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承德县水泥厂粉尘危害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分别对3家不同企业性质的水泥厂进行粉尘浓度、分散度和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测定,对接尘作业工人进行胸部X射线检查,依据国家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诊断尘肺病。结果显示,共检测作业点64个,采集样品162份,粉尘浓度为4.85~194.25mg/m3,合格点9个,合格样品14份,粉尘分散度<5μm为79.5%~88.0%,绝大多数在80%以上。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为5.6%~57.4%。胸部X射线检查731名作业工人查出I期尘肺病患者7人,检出率为0.96%。检测点合格率及样品合格率分别占14.10%和8.64%。提示,该水泥厂粉尘浓度超标现象相当严重,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均较高,长期吸入严重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导致尘肺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综掘面防尘新型高效除尘系统的有效性,为煤矿综掘面煤尘防护和管理提供新技术。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该综掘面防尘现状、综掘面现有通风设施布置情况、掘进司机接触煤尘情况、新型高效控尘系统布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采用新型高效除尘系统后,综掘面掘进司机位总粉尘降尘率为72.1%,呼吸性粉尘降尘率为85.3%;机尾8、15 m处总粉尘降尘率均高于90%以上,呼吸性粉尘降尘率均高于92%以上;掘进工接触煤尘浓度总粉尘超标率下降了79.8%,呼吸性粉尘超标率下降了87.2%。结论综掘面煤尘浓度较高的场所集中分布在掘进司机位和掘进巷回风侧,作业人员长期处在粉尘浓度较高的场所,引发职业病的风险较高,应作为煤尘防治的重点。新型高效除尘技术与原有通风设施应合理配合控尘、降尘、除尘,能够有效控制综掘工作面粉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国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和提升煤炭企业尘肺病防治工作,降低尘肺病的发生。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资料研究、抽检等方法,对华北、东北、华东、西南4个地区的5个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共有47对矿井)、14个地方国有煤矿以及26个乡镇煤矿职业病防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 5个国有重点煤炭集团综采工作面和机掘工作面粉尘浓度平均分别为66.8、65.5 mg/m3,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为21.5 a。尘肺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1.6岁,在职职工平均尘肺病检出率为6.6%,离退休人员尘肺病平均检出率为13.7%;11个地方国有煤矿采煤工作面的平均总粉尘浓度为64.17 mg/m3,超标10.7倍,采煤工作面平均呼吸性粉尘浓度为16.08 mg/m3,超标4.6倍,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18.5 a,Ⅰ期尘肺平均发病年龄43.8岁,尘肺病检出率7.4%;26个乡镇煤矿尘肺病的检出率7.5%,平均发病工龄6.8 a。结论煤炭企业尘肺病危害较严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尘肺病防治体系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大型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新疆20家100×104 t/a以上大型煤矿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新疆大型井工煤矿的掘进、采煤、运输、选煤及露天煤矿的选煤等工作场所中粉尘浓度及噪声强度合格率低;选煤厂工作场所中粉尘浓度合格率仅为12.5%,煤矿采煤场所总粉尘浓度可高达349.2 mg/m3,采煤场所噪声强度合格率仅为39.7%。检测的20家煤矿中,只有1家煤矿的井下工作场所中硫化氢及一氧化碳浓度超标,采煤场所一氧化碳浓度最高为56.5 mg/m3,硫化氢浓度最高为98.3 mg/m3;煤矿工作场所中一氧化碳及硫化氢浓度合格率均为95%,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浓度合格率均为100%。结论新疆100万t/a以上大型井工煤矿工作场所中粉尘浓度及噪声强度超标严重,露天煤矿工作场所中粉尘浓度、噪声强度及有毒气体浓度合格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市2家人造板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根据国标规定的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家木板加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甲醛和噪声。空气中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3~2.4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13.8mg/m3,检测岗位合格率90.9%;甲醛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03~2.34mg/m3,检测岗位合格率76.7%;噪声检测岗位合格率87.0%。2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尚不够建全。结论 2家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耐火陶瓷纤维(RCFs)生产企业不同工种和岗位作业工人纤维粉尘的职业接触水平,分析其接触特征。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选择较为典型的耐火陶瓷纤维生产企业,确定14个工种的37个岗位作为耐火陶瓷纤维职业接触水平检测对象。总粉尘质量浓度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进行测定,纤维计数浓度采用滤膜/相差显微镜法进行测定,估算不同工种及岗位作业人员的日接触浓度(CTWA,8 h)和周接触浓度(CTWA,40 h),以5 mg/m3和0.5 f/ml作为CTWA,40 h分析的参考值。结果总粉尘质量浓度的CTWA,40 h范围0.63~16.12 mg/m3、纤维计数浓度的CTWA,40 h范围0.01~1.04 f/ml。生产RCFs的操作工接触的总粉尘质量浓度平均值2.56 mg/m3、纤维计数浓度平均值0.19 f/ml,呈低总粉尘质量浓度、低纤维计数浓度的特征;加工RCFs的纺织车间操作工接触的总粉尘质量浓度平均值7.06 mg/m3、纤维计数浓度平均值0.20 f/ml,呈高总粉尘质量浓度、低纤维计数浓度的特征;模块车间的操作工接触的总粉尘质量浓度平均值7.74 mg/m3、纤维计数浓度平均值0.73 f/ml,呈高总粉尘质量浓度、高纤维计数浓度的特征。结论耐火陶瓷纤维作业工人接触的纤维计数浓度较低时,总粉尘质量浓度仍可能较高,联合测定两种表示单位的浓度可以更好地反映作业工人的职业接触特征。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 ,市卫生防疫站对我院消毒效果状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共采集各种样品 50 4份 ,合格 446份 ,合格率为88 49%。其中空气样品 1 8份 ,合格 4份 ,合格率仅为2 2 2 2 %。不合格样品主要分布在病房及手术室 ,空气细菌总数最高值达 3 40 7 5cfu/m3,为国标 (国家Ⅱ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 2 0 0cfu/m3)上限的 1 7倍 ;采集物体表面样品 1 68份 ,合格 1 4 4份 ,合格率为 85 71 % ,不合格场所为治疗桌面、病例夹、公用电话、水龙头、病房床头柜等 ;采集无菌用品特殊医疗器械样品 41份 ,合格 39份 ,合格率为 95 1 2 %。不合格的物品为胃镜内腔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某企业偶氮二异丁腈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危害程度,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分别检测6、8和4个岗位。粉尘浓度为0.3~2.7 mg/m3,合格率100%;存在的化学毒物为甲醇、硫酸、丙酮氰醇和过氧化氢,浓度分别为40.9~796.0 mg/m3、0.3 mg/m3、0.1~1.0mg/m3和0.9~1.1 mg/m3。除甲醇合格率为50%外,其余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为80.5~89.6 dB(A),超标率为50%。结论甲醇、丙酮氰醇和噪声是偶氮二异丁腈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重点分析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莘县接尘企业工作场所接触粉尘浓度现状, 评估接尘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为制定接尘企业职业防护规范及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2月, 收集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至2020年对89家接尘企业各接尘岗位的粉尘浓度监测数据, 分析不同年度、粉尘种类和企业规模接尘企业的粉尘浓度检测合格率。结果 2017至2020年共监测接尘企业89家, 采集粉尘样品2 132份, 合格样品1 818份, 总合格率为85.3%。2017至2020年各年度粉尘检测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分别为78.7%(447/568)、84.1%(471/560)、88.6%(418/472)和90.6%(482/5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7, P=0.003);矽尘(66.1%, 41/62)、谷物粉尘(86.7%, 1 549/1 786)、棉尘(84.1%, 106/126)和木粉尘(77.2%, 122/158)4种粉尘检测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6, P=0.002);大、中型企业粉尘样品检测合格率(95.1%, 1 194/1 256)明显高于小型企...  相似文献   

10.
地质勘探行业工人粉尘暴露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地质勘探行业粉尘危害程度。方法 对地质勘探行业接触粉尘工种 ,采用国产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采集、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总粉尘浓度和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 (FSiO2 )含量 ,并与历年接尘点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个省 (自治区 )地质勘探行业的765个接触矽尘作业点中 ,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率为 47.95 % ;呼吸性粉尘浓度最高的作业和工种是从事地质勘探作业的刻槽取样工种 ,1 996~ 2 0 0 0年其呼吸性粉尘浓度为 (6 .1 5± 3 .2 1 )mg/m3;地质勘探行业工人接触的呼吸性粉尘占总粉尘的比例高 ,粉尘中FSiO2 含量高。结论 地质勘探行业某些工种呼吸性粉尘暴露水平明显高于国家卫生标准 ,尤其是刻槽取样工和凿岩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面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状检测与评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产生环节,选择主要工种和主要工作地点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验。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工频电场。经现场检测,粉尘短时间浓度为1.0~33.5 mg/m3,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2.8~27.2 mg/m3,各工种作业工人接触噪声的等效声级为74.5~79.1 d B(A),工作场所噪声强度为58.3~96.6 d B(A),工频电场为11.23~87.68 V/m。结论该面粉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某些检测值偏高,应提高防护措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省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 2011年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职业病中粉尘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粉尘危害情况。结果调查28家企业共20 821人,其中有13 174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患者749人,主要病种为尘肺、职业性皮肤病、听力损伤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大型企业的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4.92 mg/m3,合格率是90.2%;中型企业的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5.16 mg/m3,合格率是64.1%;小型企业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7.51 mg/m3,合格率为51.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粉尘合格率只有42.9%。85.71%的企业在生产场所配置了防尘的工程措施。结论粉尘危害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小型企业粉尘危害相对较大。80%以上企业生产场所均采取了防护措施,但是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从而有效降低粉尘对工人的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工作场所空气中铁的测定方法。用空气采样器采集粉尘样品,以硝酸和高氯酸为消解液,在280℃消化温度下处理样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的元素铁。结果显示,呼吸性粉尘样品组线性范围为0~2.0μg/ml,相关系数r=0.9993;总粉尘组线性范围为0~16.0μg/ml,相关系数r=0.9988。检出限为0.0267μg/ml,批内精密度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472%~1.403%,批间精密度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054%~3.588%,加标回收率为98.68%~104.04%。采样效率为95.88%~99.25%。此外,现场采集呼吸性粉尘样品测定,空气中铁的浓度平均为0.057mg/m3;而总粉尘样品测定,空气铁的浓度要高得多,平均浓度3.20mg/m3。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文章还讨论了采集样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某煤矿年产90×104t煤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旨在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方法 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对该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资料收集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结果 在放炮1h后有毒物质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检测结果:一氧化碳为30 mg/m3,二氧化硫为10 mg/m3,二氧化氮为10 mg/m3,硫化氢为10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接触粉尘的岗位工人进行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粉尘超限倍数的检测,7名岗位工人总粉尘、5名岗位工人呼吸性粉尘的8h加权平均浓度和10个接触总粉尘岗位、6个接触呼吸性粉尘的岗位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余工种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对15个工种的噪声强度进行测量,其中有10个工种的8h等效声级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5个工种8h等效声级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 该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中遵循了国家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的要求,采取综合控制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能够控制,但需要加强部分工作场所煤尘和噪声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诗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4-2346
目的了解某木制家具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防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手工打磨工位空气中木粉尘浓度较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波动幅度为9.5~14.0 mg/m3;表面清洁岗位空气中正己烷浓度全部超标,空气样品中检出正己烷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值为675 mg/m3;在板材存放区域与板材加工车间,空气样品中检出甲醛最高浓度为0.65 mg/m3,合格率仅为27.8%;36个作业点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作业点合格率仅为21.7%。结论木制家具制造业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因素为木粉尘、正己烷、甲醛、噪声,应合理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8月份,市卫生防疫站对市直13家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了采样监测。共采集样品1120份,合格985份,合格率为87.95%,其中采集空气样品42份,合格9份,合格率仅为21.43%,空气细菌总数最高值达3407.5cfu/立方米,为国标(国家II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200cfu/立方米)上限的17倍;采集物体表面样品350份,合格291份,合格率为83.14%;采集无菌用品特殊医疗器械样品85份,合格80份,合格率为94.12%;采集一次性医疗用品178份,合格159份,合格率为89.33%;采集消毒剂、医护人员手、高压蒸气灭菌器、紫外线灯管共计465份,合格446份,合格率为95.9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某电石厂粉尘防护设施整改前后的防护效果。方法对该电石厂进行一般职业卫生学调查,对防尘设施整改前后作业工人接触的粉尘浓度进行检测,并对2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整改前,该建设项目14个粉尘作业工种中,有6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超标,工种超标率为42.9%。作业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1.2 mg/m3和57.3 mg/m3,最高超限倍数为7.2。整改后,各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的粉尘浓度全部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在各粉尘超标岗位分别增设了通风除尘或喷雾降尘设施,地面或设备清扫采用负压吸尘或水力清洗设施,并合理利用操作室隔离设施后,均达到了良好的防尘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苏州某企业清洗防护板过程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该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硝酸、氟化氢、盐酸及氯化氢、氢氧化钾、氧化铝粉尘、铜尘及噪声。检测结果表明,化学因素均未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其中硝酸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为0.021~0.03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为0.205~0.315 mg/m3;氟化氢Cmax为0.021mg/m3;盐酸及氯化氢Cmax为0.8 mg/m3;氢氧化钾Cmax为0.037 mg/m3;氧化铝粉尘(个体粉尘)TWA浓度为0.1 mg/m3,超限倍数为0.1倍;铜尘TWA浓度为0.014~0.118 mg/m3,超限倍数为0.1~1.4倍。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0.6%,高压水枪冲洗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LEX,8 h)为110.9~111.4 d B(A),人工熔射岗位LEX,8 h为97.2~97.4d B(A),喷砂岗位噪声为94.5~95.6 d B(A),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部分岗位噪声超标化学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好,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某煤矿尘肺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般情况某煤矿是镇办企业,现有接尘工人171人。工种不固定,干式打眼,粉尘浓度最高为75.00mg/m~3。最低为6.67mg/m~3,平均为31.56mg/m~3;粉尘分散度<5μm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煤矿井下采掘作业人员工作面生产性粉尘危害管理,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的防护措施,生产性粉尘会得到有效控制。方法通过仪器对井下各工作面进行测试,计算其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结果井下生产性粉尘合格率为55.6%,有毒物质合格率为100%,局部振动合格率为40%。结论科学管理、加强防护井下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