5.5%,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无5年生存者(P>0.05).不考虑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治性切除患者中,肿瘤侵犯胸壁局限于壁层胸膜者的5年生存率为15.0%,而侵犯胸壁肌肉和肋骨者中则无5年生存者(P>0.05).结论胸膜外切除或胸壁整块切除是外科治疗肺癌侵犯胸壁的主要手段.能否根治切除、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胸壁受侵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