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蝙蝠核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含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在内的、四川地区6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核型为2n=62,FN=60;云南菊头蝠(R.yunanensis),核型较为特殊,2n=46,FN=58.蹄蝠科1种,即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鼠耳蝠属3种,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核型为2n=44,FN=50;大足鼠耳蝠为2n=44,FN=52;西南鼠耳蝠(M.altarium)为2n=44,FN=50.其中云南菊头蝠的核型为中国第1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大足鼠耳蝠冬眠期储存精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足鼠耳蝠主要分布于中国.为探讨其繁殖对策,对分布于北京房山区的大足鼠耳蝠进行了研究.用冰冻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及雄性的睾丸和附睾,发现大足鼠耳蝠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在冬眠期间都储存精子,储精时间超过40d.这种精子储存的繁殖对策对蝙蝠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增加蝙蝠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蝙蝠科六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定了6种蝙蝠科蝙蝠: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南蝠(Ia io)、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 luctuosus)、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毛腿鼠耳(Myotis fimbriat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以主频率f主表示)及体型参数(体重、前臂长、头体长)。用SPSS 10.0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蝙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大小成明显的负相关,同时给出回归方程,明确地表示出声波频率与体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的因素,并对频率与体型相关关系产生的机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依据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判别同域栖息的蝙蝠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超声波监听仪(D 980)在同一研究区域内记录到5种蝙蝠63个个体自然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的叫声138次.依据声谱图可分为(FM/)CF/FM型(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FM型(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和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马铁菊头蝠的声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5个种类中辨别出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其他4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6个参数进行了判别,结果显示,蝙蝠种类判别正确率为84.1%.表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在蝙蝠种类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检验研究区域内依据体型鉴定蝙蝠种类的准确度,也可为预测蝙蝠对生境的利用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南鼠耳蝠湖南分布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矮寨镇四方洞,和龙山县火岩乡飞虎洞进行了洞穴蝙蝠调查,共捕获鼠耳蝠标本7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相似文献   

6.
大足鼠耳蝠在导航和探测空间物体方位和距离的回声定位过程中,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并不断改变嘴巴张角的大小.利用微型X射线断层扫描仪得到大足鼠耳蝠的头部断层图像,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和二值化处理,利用三维重构技术获得原始头部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数字形变方法得到不同嘴巴张角的头部模型,最后利用数值方法对各个数字结构进行声场计算,得到近场声压幅度分布图和远场辐射波瓣图.研究结果表明:大足鼠耳蝠可以通过改变嘴巴张开的角度来调整发射声场的方向性.在一定的张开角度下,辐射声波的频率越高,辐射波束的方向性就越强,而在一定的频率下,辐射波束的方向性随着嘴巴张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足鼠耳蝠通过调节嘴巴开合的角度改变辐射波瓣图,以提高其在飞行和捕食过程中的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7.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护区蝙蝠分布新纪录.经对13种树栖蝙蝠统计分析,其中管鼻蝠属(Murina)4种、鼠耳蝠属(Myotis)3种,2属共计7种,占53.85%;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假伏翼属(Hypsugo)、毛翼蝠属(Harpiocephalus)、扁颅蝠属(Tylonycteris)和斑蝠属(Scotomanes)等6属各1种.列为易危(VU)等级的有渡赖氏鼠耳蝠(M.ruforniger)和大黑伏翼(A.circumdatus)2种,列为近危(NT)等级的有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等5种,列为无危(LC)等级的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等4种,列为数据缺乏(DD)等级的为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水甫管鼻蝠(M.shuipuensis)2种.  相似文献   

9.
在翼手目染色体研究中,对蝙蝠科鼠耳蝠属动物研究的最多。至1983年止,全世界已对16种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发表了论文报告,我国报道了一种。但就家族众多的鼠耳蝠属动物来说,仍然有很多种未进行研究。关于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1.
贵州蕨类药用植物种类与地理分布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搞清了贵州蕨类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采用野外考察、资料收集与标本鉴定相结合。结果发现贵州现有蕨类药用植物352种11变种3变型,其中59种3变种2变型为贵州蕨类药用植物新资源,1种为贵州蕨类特有药用植物,23种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贵州中药资源》中记载的11种蕨类药用植物为误载,贵州不产。  相似文献   

12.
采取查阅文献、标本鉴定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中药资源》收栽的五加科、伞形科和山茱萸科药用植物的种类、拉丁学名及地理分布进行考订。结果发现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新记录1变种,贵州药用新资源8种8变种;伞形科药用植物新记录1变种,贵州药用新资源6种2变种;山茱萸科贵州药用新资源8种2变种。确认贵州现有五加科药用植物44种14变种,伞形科66种6变种,山茱萸科27种5变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及资料考证,基本搞清了贵州唇形科、苦苣苔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结果发现贵州现有唇形科药用植物120种24变种,苦苣苔科药用植物42种4变种,其中1种为药用植物新种,2种为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属和种,1种为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种,7种4变种为贵州特有药用植物,31种3变种为贵州药用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作者贵州灵芝科研究的第二报。报道4个种,其中3个是新种。其特征是:白边灵芝Ganoderma albimarginatium He,该种的菌盖红褐色至褐色,边缘白色,菌肉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菌管表面淡黄色,孢子根大(9.5-13.4×6.7-8.8μm)。它与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环带,菌肉褐色,管面污白色。孢子较小(5.7-10.4×3.4-5.2μm)。它与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黑褐色到暗褐色,边缘黄褐色,孢子较小(8.7-10.4×5.2-7μm)。兴义灵芝Ganoderma xingyiense He,该种的特征是菌盖近肾形,锈红色,似漆样光泽弱,有显著的辐射状纵皱,边缘稍钝,不整齐,波状;菌柄偏生到侧生,紫褐色,有强烈的似漆样光泽。尚未见有类似种类。拟层状灵芝Ganoderma stratcideum He,该种的特征是子实体有柄。菌盖近漏斗状,表面乌红黑色,拟层状,具有光泽和无光泽相间的同心环带,菌肉厚达1cm,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它近于中国灵芝(G.sinense Zhao,Xu et Zhang),但后者菌盖非漏斗状,表面紫褐色並且非拟层状,菌肉均匀褐色,菌柄紫褐色。以上所引证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黄敏  何顺志 《贵州科学》2005,23(4):59-62,72
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采集与鉴定,参考相关资料等方法,对贵州单子叶药用植物进行物种、地理分布、拉丁学名等考订,基本搞清了贵州单子叶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发现贵州现有单子叶药用植物680种(含31变种、3亚种及6变型),分别隶属于28科239属,其中贵州分布新纪录6种,贵州药用新资源171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9种。《贵州中药资源》收载的单子叶药用植物部分种为误载和拉丁异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部分产自贵州的珍稀苔藓植物的分布现状。其中包括《中国首批濒危苔藓植物红色名录简报》记录贵州分布的种类,《贵州省珍稀濒危苔藓植物的研究Ⅰ.濒危原因与种类界定》列出的珍稀濒危种类,《中国苔藓志》记录仅有贵州分布的种类,以及最近几年对贵州省各地区苔藓植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现的珍稀苔藓植物。根据文献记录和现存标本收集,整理列出贵州珍稀苔藓植物的名录(共计33科41属66种)及其地理分布。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对今后的保护策略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贵州虎耳草科、蔷薇科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与标本鉴定相结合,基本摸清了贵州虎耳草科和蔷薇科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结果发现贵州现有虎耳草科16属48种(含变种)、蔷薇科28属170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1种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种,33种(含变种和变型)为贵州药用新资源。《贵州中药资源》中记载的14种为误载,14种为拉丁异名。  相似文献   

18.
徐文芬  王朝红  何顺志 《贵州科学》2005,23(4):43-47,67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及资料考证相结合,基本搞清了贵州马鞭草科、玄参科及爵床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结果发现贵州现有马鞭草科药用植物9属53种(含变种和变型)、玄参科28属75种(含变种)、爵床科23属38种,其中1种为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种,48种(含变种)为贵州药用新资源。《贵州中药资源》中记载的13种为误载,6种为拉丁异名。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及资料考证,对贵州列当科、车前科、忍冬科、川续断科、葫芦科、桔梗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及拉丁学名等进行考证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贵州现有列当科药用植物5种,车前科4种,忍冬科46种8变种2亚种1变型,川续断科3种,葫芦科51种7变种,桔梗科33种3变种2亚种,其中1种为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属和种,6种为贵州地理分布新记录种,27种1变种1亚种1变型为贵州药用新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查标本和总结文献资料,首次研究报道了现已认识的蹦蝗属Sinopodisma Cha ng共 26种的名录及分布地,编制了中国蹦蝗属分种检索表,为蝗虫分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