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以青岛市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青岛市休闲农业运行效率,为推动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以青岛市1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青岛市休闲农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青岛市休闲农业效率进行评价。[结果]青岛市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率相对较低,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 577,仅达到最优水平的57. 7%,15个示范点中只有5个示范点的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青岛市休闲农业的纯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 713,有8个示范点的纯技术效率未达到最优。青岛市休闲农业的规模效率一般,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 774,规模报酬不变的示范点有6个,数量最多。在1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中,有8个示范点存在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冗余问题。[结论]青岛市休闲农业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一般,大部分示范点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投入冗余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及时了解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充分合理地开发云南省农业科技资源,文章对2002—2016年云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各个单项指标15年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和作用。再运用DEA模型分析法,将2002—2016年的每个年份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进行处理,对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为0. 984,并且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在2004和2009—2012年出现了配置效率降低的情况。总体来看,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大体上是接近于1的水平。处于DEA有效的年份为2002—2003年,2005—2008及2013—2016,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2004年属于弱DEA有效阶段,规模报酬则处于上升阶段;处于非DEA有效的有2004年、2009—2012年。[结论]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接近于1。有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小范围的波动,可能与总播种面积的变化有关。综合来看,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技术投入、人力资源和农业资金投入逐年的增加,使资源配置效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在出现下降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Malmquist的江苏省农业用水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3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2010—2017年农业用水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整体农业用水效率未达有效,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用水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凭借技术进步效应,江苏省及各市、各时期农业用水效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农业用水效率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处于衰退阶段,限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增加技术投入,重点提升技术效率,以达到提高江苏省农业用水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合肥、芜湖2市1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开发区用地经济效率的综合效率较高,平均值为0.896,绝大部分开发区效率值在0.7以上,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8个开发区达到了DEA有效。(2)整体来看合肥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用地经济效率显著高于芜湖市。(3)未达到DEA有效的11个开发区均未达到规模有效,合肥瑶海等7个开发区未达到技术有效。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其他10个开发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4)研究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用地经济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质增效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收益和投影分析等方面研究了我国30个省区营林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表明:我国营林生产长期投入不足,整体营林生产效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DEA无效省区营林生产规模收益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营林绩效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增加营林资本、技术投入与创新管理模式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营林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2006—2008年江苏省及三大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开发区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438,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三大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苏中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平均水平略高于苏南,而苏北最低;(2)绝大多数的开发区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苏南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开发区数量占比最大,苏北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开发区数量占比最大;(3)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来看,开发区实际值与效率目标值都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年四川三市411户稻农调查数据,构建了三阶段DEA效率测算模型,对水稻生产效率进行了真实测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水稻生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当前稻农仍有动机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来获取产量增加;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测算结果显示,水稻生产纯技术效率显著低于规模效率,说明目前制约水稻生产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较低;环境因素对稻农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水稻生产效率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和生产行为的影响;水稻生产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调整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当前环境因素有利于水稻生产效率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粳稻产量现阶段呈连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粳稻生产效率却存在无效率或波动剧烈的现象,研究我国的粳稻生产效率,有助于提升和稳定中国粳稻区域生产效率和水平从而间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法]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13个粳稻生产省份的生产效率,分别从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在时间趋势上逐渐趋于平稳,但是在2004—2007年间存在短暂的波动;在区域上主要是西南和东北粳稻生产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西北区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河南、湖北、宁夏3个省份出现技术无效率,但规模报酬都处于递增的状态,仍有提升生产效率的潜力,应通过减少要素投入冗余来改变其无效率状态。[结论]粳稻生产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种子费用、农药费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冗余造成的;若将来在保持纯技术效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规模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粳稻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粳稻生产区域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3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区域经济空间外溢现象比较普遍,且乡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在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变得逐渐加强的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在区域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方法]文章以2016年江苏省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GIS10.2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采用Moran′s I指数研究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统计学计量方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江苏省乡村旅游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受临近地区溢出效应影响明显;(2)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城乡差距,其次为交通状况和市场需求,影响最不显著的为农业及旅游发展状况;城乡差距、交通状况、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基础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负向作用;且城乡差距、交通状况正向推动作用非常明显。[结论]江苏省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的效应,依靠极化效应,发挥对临近区域的带动作用。且发展乡村旅游要着重从交通状况改善、发挥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系统的运行效率,而农业科技系统的运行效率状况对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对政府部门属农业科研机构的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规模报酬以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选取包含科技人员、科技经费及科技成果在内的6个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中的超效率模型测算全国32个省份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机构(含直辖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结果]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581,科技运行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按机构学科领域分,水产学学科的效率值最高(TE Score=2.867 9);按机构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渔业的效率值最高(TE Score=1.901 1)。各省(市、区)农、林、牧、渔业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运行效率值大于1的有天津、吉林、贵州、宁夏、北京、辽宁。规模效率的平均值是0.686,规模收益递减的省(市、区)占87%。[结论]DEA非效率地区所占比例较大,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占56%,地区规模效率的提升可以依靠加大科研投入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在合理调控种植业科研机构的发展规模的同时优化其科技人员结构。通过开展农业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来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同时应根据农业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实现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横向比较对象,以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为纵向分析的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竞争力水平;结合空间插值效果图,分析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江苏省农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无锡市、常州市农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有所下降;苏北地区农业竞争力高于苏南地区且差距增大,地域分布呈现两极化集聚的态势,逐步形成苏北地区农业优势地带与苏南地区农业弱势地带。农业资源禀赋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主体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结论]苏北地区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竞争力;苏南地区的首要目标应是确保农业资源量的稳定和质的提升,保证农业竞争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市洪涝韧性进行总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地级市城市洪涝韧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徐州、泰州、扬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江苏省城市洪涝韧性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苏南优于苏北;防汛物资储备调拨能力、公众灾害应急意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水管网长度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等指标对城市洪涝韧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由于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生态基础、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处在全国前列,但省内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效率却存在一定差异。鉴于传统 DEA模型 CCR、BCC等在进行效率评价时自身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取2006~2011年为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着重考察2011年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问题,采用超效率 DEA分析方法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0年间,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最为显著; (2)各地区在资源利用、产出效率、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协调不一。反映出江苏省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在资源利用、转化为各项产出时的收益状况未能达到最优,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与不足。由此得出启示:经济发展要与城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为中部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采用EBM模型克服DEA法和SBM超效率模型的不足来测度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结果](1)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体呈现出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但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仍然不高,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太合理,期望产出较低,非期望产出仍然较高;(2)省域来看,中部地区6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均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上升态势最明显,高于其他5省,2015年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最大,安徽次之,山西最小;(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发现,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省域差异较为明显,但呈收敛趋势。[结论](1)中部地区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较低的省域需加大城乡一体化投入,优化投入结构;(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降低非期望产出;(3)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金融、土地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等各种不平衡现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期望产出。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乡发展是否协调和可持续。文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以市域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201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62.50%、71.43%、61.01%和61.90%,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次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一般。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13.10%、21.43%、33.04%、23.81%和8.63%。(3)社会、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尤其是社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上的重叠性;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等级市集聚连片且圈层结构分布格局明显;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反而较低,并且空间分布复杂,省域内差距较大。(4)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受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中西差异明显,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部部分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的西南部地区是较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口和经济两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8年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及DPS软件,综合评价了苏南五个地级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量化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表明苏州,无锡人口与经济达到了优质协调;南京,常州达到了基本协调;镇江处于极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人口...  相似文献   

18.
地表水环境质量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该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针对氨氮单因子指标,采取野外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GIS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江苏省农村水功能区氨氮指标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苏北地区水体的氨氮浓度整体低于其他地区,苏南地区水体的氨氮污染较为严重。(2)调查水体中氨氮含量秋季低于春季。(3)氨氮指标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分布,形成了以无锡为主的显著高高区域和以徐州为主的显著低低区域。建议通过提高对工业企业氨氮的排放标,准督促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根据流域水质的情况,分期分批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脱磷除氮的功能;对集中式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的治理;推广测土施肥的方法,减少农业的化肥使用量以控制氨氮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明确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且具有波动扩大趋势,空间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高(低)水平为邻能够提高本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向上(下)转移的概率。地市空间尺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政府财力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提升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坚持绿色集约导向,从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系统推进,积极发挥土地利用效率领先城市的溢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