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导致失能老人的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等因素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适时掌握我国失能老人数量,测算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需求、成本与供给预算的依据。本文从分析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及基本状况入手,进而测算出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测算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约为1 563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330万人。2054年我国失能老人总量将达到峰值约4 3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1 600万。失能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现阶段的1.15%上升到2054年的3.1%,2054年之后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评估机构以及专门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和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4.
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和行为模型,构建体现老年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养老资本,分析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以及子代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城市老人的养老资本存量、子代支持和机构养老意愿都高于农村老人;综合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金融资本提高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则反之;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养老资本越丰富,农村老人和多子女老人意愿越低,城市老人和失能老人则相反;子代支持对养老资本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养老资本和子代支持在影响老人机构养老意愿中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城市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更大,且丰富的养老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鼓励有需求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社会团体、民间资本,推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超过40%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拥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拥有2孩及以上的多子女老年人。日常得到子女情感支持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中实际养老照料人越多的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居住社区差异对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会促使多子女老年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上升,同时会促使中部、西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降低。城镇户籍会增强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子女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少子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出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2006年在安徽省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孝道观念和代际支持因素对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的影响。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待。传统的孝道观念对于农村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起到了阻碍作用。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动机之一。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更重视感情上的"孝",而子女给予的实际的"养"并不能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上的增加以及养老观念的逐步变化,社会上也在大力发展着各类养老机构。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文献和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政府对养老机构的建立和管理的规定、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和区域分布的特点以及现有机构的利用程度。1999年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性意义。1989年以来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增加,收养的老年人始终占养老机构床位的70%左右。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多于城市养老机构收养的老年人,农村每千名老年人所拥有的床位数也高于城镇的数量。导致城乡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何提高现有养老机构的利用程度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文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比较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分析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个体、家庭、社区三类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多元化特点,而对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则基本集中于家庭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更趋向于独立居住或入住养老机构,而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支持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