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律平系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国内已广泛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但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发心源性休克尚缺乏报道,我们自1992年7月~1993年2月,用心律平ⅳ治疗PSVT 13例,其中有2例PSVT并发心源性休克,疗效显著、安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6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合并心源性休克,掌握休克的特殊性,通过恰当的扩容、升压,灵活地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各种液体的输入予以纠正;右心室梗死伴下壁心肌梗死者常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治疗中猝死的主要原因。右心室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慎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休克是以心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造成的组织低灌注和终末器官功能不全为特征的综合征,它可以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任何心脏病的末期表现,但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约有7.5%的心肌梗死者并发心源性休克[1].  相似文献   

4.
辛燕  常智忠 《河北医药》2008,30(11):1745-1745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1].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15%~25%,仅用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高达90%[2].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2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进行再通治疗,经机械通气和药物联合治疗均治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160~300次/分,持续数秒至几天,如不及时转律,可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本研究总结本院自1998年5月至2007年期间收治的28例病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无痛性心肌梗死约占20%,尤多见于糖尿病、老年人或服β受体阻滞药者,也可发生于手术后,大多数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并可引起猝死[1]。目前已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现笔者将两院自近6年内收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类总结。结果 2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临床治愈出院18例,5例明显好转,3例死亡。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心律失常2例。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至关重要,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慢性肺心病合并AMI的28例(A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收治的单纯肺心病28例(B组)作对照.结果两组胸闷、胃肠道反应等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而肺心病合并AMI的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心律失常、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肺心病患者.结论对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心律失常、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完善AMI的检查,以便早期识别慢性肺心病合并AM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SCM)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亚洲心脏病医院确诊的SCM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诊断为SCM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欠佳,停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应用美托洛尔联合IABP后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对于SCM合并心源性休克,应慎用多巴...  相似文献   

10.
任惠娟 《黑龙江医药》2010,23(4):616-6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较常见的心脏急症,可引起明显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时可诱发心绞痛、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需要紧急处理。心律平对室上速和室速均有转复作用,被认为是广谱、高效和不良反应少且轻的抗心律失常药而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李建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70-357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猝死将其分为猝死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猝死组年龄、糖尿病、脑梗死、吸烟史、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糖尿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Ⅱ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将我院2001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AMI患者128例,分为DM组48例,非DM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情况、胸痛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心力衰竭例数、心源性休克例数、病死率及猝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实验室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无胸痛病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例、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高、无痛性多、严重症状多、病死率及猝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一旦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要注意休息 ,坚持长时间治疗 ,患儿家长都比较紧张。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ZZ - 5 312 -川卫药准字(1998)第 0 13433号 ]联合西药治疗 ,疗效很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依据 1983年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标。本组6 6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4 3例 ,年龄 4~ 15岁。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4 6例 ,伴心律失常 12例 ,心力衰竭 3例 ,心源性休克 1例 ;对照组 2 0例 ,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31例(86.1%),死亡5例(13.8%)。结论早期的溶栓及PC 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科10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及多巴胺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总结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在抢救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结果10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后,2例死亡,其余8例病情好转,联合治疗后平均动脉斥(MAP)升高,心率(HR)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动脉氧分压(PaO2)、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升高,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哕音明显减少。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联合多巴胺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心肌氧耗,降低死亡率,是抢救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议心源性休克的应急措施及处理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收治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效率为80.0%,有效病例在住院期间休克得以纠正并存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及早处理,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愉红 《淮海医药》2002,20(3):242-24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进行积极治疗外,采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特殊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3例患均抢救成功。结论 医护人员及早识别、积极治疗以及周密的护理可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经应用溶栓治疗、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物等相关治疗和处理后,19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作为样本,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PCI术治疗,观察组联合行IABP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110.8±6.9)mm Hg、DBP(67.8±2.5)mm Hg、心脏指数(2.8±0.1)L/(min·m2)、MAP(74.5±2.5)mm Hg、有效率95.3%、病死率4.7%、心律失常发生率2.3%。对照组治疗后SBP(96.6±3.0)mmHg、DBP(55.2±1.9)mmHg、心脏指数(2.5±0.1)L/(min·m2)、MAP(62.3±1.9)mm Hg、有效率76.7%、病死率14.0%、心律失常发生率4.7%、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为2.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行IABP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促进血压回升,增加心脏指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