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卵巢癌组织标本33例,其中浆液性癌20例,子宫内膜样癌1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53、ER、PR的表达.结果 p53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80.0%(16/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38.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7,P=0.040).ER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20.0 %(4/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1,P=0.004).PR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15.0%(3/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69.2%(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7,P=0.005).结论 p53在浆液性癌中大部分呈阳性表达,ER、PR在子宫内膜样癌中大部分呈阳性表达,p53、ER和PR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10(KLK10)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KLK10在12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增生症、3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KLK10与ER、P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KLK10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1.7 %(11/12)、78.9 %(15/19)、38.2 %(13/3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LK10在Ⅰ、Ⅱ、Ⅲ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3 %(9/14)、30.0 %(3/10)、10.0 %(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LK10在高、中、低分化的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 %(8/12)、33.3 %(4/12)、10.0 %(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LK10表达阳性率为38.2 %,ER、PR表达阳性率为67.6 %、55.9 %,KLK10与ER、PR表达均呈正相关(χ2=0.448,P<0.01)。结论 KLK10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促进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和发展。KLK1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ER、PR的表达也降低,呈正相关。KLK10阳性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扭曲蛋白(Twist)、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9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40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ERα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ERα阳性率分别为56.7%、42.5%、5%和53.3%、62.5%、90%。Twist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wist与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和ERα呈负相关(r=-0.279,P=0.008)。结论:Twist高表达、ERα低表达及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了它们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16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宫颈腺癌鉴别诊断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21例宫颈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imentin、CEA、ER、PR和p16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imentin、CEA、ER、PR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31.3%、87.5%、81.3%和20.8%。宫颈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imentin、CEA、ER、PR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90.5%、23.8%、42.9%和81.0%。经2检验,Vimentin(2=25.50)、CEA(2=20.50)、ER(2=27.29)、PR(2=10.17)和p16(2=22.17)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宫颈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Vimentin、CEA、ER、PR和p16的表达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 )、雌激素受体 (ER )及孕激素受体 (PR )的表达情况 ,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 /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 44 .0 % (2 2 /5 0 )。ER阳性率为2 8.0 % (14 /5 0 ) ,PR阳性率为 5 0 .0 % (2 5 /5 0 )。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 /ER同时表达率为 10 .1% (2 2 1/2 2 0 8个细胞 ) ,CgA/PR同时表达率为 2 0 .1% (4 90 /2 44 0个细胞 )。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9.
卵巢上皮性肿瘤雌、孕激素受体亚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上皮性卵巢癌雌激素受体α、β亚型和孕激素受体A、B亚型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85年1月-2000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51例卵巢上皮性癌,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石蜡病理切片,用SP-ABC法测定ERα、ERβ和PR-AB、PR-B蛋白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ERα、ERβ阳性染色均位于细胞核内。卵巢上皮性癌中,ERα( )54.9%(28/51),与良性肿瘤接近(60.0%)。ERβ( )90.2%(46/51),显著高于良性肿瘤(60.0%),ERβ阳性率在卵巢粘液癌、子宫内膜样癌以及中低分化癌中显著高于ERα(P<0.05)。2)PR-AB和PR-B亦为细胞核表达。良性肿瘤中PR-AB及PR-B均阳性90.0%。51例恶性肿瘤中PR-AB阳性11例(21.6%),PR-B阳性9例(17.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PR-AB和PR-B阳性表达在Ⅰ、Ⅱ期显著高于Ⅲ、Ⅳ期(P<0.01),在高分化者显著高于中、低分化者(P<0.05)。结论:ERα、ERβ和PR-AB与PR-B均为核受体。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ERβ阳性率显著增高,可能为卵巢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标志,PR-AB和PR-B高表达与肿瘤期别较早、分化较好有关,可提示预后,并可能与内分泌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36(0-1.11)、0.1134(0-0.556),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作用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葡聚糖—活性炭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261例正常卵巢组织,148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胞浆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ER和PR均值和阳性率均高于恶性卵巢肿瘤组织。卵巢恶性病变中,性腺间质类ER和PR含量均高于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和转移性癌。上皮性恶性肿瘤中,内膜样癌的ER和PR含量高于浆液性,粘液性及透明细胞癌。提示受体含量高者有用内分泌治疗的可能和推测有转好的预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分期及月经状况与其ER阳性率有关,而与PR阳性率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第一癌与第二癌间的异同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96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收治并确诊的565例BPBC患者临床资料,BPBC患者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患者的2.09%,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以6个月为界)198例占35.0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ER、PR、HER-2检测。采用SPSS14.0中X^2检验比较ER、PR、HER-2在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表达的一致率及BPBC第一癌与第二癌ER、PR、HER-2的阳性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研究BPBCER、PR和HER-2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一致率要高于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ER:X^2=5.30,P=0.02;PR:X^2=15.88,P=0,00)。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癌灶ER、PR和HER-2的表达没有区别(ER:X^2=2.02,P=0.16;PR:X^2=0.86,P=0.35:HER-2:X^2=0.70,P=0.79)。BPBC两侧ER和HER-2表达状况与其预后相关(ER:P=0.03,HER-2 P=0.03)。结论BPBC两侧癌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状态相仿。同时性BPBCER、PR表达的一致性高于异时性BPBC。两侧乳腺癌均检测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葡聚糖-活性炭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208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显示,ER和PR均量在内膜样癌明显高于浆液性、粘液性及透明细胞癌;ER和PR阳性率在内膜样癌及浆液性癌高于粘液性及透明细胞癌;ER和PR含量与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月经状况有关,而与临床期别无明显关联。某些卵巢恶性肿瘤ER和PR含量较高,尤以PR升高明显。提示有内分泌治疗的可能,卵巢恶性肿瘤病人ER和PR同时阳性,其生存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are important hormones secreted by the ovary acting through specific receptors. Tumor tissu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hese have demonstrated prognostic value in malignancies such as breast, uterine and prostate cancer.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issue samples from 773 Danish patients with an ovarian tumor, we evaluated whether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expression correlated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a possible prognostic impact on ovarian cancer (OC)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issue arra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 analyzed the ER and PR expression levels in tissues from 582 women with OC and 191 women with low malignancy potential (LMP) ovarian tumor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R was expressed in 30 of the 191 LMP tumors (16%) and in 207 of the 582 OC (36%). PR was expressed in 38 LMP tumors (20%) and in 115 OC (20%). For both tumor types an excess of positive tumors was found in the serous compared to the mucinous subtype (p< or =0.00001). The frequency of ER expression-positive OC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IGO stage (p=0.0003), and the frequency of PR-positive tumor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istological grade (p=0.0006). In a Cox survival analysis, a tissue ER and PR expression 10% or higher was found to imply an independent significant advantageous course of patient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ER: hazard ratio (HR), 0.8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3-0.99; PR: HR, 0.69; 95% CI, 0.51-0.94) together with FIGO stage, residual tumor after primary surgery, age at diagnosis and other histological types vs. serous adenocarcinoma. The histological grade of tumor was found to have no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ER and PR was found additive with a HR for patients with high ER and PR expression of 0.48 (95% CI, 0.31-0.74)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10% expression for both receptors.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predict that an elevated expression of ER and PR,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point to a favorable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OC.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中的表达及其在肌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肌瘤组织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子宫肌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为77.5%,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为87.5%,相应子宫肌层组织阳性率分别为12.5%、37.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孕激素受体表达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孕激素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AIB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AIB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AIB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检测卵巢癌中ER、P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AIB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卵巢癌中AIB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5.2%,明显高于正常卵巢(8.3%)和卵巢良性肿瘤(25.0%)。(2)临床Ⅲ~Ⅳ期的晚期病例中AIB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早期病例(P=0.000);低分化组较之高、中分化组,有更高水平AIB1蛋白的阳性表达(P=0.022,P=0.018);淋巴结转移组中AIB1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7),未发现不同病理类型间AIB1蛋白表达存在差异。(3)69例卵巢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9%、26.1%,未发现AIB1蛋白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间存在相关性。结论AIB1可能通过非激素依赖的途径参与了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或CD166)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56例卵巢恶性浆液性肿瘤、3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1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中CD166的表达情况,分析CD166表达与卵巢浆液性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以及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在卵巢浆液性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组织中CD166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7.5 %(49/56)、56.7 %(17/30)和10.0 %(1/10),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63、31.054、10.563,均P<0.01);CD166过表达与卵巢浆液性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级别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χ2=41.205、Z=-4.663、Z=-2.981,均P<0.01);CD166在卵巢浆液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χ2=23.36、21.441,均P<0.05)。结论 CD166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CD166可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1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病例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7.3%(3/11)患者未育。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63.6%(7/11),盆腔包块为主要体征90.9%(10/11)。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4例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和卵巢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36.36%。9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1例接受放疗。9位患者随访14—61个月,均存活,2例失访。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有未育史,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辅以放疗和化疗。此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