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Hp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其定植宿主胃,引起胃肠道疾病,还能通过产生一系列激素、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对胃肠道以外的系统产生危害。阐述Hp感染与儿童胃肠道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长迟缓、哮喘、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口咽部疾病、渗出性中耳炎,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Hp感染的认识,进一步拓宽抗Hp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洁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683-685
已知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全球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全球约50%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化系统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探讨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Hp流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Bio-Rad GAP IgG药盒,ELISA方法检测1 119位7~14岁健康学生血清中Hp-IgG抗体。结果 儿童Hp平均感染率为40.93%,居住农村者为49.83%,居住市区者为31.49%。7岁组为30.91%,8岁为34.93%,9岁为38.92%,10岁为46.11%, 11岁为48.67%, 12岁为47.30%;此外,发现儿童Hp感染率工人家庭为47.93%,农民家庭为43.90%,职员家庭为32.74%,其他为30.43%。结论 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Hp感染率较高,并随着年龄递增,与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卫生水平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儿童消化系统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消化系统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某区430名4~16岁儿童进行了一次整群抽样调查,内容包括血清HP抗体检测及详细记录儿童消化系统症状,血清HP抗体阳性儿童同时进行粪HP抗原测定,有消化系统症状患儿尽可能作胃镜检查。结果430名中HP感染阳性儿童121例,感染率为28.1%,学龄前(4~6岁)、学龄期(7~12岁)、青春期(13~16岁)三个年龄阶段HP感染率分别为19%、30%、47%,HP感染阳性有消化道症状儿童90例,占HP感染阳性儿童(62名)74%,HP感染阴性有消化道症状儿童77名,占HP感染阴性儿童(258名)30%,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且以腹痛、厌食最为常见。行胃镜检查的患儿共33人,HP感染阳性27人,HP感染阴性6人,患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30人,疾病检出率为90%。结论(1)HP感染在儿童中有很高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增加。(2)HP感染可以引起儿童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年龄小,症状不典型,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症状发病率增高,胃镜检查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率较高。目前研究表明,儿童 H. pylori感染的特点包括耐受性的免疫应答和较轻的炎症反应,内镜下常表现为结节性胃炎,部分患儿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儿童 H. pylori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复发性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与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生长发育等存在相关,并可与胃肠道微生态相互影响,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逐年下降,其治疗中的难点问题诸多,可从菌株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入手,并结合Hp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工作经验,逐一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部分成年人ITP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清除Hp后ITP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有明显提高.研究认为Hp相关的ITP与抗原交叉反应有关,但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儿童ITP是否需要清除Hp治疗,国内外也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与传统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儿童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无症状儿童480例行Hp血清学抗体检测。对Hp血清学阳性儿童再行粪便HpSA检测。以HpSA阳性作为Hp现症感染诊断标准;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阴性作为未感染的诊断标准。以Hp现症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未感染儿童作为对照组,探讨儿童Hp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血清抗Hp抗体阳性率为35.8%(172/480)。HpSA阳性率即Hp现症感染率为13.3%(64/480)。儿童Hp感染呈家庭内聚集及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结论 HpSA原与血清学检测两种非侵入性方法相结合简便、易行、费用相对低廉、准确性较高,适合在儿童中开展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 结果 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96, 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80、0.459、1.317, 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 CI 1.56~6.44)、2个月(95% CI 1.77~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543, P=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8.574, 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 P=0.900)及疾病转归( 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 χ 2=1.452、4.448, 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4/12例)ITP复发。 结论 虽然受Hp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发病年龄偏大,但Hp感染患儿在发病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方面与非感染患儿无区别;经过年龄因素校正后Hp感染并非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但根除Hp有助于减少存在Hp感染ITP患儿的慢性疾病转归、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部分成年人ITP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清除Hp后ITP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有明显提高.研究认为Hp相关的ITP与抗原交叉反应有关,但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儿童ITP是否需要清除Hp治疗,国内外也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