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饮茶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饮茶风气的形成却是唐代的事。1980年,马忠民在《思想战线》第6期上发表了《唐代的饮茶风习》,论述了唐代的饮茶风气。1989年,袁刚又在《民俗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唐代的饮茶习俗》,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唐代的饮茶风气。此外,唐耕藕、张秉伦在《唐代茶业》,张泽咸在《汉唐时期的茶叶》中也对唐代的饮茶风气有所涉及(1)。因此,现在人们对唐代的饮茶风气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是,关于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学术界至今尚无专文发表。这对于人们认识唐代的茶文化是不利的。本文拟对唐代饮茶风气的…  相似文献   

2.
正5月31日,第二届马中"两国双园"联合推介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此次推介会由马来西亚贸工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马来西亚彭亨州政府、马中商务理事会、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发展理事会联合主办,吸引了马来西亚众多知名企业参会,现场气氛热烈。会上,马中"两国双园"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马中关丹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4年来的发展成果,宣传推介了各自独特的区位、政策、产业服  相似文献   

3.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饮茶致疾、对茶疾的治疗、药茶与茶的药用、《本草纲目拾遗》对茶的种类和药用的增补等方面探讨了医学书籍中茶的医药学文化,认为医家对茶疾的提出与治疗是对饮茶风气盛行的一种医学应对,药茶是汤药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医书将民间日用的茶疗常识写入医书,使之成为医学知识,进一步增益了茶的医药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茶为国饮的内涵和意义做了一定的探讨,通过论述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作用,把饮茶的意义与人的发展相结合;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倡导全社会形成爱茶、懂茶、饮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英国饮茶轶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树原产地,而且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各国饮茶的历史随中国茶的传入先后而长短不同。自明神宗万历35年(公元1607年)荷兰船队从爪哇来澳门运去绿茶,1610年转运欧洲,开欧洲饮茶风气后,中国茶叶不断输往欧洲各国,1650年饮茶风气传到英国咖啡馆。1657年英国有一家咖啡店首次出售由荷兰转口的中国茶叶,每磅售价6—10英磅,自此三百多年来,英国在饮茶方面,纷纷“演”出了种种有趣的“茶剧”。  相似文献   

7.
正6月初,中国-东盟产能合作高层论坛在南宁如期举行。期间,马来西亚驻WTO前总代表、马来西亚战略和国际事务所高级研究员苏帕曼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苏帕曼表示,他一直关注着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这一对"姊妹园区"的发展。就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前景等方面,苏帕曼分享了他的思考与见解。1"姊妹园区"世界首例苏帕曼介绍,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位于马来半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渔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发展,渔业经济增长较快。本文介绍了马来西亚渔业经济的近况,包括水产品的消费需求、生产销售、国际贸易以及观赏鱼产业,同时介绍了近期马来西亚渔业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目标。马来西亚渔业经济的发展潜力较大,预计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正新华社4月30日报道,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共同发起的"中马一带一路出版中心"4月30日在位于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大楼正式揭牌成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揭牌仪式上说,今年1月,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达成了在马来西亚成立"中马一带一路出版中心"的意向,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在该出版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马来西亚远程教育发展的概况,马来西亚远程教育的形势及其所属的学派,并叙述了马来西亚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传播为视角,关注公元8—11世纪茶叶的西向传播。公元7世纪以后,丝绸之路在历经数百年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世界东西交流的大通道,隋唐文化的"世界重心"地位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传播广度大大超过了前朝。中唐以后饮茶之风遍及南北,形成了成熟的茶叶消费市场,茶的种植、制作、销售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随粟特、回鹘等民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活动,茶叶在当时成为丝路流通的重要商品之一,并得以逐渐西传。可以说,粟特、回鹘人的贸易活动直接推动了茶与茶文化在亚洲腹地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世界,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及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这一局面的产生是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结果。千余年来,中国茶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传播途径具有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宗教人员、外交人员、经贸商人、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与此相适应,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产业方式,传播方式呈现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相结合,反映了茶叶传播循序发展的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要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机遇是持久的,因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是各国发展的永恒主题,茶有利于健康的事实不断深入人心,中国茶文化魅力持久永恒等;但挑战也是不断的,因为:开拓市场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提升需不断努力,文化吸收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等。只要我们通过持续地练好内功,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交流等,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肯定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7.
工夫境界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工夫境界解读中国茶道哲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茶道哲学的工夫与境界。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在"和"。茶人通过一系列的工夫持守,力求进入到"和"境界。在"和"的工夫境界观照下,茶人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体验高度凝结,进以凸显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提升了又一高度。  相似文献   

18.
杨胜男 《农业考古》2020,(2):254-258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树立的过程。三谷良朴所撰《和汉茶志》一书,融合了大量中国茶书与日本本土茶文化的内容。他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茶器的描摹,对珠光等日本著名赏茶家饮茶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来强调日本茶道的本土意识,又将文艺的“体”“用”概念运用到茶文化中,提出了一种以茶礼为外现形式,以雅道风情为内在核心的文艺茶道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毕铭玉 《农业考古》2021,(2):144-149
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兴盛得益于统治阶层基于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在自上而下的扩散传播中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不断融合互构,而由此形成的儒家茶文化、禅茶文化、道茶文化等诸多面相,也被注入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意涵。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丰富的尊尊亲亲礼治规范内容;在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众生平等、导人向善的安邦智慧意涵;在与道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赋予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追求。茶文化中的国家治理伦理意涵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经由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精英群体到辐射普通百姓,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和静怡真、天人合一的全民人格追求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