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 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给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但研究者却发现并非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都能从抗PD-1/PD-L1的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 精准筛选出结直肠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的获益人群成为当前重大难题。随着精准诊疗理念的迅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 为筛选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提供了有力帮助。通过人体生物标志物的差异来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当下热点。生物标志物是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 不仅可以筛选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 还能够避免无效治疗以及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文献, 阐述结直肠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与肝细胞肝癌(HC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查阅并总结以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PD-1/PD-L1)通路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以及其与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方案为晚期HC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临床获益。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外周免疫细胞、循环肿瘤DNA、肠道微生物菌群等均对HCC的免疫治疗或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目前尚无明确的生物标志物能预测HCC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方案的疗效,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并建立一个多因素预测模型或免疫评分来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这对HCC的精准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临床实践发现大约只有10%~30%的HCC患者才能从抗PD-1/PD-L1的治疗中获益。因此,精确筛选出抗PD-1/PD-L1治疗的获益人群成为目前的一大难题。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精准诊疗生物标志物的迅速发展,为HCC患者抗PD-1/PD-L1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帮助。生物标志物是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不仅可以筛选出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还能够避免毒副反应。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HCC患者抗PD-1/PD-L1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索有关PD-1/PD-L1抑制剂在进展期胃癌中应用的最新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PD-1/PD-L1抑制剂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生物标志物及耐药情况方面均有相应的临床试验研究,其单药或它联合化学药物或(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癌,有部分患者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从PD-1/PD-L1抑制剂获益的患者可能是具有特定分子特征的群体,但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出现影响了其疗效。结论 从本综述了解的进展看,PD-1/PD-L1抑制剂治疗能使部分进展期胃癌患者获益,但仍需寻找更多用于可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以优化用药方案,同时还需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以解决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 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的加入, 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新辅助治疗注入新活力。目前大量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探索中, 为临床病理医师的诊断带来新挑战。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及临床诊断问题, 从病理学角度出发, 详述新辅助免疫治疗前后病理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旨在提高临床病理学诊断水平, 为进一步优化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显著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然而在非选择人群中免疫治疗的客观应答率仅约20%,因此选择出免疫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非常重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但是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上PD-L1的表达(PD-L1 expression i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PD-L1)是一种潜在的独立生物标志物,其可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将对CTC-PD-L1检测技术及其在NSCLC患者免疫治疗效果中的预测价值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在结直肠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免疫治疗的主要获益人群。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缓解率接近100%, 其中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60%~67%。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或 MSI-H结直肠癌, 尤其是直肠癌人群的应用前景, 在于可获得持续临床完全缓解, 以达到器官保留和避免手术以及放疗后对生育能力、性功能、肠道和膀胱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 部分错配修复基因正常(pMMR)或微卫星稳定(MSS)的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等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产生应答。在 pMMR或MSS结直肠癌中, 优化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和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辅助免疫治疗中, 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甄别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是需要关注的临床挑战。本文就新辅助免疫治疗(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面临的争议与挑战以及未来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期望为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表达水平与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阶段取得出色的治疗结果。此外,新辅助治疗阶段降低化疗强度联合免疫治疗或去化疗的双免疫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前景,可能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同于转移性TNBC,PD-L1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特异度与敏感度较低,未来需结合其他免疫标记物,细化TNBC分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进一步提高PD-1和(或)PD-L1抑制剂的疗效价值,从而实现TNBC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死率。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胃癌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整体单药有效率仍较低,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寻找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患者。以肿瘤基因变异数目为特征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示出与ICI疗效的相关性,笔者就TMB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免疫治疗效果预测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尿路上皮癌(UC)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其复发率高,侵袭性强,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研究不断发展,为晚期UC的药物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本文就目前UC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进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述,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予以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特色恶性肿瘤, 目前我国临床上常见的食管癌仍以中晚期食管癌为主, 其治疗模式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如化疗、放化疗和化疗加免疫治疗), 微创或开胸根治性手术切除加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 后续依据术后病理结果给予辅助化疗、放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与过去相比, 虽然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但仍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没有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食管癌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小结, 包括食管癌的病因预防与早诊早治、早期食管癌的治疗选择、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方式及淋巴结清扫选择、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选择中存在的争议,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发现, 迄今已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超过250种。脓毒症发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提高将会导致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但针对脓毒症, 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的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评估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中的运用无疑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该文综述了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以期加强对目前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认识, 为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辅助放化疗/化疗联合手术已成为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使患者生存获益,但仍有多数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随着免疫治疗模式的不断演进,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二线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大量关于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有望为食管癌新辅助治疗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就目前关于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通过筛查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越来越普遍,但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在过去10年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有了显著进步。新出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案已使NSCLC治疗更具个体化,这显著影响了NSCLC患者的病程和结局。目前,分子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诊断癌症、预测治疗反应结果和评估预后的有利工具。本文总结了NSCLC诊断、预测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型潜在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在铂类化疗失败后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针对一线化疗失败后的病例显得尤为重要。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免疫抑制剂在包括尿路上皮癌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与常规化疗相比,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患者总生存获益明显。Atezolizumab、Avelumab、Durvalumab、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为5个获批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将重新定义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标准,然而相当比例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对PD-1/PD-L1通路抑制剂无应答,蛋白水平表达的PD-L1在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对抗PD-1/PD-L1免疫治疗在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发展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17—2021年收录的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CiteSpace对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426篇文献,包括298篇论著、128篇综述。年平均发文量约为85篇,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肿瘤微环境、液体活检等为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结论 未来将液体活检、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与影像组学分析联合起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状态以及病灶特征等肿瘤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可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  相似文献   

17.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显著降低了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并延长了生存期, 但耐药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免疫治疗已经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被证明有效, 但在GIST中的疗效尚不明确。免疫治疗的疗效取决于肿瘤微环境,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参与调控局部肿瘤的免疫应答, 还是免疫治疗的靶点, 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了解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本综述回顾相关文献, 发现GIST患者有着丰富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其在肿瘤的免疫监视和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早期临床研究显示, 患者对于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但疗效却不如人愿。因此, 如何筛选出GIST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协调免疫治疗和TKI治疗的关系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同时, 基础研究和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逐渐深入, 将会为GIST中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报道了肾癌领域临床治疗、生物标志物以及新药/新机制探索等各方面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靶免联合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2α、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临床研究, 外周血、组织聚糖图谱和组织蛋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其中重要研究进行解读和点评, 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及其联合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并为结直肠癌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收集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针对PD-1/PD-L1通路的抗体在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患者中效果更佳,多种抗体联合治疗以及其与化疗、靶向治疗联合应用方案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结论 PD-1/PD-L1抑制剂在高频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生存获益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联合方案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免疫治疗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 免疫治疗与术前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有机融合有望进一步实现肿瘤降期、病理缓解、根治切除, 提升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整体治疗效果。然而, 新辅助免疫治疗是否影响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不良事件、肿瘤病理学响应、远期生存等仍处于临床初期的探索阶段, 有赖于开展大样本、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来探究其临床价值。此外, 关注新药及新型治疗模式探索、筛选高特异性疗效预测指标、权衡新辅助治疗周期与手术时间选择, 有助于优化及规范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 最终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