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我院1991~2001年胸腺瘤误诊7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65岁,平均34.5岁,本组误诊为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2例,误诊为小儿支气管肺炎1例,误诊为畸胎瘤1例,恶性胸腺瘤误诊为良性1例,恶性胸腺瘤误诊为重症肌无力1例,异位胸腺瘤1例.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1990~2001年手术治疗纵隔内巨大肿瘤19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7例;年龄22~65岁.其中恶性胸腺瘤8例,胸腺类癌1例,良性胸腺瘤1例;恶性畸胎瘤2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脂肪肉瘤1例;生殖细胞肿瘤1例.肿瘤10 cm×10 cm×11 cm~11 cm×13 cm×15 cm,重量为1 050~3 800 g.恶性肿瘤均经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胸腺瘤2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胸外科(510220)何志成,杨正心胸腺瘤是纵隔较常见的肿瘤,一般与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列居纵隔肿瘤的前3位。但文献报告多为单发性胸腺瘤,多发性者少见,现将笔者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多发性胸腺瘤分析报告如下。1病...  相似文献   

4.
胸腺囊肿1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胸腺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1988-2007年经手术确诊的10例胸腺囊肿误诊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有咳嗽、发热、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体征;3例体检发现纵隔阴影.10例术前均未明确胸腺囊肿诊断,经手术病理确诊.结论:胸腺囊肿发生部位的变异以及对本病影像学特征认识不足,是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应提高胸腺囊肿与胸腺瘤、畸胎瘤和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水平,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化性胸腺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硬化性胸腺瘤1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罕见硬化性胸腺瘤,术前诊断为前纵隔占位(考虑畸胎瘤),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并明确诊断。结论:硬化性胸腺瘤属于罕见疾病,易漏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并无特殊。其病理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内含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而表现为经典胸腺瘤的特征,但广泛的透明样变和硬化的纤维胶原包裹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6.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1月-2004年12月作者共收治直径大于10 cm的巨大纵隔肿瘤8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巨大纵隔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外科治疗较困难,本文重点探讨以上两项问题。1临床资料本组82例患者,男53例,女39例;良性51例,恶性31例。良性肿瘤中,畸胎瘤16例,胸腺瘤8例,胸腺囊肿4例,神经鞘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纵隔肿瘤病人中,胸腺瘤样病变和肿瘤16例,神经原性肿瘤10例,畸胎瘤8例。16例胸腺瘤样病变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5岁。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使用Aloka SSD-256型及650型超声诊断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胸腺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胸腺瘤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活检患者外,16例患者出院前复查胸片或CT见局部占位均消失,1例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3年复发肌无力症状,服吡啶斯的明后症状控制。结论: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胸腺瘤的首选方式。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重,术后易发生呼吸衰竭,术后护理至关重要。1998年6月-2004年6月,我科通过16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腺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临床较常见,但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合并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上罕见,到目前为止,国内报道过2例胸腺瘤合并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英文文献仅我们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报道过1例胸腺增生合并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诊断与治疗[2]。2011年,我院收治一例该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卵黄囊瘤又称为内胚窦瘤,是临床较少见的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高度恶性,常见于婴幼儿及青春期儿童,常见发生部位是卵巢和睾丸。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临床罕见,笔者用关键词"畸胎瘤"并且"卵黄囊瘤"在维普搜索相关病例,国内仅见2例文献报道~([1,2])。笔者报道的该例为畸胎瘤术后再发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因发现盆腔包块8天入院。患者曾于2008-08月前行左侧卵巢切  相似文献   

12.
在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中,肺内有无肿瘤样病变是临床工作中必须解答的问题。然而,有许多的肺内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如:肺软骨瘤、肺内良性畸胎瘤、原发性肺淀粉样变、肺内化学感受器瘤、肺内透明细胞瘤、肺内胸腺瘤等。因其发病率低,临床工作中诊断困难,所以了解和认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积极的意义。现就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纵隔肿瘤58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77例,畸胎瘤111例,神经源性肿瘤99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9例,其他肿瘤79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534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52例;术后死亡15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在60例胸腺瘤和18例正常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病例资料及胸腺瘤Masaoka分期、胸腺瘤WHO分型,比较OPN在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组织、不同胸腺瘤Masaoka分期、不同胸腺瘤WHO分型的表达差异。结果OPN在胸腺瘤组织中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显著高于正常胸腺组织(P〈0.05);OPN在胸腺瘤不同Masaoka分期间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OPN在胸腺瘤不同WHO分型间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OPN与胸腺瘤的形成及胸腺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有关。OPN的表达可能作为胸腺瘤临床诊断和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部异位胸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例误诊为甲状腺肿物的颈部异位胸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颈前肿物6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右甲状腺肿物.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行右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完整摘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异位胸腺瘤.行胸部CT检查:纵隔内未见占位.随访5年,颈部及胸部无肿物复发,且未出现胸腺瘤症状.结论 临床上遇及颈前区肿物患者时,要想到异位胸腺(胸腺瘤和胸腺囊肿)的可能,术中应行冷冻病理检查确定肿物性质进而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手术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月~2004年6月,我院共收治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瘤患者15例,均行胸腺瘤切除术,术后除1例发生MG危象,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22h外,余均恢复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胸腺与重症肌无力有密切关系,约10%~45%胸腺瘤患者并发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8%~20%合并胸腺瘤.因此运用手术的方法切除胸腺及胸骨后脂肪、淋巴组织来治疗重症肌无力,行而有效[1].我院胸外科于2004年6月成功为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了胸腺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吴俊梅 《现代护理》2005,11(14):1178-1178
胸腺与重症肌无力有密切关系,约10%~45%胸腺瘤患者并发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8%~20%合并胸腺瘤。因此运用手术的方法切除胸腺及胸骨后脂肪、淋巴组织来治疗重症肌无力,行而有效。我院胸外科于2004年6月成功为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了胸腺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胸腺瘤从临床x线表现难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侵袭性胸腺瘤是恶性胸腺瘤的一种类型,常侵入相邻软组织、肺部、大动脉、心包及心脏,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目前倾向于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作者自2000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本院对收治的12例侵袭性胸腺瘤侵犯大血管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胸腺瘤(thymoma)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具有形态多样性、异质性以及独特的生物学行为[1],其预后情况与病理组织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相关[2-3]。胸腺瘤术后伴发肺结核,需与胸腺瘤术后复发相鉴别。现将我院1例胸腺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讨论,以提高对胸腺瘤术后伴发肺结核诊断的认识。1病例报告患者,男,69岁。因"反复胸闷,咳嗽2年,加重伴发热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